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o, `' t9 d4 E _$ o
武汉有一个刘谦定
T% h; s( j8 W( t: r+ ^
(一)
0 x4 O* K6 @3 v5 s
刘谦定,男,56岁,湖北武汉人,退休前在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粮道街办事处工作。多年来致力于武汉地方文化的研究,先后在媒体上撰文数十篇。
& A& Z) { [3 w1 w& \) }9 I在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刘谦定是名副其实的“武汉通”,与他一起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便会听到他讲不完的故事,他会仔细的告诉你,这个老房子里住过哪此声名显赫的名人,这条老街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刘谦定都会滔滔不决如数家珍。他没有炫耀的职称和头衔,却获得了市民和媒体公认的荣誉称号——“武汉民俗学家”。
: O3 }! s& \, S8 k1 b刘谦定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文保人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普通的民间人士,为保护和彰显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伴随这些实事,有成功,有快乐,有遗憾,还有痛楚,这些构成了刘谦定精彩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 j( d* R7 r7 m$ Y3 N
一个人推动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修缮保护
0 N. w! f% `4 Y+ g; }7 e;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的一片街区,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早期的江夏民居及欧式建筑,这里也留下过大批历史人物的足迹,特别是武昌首义有关的很多著名人物,都在这里生活和办公,武昌起义时的第一面十八星旗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第一个现代公共图书馆诞生地。
* L |& O3 l4 A3 K刘谦定的昙华林情节可以追溯到上学的时候,他的母校文华中学创办于1871年,原址就在昙华林。从2000年起,刘谦定开始了对昙华林地区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面积多大,以前住过什么人,现在什么情况,都进行详细纪录,他还绘制了详细的区域建筑分布图。在同当地老人谈话的过程当中,刘谦定常常刨根到底,收集到第一手史料与统计数据,留下了关于昙华林的珍贵资料。
" x: v3 R6 o* O- b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民国第一清官石瑛先生故居突然遭到拆毁,刘谦定立即出面制止,引起多方关注,最终把已经拆毁的半层按原样恢复,如今这栋漂亮的小洋楼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件事也让刘谦定意识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紧迫感。
1 x7 l% H5 Y0 q
2003年初,刘谦定申请提前退休,他就开始致力于推介宣传昙华林街区的行动。他不断请朋友到昙华林看老房子,也请来媒体做宣传,在这样不断的推动之下,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注意。刘谦定成为了昙华林的专业导游,让来了的人们在历史的震憾中惊奇的意识到,武昌城内居然还藏着这样一片宝地!
+ U5 I" \& `" O( f刘谦定在全面调查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经过专家论证以后,被武汉市政府于2004年正式决定,将这一建议纳入2005-2020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政府为此投入上亿元资金对50多栋老建筑实施保护,其中15栋成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S; F6 y' Z U, N( R
现在,昙华林历史街区已经整旧如旧,武汉市民、专家学者、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闪亮的名片。
3 C' i: F: L, [% d8 |9 k' o2 E
一个民间保护历史文化的行为引来央视的关注
5 I8 V0 r3 U, ]( K6 S+ o6 v
武汉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首都”,当年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保护大武汉”的壮举,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留下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战故事和抗战遗址。然而,由于日军的占领与破坏,加上近年来肆无忌惮的商业开发,武汉的抗战遗址已经屈指可数。
3 [5 L4 }: _$ a2 x5 D- C: h# [$ Y2007年年初,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武昌千家街冯玉祥将军旧居,被揭开了瓦,整栋大楼即将被拆除,刘谦定闻讯立即前来予以制止。但是拆迁人员的人根本不听劝解,为了阻止住拆房者的脚步,他赶忙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媒体。然而媒体的到来似乎更加惹恼了拆迁单位。他们驱赶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市民,有关部门也认为这栋房子作为冯玉祥旧居证据不足。
+ p- P4 O* Y' }5 }3 z1 {/ l; T& U4 ~
