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拜读先生几篇文字,有点小感想,敲出来,对不对的请别往心里去。
" J) `+ G2 b( M; ?" s' J ; \( s1 t6 X5 M+ \1 M+ v
1:为文者,在读,在想,在行文。想者,本也,读者,体也,行文者,用也。 # A; Z$ y) s% P; s( C, D
读者要件在“悟化”二字,既汲他人之井水浇自己家花园。
\* J3 F# d# {1 a) E 而“悟化”之要在所需。 9 G. q5 g4 O+ u" ^
所需之要在思考。
6 {% K& D3 q6 B! \6 f0 R
" D1 M1 h' L5 Q8 U0 K3 K! a/ E* ]3 n2:思考是为文的根本,次而结章,次而锻句,次而炼字。此一过程不可逆,逆则文陷癫狂无收束。此一过程环节不可少,少则淈泥限町畦,虽华丽而无可观者。
' w9 w; e. z9 ^+ m% u/ q1 ` : s+ f4 X' f& q4 s
3:描摹状画景物,入心出心为妙。所以有老舍一句话:“苦洞子里钻出来的,欺负起穷爷们来跳着脚儿的解恨!”勾勒狠人神态之妙不可言。所以坊间有言:画人画虎难画骨。字的“骨力”是说饱满,内容一定要大于形式——有思考空间(仿如留白);面面俱到反而更容易陷入平面化的窠臼。 . z3 ^3 ^3 I+ u& h/ D4 F
! @$ q: M$ r7 s* R" c4:拜读您的几篇文字,总觉着围绕一个主题阐发不过瘾周边弥漫多了些。这可能关乎于在下阅读量不够和审美倾向不良。反正我就这样看的,磨叨几句,您别计较咱!
' x' f' ]* k- ~
2 x: B1 A* e7 M, P5:文无定法是为法,或许我的磨叽是错的! 8 n2 l2 t0 P'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