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景亭,位于北大校园西北部.
4 h7 M( O* c7 F8 o/ u2 h
6 m: Y" B# f2 F- d4 a0 @3 X. N校景亭位于北京大学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简朴大方,为昔日鸣鹤园中最大亭,亭四周叠置假山,树木阴翳,翼然亭掩映其中,很能体现出古园林建筑中“藏”的特点。亭正西有白石砌岸的长方形鱼池,盛夏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致。与未名湖畔的钟亭与湖心岛上的岛亭相比,由于所处较为幽僻,校景亭并不太为人所知。其实它应该算是燕园里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3 N- {5 c' k2 R' _0 U: Q8 P. S+ j8 d& M 乾隆十二年,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观赏四周风光,并以“翼然亭”为题赋七律一首,赞赏这一带的风光之美。他在诗引中说“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景色。”校景亭位于北京大学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简朴大方,为昔日鸣鹤园中最大亭,亭四周叠置假山,树木阴翳,翼然亭掩映其中,很能体现出古园林建筑中“藏”的特点。亭正西有白石砌岸的长方形鱼池,盛夏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致。与未名湖畔的钟亭与湖心岛上的岛亭相比,由于所处较为幽僻,校景亭并不太为人所知。其实它应该算是燕园里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0 \2 I" c2 }% J6 e3 M) O5 N* K 据资料记载,校景亭原名翼然亭(大概是取“有亭翼然”之意),是昔日名园鸣鹤园中一座最大的方亭。它早在乾隆初年就已存在了。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观赏四周风光,并以“翼然亭”为题赋七律一首,赞赏这一带的风光之美。他在诗引中说“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即来青轩)景色。”诗文为:
! G2 b$ p8 B) T$ f0 s; w0 t 峰有飞来亭岂无,天然距此不南图。 - j- Q0 j8 X6 o- {# P( H
籍松为幄阴偏秀,依石成章兴迥殊。
0 ]$ k c7 C" {" l4 ` 茶鼎烟飞云半野,棋枰声杂瀑千珠。 7 ^: g( I2 q$ e3 S0 y8 h
寄言纵目搜吟客,莫认琅邪岩畔途。 4 m. @7 w+ ]! ?2 U
后来,这一带成为蕙亲王绵愉的鸣鹤园。咸丰十年(1860),鸣鹤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园中建筑多被损毁。而翼然亭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清末时,醇亲王奕譞曾做诗描述鸣鹤园景色凋零,但古亭幸存的荒芜景象。诗云:
( ^5 D% R* f# b0 t+ w" S 鹤去园存怅逝波,翼然亭畔访烟萝。
3 q- @3 `: Q s1 L7 n \ 百年池馆繁华尽,匝径松阴雀噪多。 , ~/ v! y' L0 N0 D3 r- {$ A$ Y5 `2 p* v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鸣鹤园遗址成为燕京大学校址的一部分。1926年,燕大迁来以后,对翼然亭进行了修整,并在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二幅,将燕园的代表景点荟萃于一亭之上。校景亭之名也因之而来。1984年,北京大学又对校景亭做了一番修葺。今日之校景亭,已经焕然一新,可谓北京大学校内最为雅致美丽的名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