听到这,爱老房子如命的刘谦定着急万分。为了说服留下这处老房子,他赶忙搜寻富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刘谦定先找到了《武汉市志?人物志》,上面说冯玉祥将军是1937年11月30日到武汉,住在武昌千家福音堂住所从事抗战宣传活动。为了更准确地证明这段历史,刘谦定又找来了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在政协北京文史资料中,有一篇冯将军的女儿所写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写到“1938年春季我到了武汉,父亲比我先到武汉,我们家住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刘谦定又找来了1936年的武汉市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这这栋建筑正是当年冯玉祥将军居住的福音堂旧址。
6 [" f/ p( w w% P
刘谦定确认这一处正在拆除的老房子非同寻常,它原是外国传教士建造的,距今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像这样的建筑,抗战结束后在武汉三镇就再没有建造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曾经住过历史名人冯玉祥,可以说着栋房子的一砖一瓦都具有纪念意义,是一处极具历史价值老房子,应该被好好保护起来。
+ j' |: I3 a: H6 T
此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重视,为此专门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此事作为民间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范例,为此类问题的评判作出了一个直观的回答。
7 C" c# X; M+ q% D* L( P. ~在节目中,著名学者毛佩琦教授指出这个房子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旧居。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凡是有重要纪念意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建筑、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都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冯玉祥将军在芦沟桥事变以后来到武汉,在这里参加抗日斗争,所以这个住址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旧居。即使房子没有任何名分,但凡是有纪念意义的有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应在保护之列,不在于它是否已经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与否。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也指出:“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它的历史,建再多的高楼也是苍白的。”
; U( l. P0 I6 }. c' z
目前,两年已经过去了,冯玉祥抗战旧居虽然没有完全得到恢复,但是也未遭到进一步破坏,其主体建筑仍然完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展的今天,这样的结果实属不易,它成为一个民间人士保护历史文化的见证。
+ V- y/ y: m5 O7 `4 i$ G/ P7 b# _. _
% C9 E- y, W: F. X
2007年,刘谦定走进高校
; p$ K4 b" q5 u3 s2 G$ F
7 _0 J; N5 R/ v一个建议促成“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户推翻帝制首义之城
1 u7 a; @) @6 r
2002年2月,刘谦定在武汉市的党报《长江日报》上发表一篇《请勿再留遗憾》的文章,提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武汉应当建立辛亥革命博物馆” 建言。
. e9 Z8 ^3 u, R* w
刘谦定提出这个建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是彪炳史册、功莫大焉的辉煌篇章。它是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事件,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点,应该值得后人记忆、研究和借鉴,并发扬光大它的开创精神。兴建“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是华夏儿女的共同企盼,其中收藏了许多历史的见证物,将成为新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时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也提出兴建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的主张,刘谦定认为,:武汉不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还是在寻求海内外的共识方面,都处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轴心位置上,“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兴建地点,理应选择在武昌。
! G, n% D7 S, `0 E) [% k! ]
他的建议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关注和批示,最终促成辛亥革命博物馆在武汉正式落户。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辛亥革命博物馆就将开馆,这必将在武汉这张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上,印上一抹新的亮色,增添几许新的魅力。
