以下是引用京北老梁在2009-2-10 12:53:00的发言:
! G$ e9 e2 U4 P
2 I# L& [* v* [$ c1 I 第一次看到图片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石牌坊太矮。与其他清代墓坊相比,矮得有点儿像侏儒一样畸形。为什么这么矮呢?是主人身份不够,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本人一直不得其解。不过,这次身临其境,好像看出了一点儿问题,想提出来征求一下各位高手的见解。 , }9 z' q' t+ ~
9 w# q0 H4 i2 x0 `7 J 大家可以从夹柱石咧开的缝隙中看到石柱下面凿有巨大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榫眼,旁边另一夹柱石缝隙处也可以看出底下有榫眼。也就是说牌坊再高一点,夹柱石就遮不住丑了。因此本人斗胆提出质疑,牌坊建造时将就了材料,而且是旧料。这么说的理由还有一下几点:
G) B: b: t" h" c7 h* T8 l
- R' L/ c0 C( S H一)请大家再看一下四个柱上面的沟槽(榫眼)有什么意义?从凿刻的位置看不像是人为破坏,而且阴面有一柱没有沟槽。 ! H/ t2 l7 g! u- W
% b# s' V3 T. Z% P+ r二)再有一点就是第二楼顶,第六楼顶的斗拱用料,和两块凹进去额枋的用料明显不同于其他石料。 " b6 r) m }" E, P0 `# k
2 X8 Q: G+ U0 O3 t三)二楼顶和六楼顶的花板和大额枋之间垫了一块花纹石。先不说材质不符,它本身就不该有。这说明花板高度不够。查过其他牌坊,花板是直接落在额枋上的。
) W R- S" Z& Z- ?# e' Y! \ ! O% m8 o4 G" M! K0 Q
以上纯属闲聊,各位多指教。 2 @% P8 \. P/ X5 o. L% ]
2 W: ]: l p3 W! u: m您真是观察得仔细。我看到这个牌坊时也对正面的凹槽产生过疑问,但是没有深想,惭愧。 . E- a2 X! k% A9 @
* e T) E$ C7 |1 W3 S9 f7 q
1.四个柱上面榫眼大小不一,有的正反面均有,有的只有正面有。注意到柱子承托雀替的那个突起(学名叫啥我不知道,工民建上俗称牛腿)是和柱子一起凿好的,不太可能被拆改。也就是说,柱子上现有的榫眼应该就是面向前后的,而不是被扭转90度废物利用。
; t3 x" D+ ]* x 8 {' q5 z) f- b( {1 s V1 c
2.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石牌坊一般没有戗杆,那牌坊正反两面有榫眼到底做什么呢,也许是原来旧料有抱鼓,正面的榫眼是抱鼓的榫眼。
6 N$ c3 Z& o' E# m$ r) `7 E/ c
* {; M" a- Z8 |# I3.以上分析都有漏洞,如果这个柱子是旧料,真不知道它原来是什么部位,怎么用的。 3 w) Z3 J- Q$ w& T3 Z
& X0 }. c7 N9 d1 d4.两块凹进去额枋的用料明显不同于其他石料,这个倒不是特别的特殊,经常有牌坊主体是青石的,而额枋用汉白玉,房山金城明的就是这样。但是,像恭勤这样不对称的用,还是比较怪。
- s0 Z; ~6 ~1 W; H/ v5 A 2 V) f( B% m/ _8 ?
5.二楼顶和六楼顶的花板和大额枋之间垫了一块花纹石,我觉得真有可能是设计问题。
( m2 |0 a( n0 q 0 d; A& x# Z, Q( U1 W/ l3 }# S
总之,这个牌坊非常像拼凑的,各部分都不成比例,石质也不统一,有点儿山寨。
4 i$ W3 R1 X M! [5 p7 x0 c一家之言,由老梁抛玉引砖了,大家讨论,谢谢。
0 b* y9 b; t/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