2 I3 Z# p6 p% H/ o/ K) q
$ i j$ J5 A/ _3 h! F, p
一次又一次的多管闲事只为名城武汉的文化香火代代相传
. l6 n) O; N1 e, e* ~
刘谦定多年来致力于武汉地方文化的研究,先后在媒体上撰文数十篇。2005年荣获《长江日报》授予的“十佳通讯员”称号。与刘谦定接触过的人都会深深的感受到,刘谦定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满腹学识的老者。然而,刘谦定却一次又一次多管闲事,而且被推到文物保护和城市改造的矛盾的风口浪尖。
- x+ m! g7 _8 ?0 t# X+ `8 h2009年8月份,得知武昌保安街上散落的明清时期江夏民居风格的老房子将被开发拆除,刘谦定通过媒体记者呼吁保护,促成省文化厅下发文件,停工待查。一时间谣言四起,矛头却直指刘谦定,有人组织一些奇怪的人到刘谦定家里去闹事,有计划有规律的大闹八次。大门被砸坏,刘谦定及家人受到威胁。迫不得已刘谦定到派出所报案,办案民警出于好心,建议刘谦定近期内不要外出,并在其住所周围专门安排保卫,保障了刘谦定的安全。然而,也正是这段时间,那些逾百年的老房子还是被尽数拆除。保安街这条承载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新军进城历史光荣历史的老街,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痕迹。
' J: {8 [3 j; K6 U' l
对于刘谦定来说,这样的被威胁骚扰的事情经常发生。家人和朋友也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一再劝阻他不要再管这些吃力不讨好的闲事。刘谦定也希望静下心来,不再管闲事,一心一意的作研究,写文章,过上平和安详的生活。然而,遇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时,刘谦定感觉更甚于自己面临的危险,他一次再一次的“失言”,站出来做这些不会发出声音的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0 X6 l5 c, S0 W, T4 `* O: Q2009年春节前,当得知全国闻名的商业老街江汉路要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时,刘谦定一再在报纸和电视上发出保护呼吁,陈述保护的理由与意见。从年前到年后,刘谦定不停的作着努力,在他的带动下,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市民纷纷加入到保护江汉路老建筑的行列中。目前,已经有主要领导表示,关于江汉路拆迁方案要再研究研究,这件事已经露出了一线曙光。
/ o; \, e2 L' m1 F1 z5 R$ p- X
刘谦定多管闲事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是为了武汉更具魅力,更有特色;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汉,喜爱武汉。他的心愿就是:留住武汉的历史文脉,让名城武汉的文化香火代代相传。
2 A# ]3 X+ Q& e6 I+ q
3 l& J4 G' B* L' B3 v7 m* M
(二)
% I7 u6 r- e8 [, l" B Q) _
“我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文保人士。”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手会指着某个页面,页面上,他的名字或者照片,跟著名的学者或者官员同列。
) A$ d$ _+ C% P7 e
( L0 S* Z7 Q* c" `
“老昙华林”的昙华林情结
4 H! X9 a# X8 q" ^$ }$ K阳光明媚,跟刘谦定约定的地点是武昌昙华林,后者是我的要求,前者则由他提出来,“天气好,阳光充足的时候,看见那些老房子,我才有说话的欲望,我大概是老了。”于是在阳光洒遍昙华林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一个已经快要秃顶的微胖的老头子,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如约来到了这里。比起正街上的高楼林立,这里的视野确实开阔许多,阳光也要充足许多。因为昙华林一带的五十多栋有名目在列的老房子,以及其他没有名字但年逾百年的老房子,被作为老武昌的历史见证和传统风情被保留了下来。刘谦定在这其中是一等一的功臣,被誉为“发现了一个老街区”,尽管这个街区从未脱离过人们的生活,而刘谦定本人,则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许多老房子,都是他小时候经常出入的地点。
: M/ f" ]0 |% S! \8 [“花园山天主堂,漂亮吧?我做小孩的时候,更漂亮!它是光绪十五年的时候,意大利人设计兴建的……”
! k! @/ B+ D0 d: }- Z1 t J. F3 M
“前面那个屋顶很陡的房子看见没有?那是北欧风格,瑞典人建的……”
6 H; N% B+ F+ ~/ s ^
省略号省却了无数个汉字,因为听者有点恹恹欲睡。刘谦定的多言在人们中间也是相当有名,只不过在他说得投入的时候,别人都不忍心打断,通常也打不断。于是我趁虚而入地问道:你这口才也算是炉火纯青了,是之前搞采购和销售的时候,练出来的吧?
8 K2 @5 f+ k0 x% @; n0 h
刘谦定大笑了起来,“那不是的。我晓得我蛮啰嗦,但我要把事情讲透撒!”
7 s# v0 x1 W- J2 [% X# ~: A
链接: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这里留下过大批历史人物的足迹,有石瑛故居、夏斗寅公馆等多处历史建筑和遗址。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诞生地。
* ~2 B) Q) Q( K- @" I/ H+ ^3 q+ v. E当年申请调岗为的就是多看老房子
* i$ J3 C S+ W" c' H- i& R6 a话题终于从老房子那里扯了回来。刘谦定说起他离开昙华林的那段日子。
, \5 ^0 X$ g2 X3 H+ H3 y* w) ?刘谦定生于1953年2月,初中读完就下了农村,1971年招工回城,却没有回到武汉,直接去了湖北十堰,成了二汽的一名普通工人,但是几年以后就申请调岗,主要从事销售和采购,卖配件,买材料。往后的生涯,在这里就冒出由头了,因为他申请调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岗位提供了全国各地出差的机会,他可以借这个工作的机会,到处看老房子。
+ Y/ W# s! T: p, k刘谦定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看昙华林的老房子,从初中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正值“文革”,昙华林的一些老房子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反倒让刘谦定特别多看了它们几眼:为什么那些人偏偏找这样一些房子和住户?感觉告诉他,昙华林跟别的街区不一样,这里的房子特别漂亮耐看。他也跟老人们聊天,越来越多地了解了昙华林的历史。从此,他就格外关注各个地方的老房子,由于工作关系,他跑遍了中国,看遍了每一个犄角旮旯的老房子。“我曾经特别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它的关系,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我都熟悉得很,连伊春、海拉尔这样的地方,我都去了,唯独西藏没去过。”
' {! b U: j- A4 z# N' I' b& U
1980年代初,刘谦定转干后单调到武昌区政府,成为粮道街办事处的街道干部,回到了他钟爱的故乡故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常常外出,从未间断过对老房子的关注。除此以外,他也饱览群书,当他开始为众人所熟知的时候,从嘴里蹦出来的名词儿,还有那一套一套的理论,就连专业人士都有些自愧不如。
$ y2 y! v( M+ H$ G$ g+ a' S
; n3 E8 X: Q7 L6 H$ D! b* ^1 {
居委会“蹲点”,“蹲”出一堆珍贵资料
2 f3 t$ t! z* u9 t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刘谦定刚好被分到了昙华林居委会“蹲点”,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面积多大,以前住的什么人,现在什么情况,都必须登记造册,最后还要绘制详细的区域建筑分布图。这下正中下怀,刘谦定干得格外起劲,在找老人谈话的过程当中,刘谦定常常多问几句话,人家当是闲扯家常,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刘谦定详细记录了他的这些额外所得,和统计数据一起,形成了关于昙华林的珍贵资料。
8 M- g& A0 E' \/ |2 h2003年初,刘谦定申请提前退休,他同时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过去对老建筑的破坏仅仅是动动皮毛,房子主体基本留下来了,但现在的连片开发搞建设却是连根拔起式的,老房子就这样不断消失了,要在殆尽之前伸出保护之手,这已经是刻不容缓,退休正好是一个机遇。
' d* A. t' {8 i- n( }7 g( K* @“我不断请人到昙华林来看房子,我请朋友来,朋友再请来他的朋友,开头我也只是发发牢骚,朋友之间玩一玩,后来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终于请来了官员。”刘谦定几乎成为了昙华林的专业导游,给朋友讲、给官员讲、给学生讲,名气越讲越大,所有人都为之一惊,武昌城内居然还藏着这样一片地方!
" a. n) J0 C! w% `" u) X
刘谦定提出建立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包括了中山路和粮道街之间约1平方公里的面积。经过专家论证以后,武汉市政府于2004年决定,将这一建议纳入2005——2020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为此,武汉市政府将投入4.3个亿,用于这一街区的建设和维护。
6 q, j/ Z" G+ F6 ~
昙华林是刘谦定生长的故地,如今却像一个新生的孩子一样,让他深感喜悦和自豪。在这之前,由于阻止居民拆毁石瑛故居,刘谦定曾经被拆迁户围起来闹过,最终还是把掀了顶盖的老房子保了下来。如今老房子被整修一新,挂上“昙华林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的牌子,是昙华林街区的办公地所在。老爷子看到“创意产业园”一行字,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 I1 O. b: w: @- a" E( f+ a8 l刘谦定告诉我说,他现在跑城郊跑得多了,也在关注工业遗产,今年六月份还去了一趟上海,专门拜访了阮仪三、登琨艳,参观了8号桥、田子坊、莫干山路等,看了苏州河畔,他们许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就是被用来做“创意产业园”的。
& t0 r4 t3 T& _$ U
“但这个意义不一样。这是单体老住宅,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7 i/ @2 c# E; Y: `) G* @+ N; Z* I
/ r& I1 B2 I/ H2 y% A; A4 A% f有一功,有一劫
& V6 l* Y: e9 V4 q) v" h) \6 @; }
2007年的年初,成功保存下武昌千家街冯玉祥将军故居后,刘谦定又在报纸上撰文,为蛇山脚下正待拆除的成片的老房子“辩护”,并最终得到了市长批示,直接促成了在蛇山地下建立抗日战争博物馆的提议。
2 D& n/ p' n: P; H% ~- X2 Y7 a$ r8月份,得知武昌保安街上散落的老房子将被开发商拆除,刘谦定继续向媒体记者提议保护,促成省文化厅下发文件,停工待查。一时间谣言四起,矛头却直指刘谦定,开发商组织居民群众,大闹刘府八次。停工半月以后,这些年逾百年的老房子还是被尽数拆除。
+ u% m) _) G6 M4 q“我不担心,他们不敢打我,就是觉得很生气。你们都是明眼人,我刘谦定究竟做了坏事没有?!”
' H5 Z' P; d7 F7 H! ?刘谦定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了。从2001年开始呼吁保护老房子至今,作为一个民间文保人士,他像一个大众明星一样经常见诸报端和银幕,为不明真相的人们讲解,为被埋没的历史辩护;他也深知媒体的意味,那是一个窗口,一台喇叭,一只炒锅。很多人却因此揣度起来:这个老头儿,是想出名么?是想搞钱么?
, j2 B. O' j2 K- t“出名?又不是我请你们来采访我!搞钱?我到哪里去搞钱撒?不晓得贴了几多钱!”
, a X! V7 v9 w2 \9 |/ y+ }' r+ [
刘谦定似乎不太在意别人的纷纷议论,他自顾自地埋头梳理着和这个城市有关的点滴,在所有人对拆毁不以为然和习以为常的时候,站出来,用他自己的话,叫“提醒”。时至今日,这个词分明地轻了,但他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行动说得很轻,“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要有人来关注,人不能老是盯着自己的钱袋子,所以要提醒大家一声,这样好些。”
: m" p4 n4 y; M" j X8 t回顾以往走过的路,刘谦定的内心不无骄傲,他的事迹屡屡成为媒体报导的素材,他的名字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文保人士。”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手会指着某个页面,页面上,他的名字或者照片,跟著名的学者或者官员同时陈列。
! \( g' ^& d3 U$ N% g' M' {% c“你可以去百度,中国就只有一个刘谦定,那就是我,我就是刘谦定!”
7 y- @2 `1 s, ^$ o5 b
也就是这个被人百般揣度的刘谦定,得到了更多人的声援,先是他的家人,“如果不是家里人支持,我是做不成这个事的”。然后是邻里街坊与朋友,保安街拆迁户上门闹事的时候,奋不顾身前来帮着抵挡的也是他们,“周围的人都晓得,刘谦定是个好人”。还有网友,这些人刘谦定多半不认识,但是因为“刘老师”和老房子的关系,他们站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巨大合力。
0 }& R, W- N: T$ [" U7 ~6 n. \& d+ b8 J
, r! ^$ K! O. O. R# X" n
(三)访谈
, U7 ^% y' X3 A) j o
城市公社:你保护老房子,有什么原则么?是老房子就呼吁保护?
. H. K9 [. t; v/ n) @2 b% ^, j刘谦定:那肯定不是,我的原则从来就不抱残守缺,并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保,主要是那些附着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老房子。老房子也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用活,城市靠房子来支撑,房子也需要人来支撑,房子要是没有了人,会垮得更快,而且没有生气。
) z. V: W( Y6 }( `* V
城市公社:保护下来的房子,经过一番修缮,有的就失去以前的风格了,你怎么看待?
|1 @7 c' ?8 t' c) a: b刘谦定:我们搞保护,是原则上的,他们修缮再利用,是技术上的。我们是两回事。只不过有的时候看他们使老房子返老还童而不是使老房子延年益寿,就会觉得遗憾、心疼。
, D' d, Y! q& o- ^% v: |& n4 P" K- h城市公社:当初提出来建立昙华林历史文 化街区,是出于什么考虑?
7 W W/ G3 }# I$ V1 W6 H2 P
刘谦定:武汉是国务院命名的一百多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大量的地面老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和名镇,北京、上海这些兄弟城市都申报命名了一批,但武汉没有,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的确是滞后了。只有文化和经济并举的城市才有个性和生命,文化链条,剁起来容易,接起来就很难。老房子在这个当中,就像一本深奥的古书,一旦毁掉了,带走的不只是一座房子这么简单,还有那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能复制再生的。
' D2 f/ y3 T+ `" s+ N2 B5 n
城市公社:搞民间文保是出于一种个人感情吗?
' M: s7 A$ f4 n* v6 o刘谦定:对。我特别爱这个城市,因为有亲情这个东西,所以才这么执着。我要在我能说会动的时候,多为这个城市做点好事。
2 b2 _8 G J' L9 h& q7 j& ^城市公社:之前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你的一些说法表示质疑,比如你提出来的“江夏民居”?
" S5 ]2 Z$ v& V7 ]$ m$ ?) f刘谦定:首先我要说的是,“江夏民居”并不是特指现在的江夏区,以前的老武昌府城,同时也是江夏县城,它在明清两代都是湖北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当然也是洞庭湖与江汉平原区域的风流时尚中心。老武昌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先民们不可能没有自己个性风格的民居建筑。这样的风格,在昙华林街区随处可见。的确有专家学者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我并非信口雌黄,我是建立在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的,后来这种说法也被很多专家认可了。
( {& S6 R% `6 s* f# Q( ?; f(《长江商报》,记者 易清,2007-12-20)
0 T& v, K, U& ~0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