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遇到这类问题,朋友们第一反应,就应该是去查字典,而不是主观臆测。(万一字典里也没有的你还可以来问我)
" S* A; `% G1 L; C: s《新华字典》169页,对于“观”读作“罐”时的解释,只有一个义项,就是“道教的庙宇”。
' G# F" W6 I# \再看《辞海,语词分册》上册第481页,对于“观”读作“罐”时的解释,有四个义项。
4 Z) R" @6 v7 P( _第一:道教的庙宇。
& K1 J2 A" D! [- p4 L1 P5 ^: |第二:宫门前的双阙。 5 K: ]3 [5 `* \3 n5 w- W9 l
第三:楼台之类,如“楼观”,“台观”。
/ S4 ^$ C6 u' [% ?第四:通“贯”,引伸为“多”。
/ r" _4 ~1 A1 _8 F# }- @* d% U
+ I, u, |0 i9 H# d1 S很明显,远瀛观,应该读“远瀛罐”。因为古代称建在楼台高处、适合观景的建筑物,为“观”,读音是“罐”。例如“楼观亭台”。 9 l9 J; a1 h* e2 \$ Y. X; w" A
观看、观景、观赏的“观”,是动词,作为一种建筑样式的名词时候,读音发生变化,读为“罐”。
5 ~ e6 s$ B' E' Y+ H # A4 i- l0 F$ \- x& K
一个字,多音的时候,不同读音都有不同的义项。 ' d) O4 Z3 ?% ]9 w. ]% P$ Q
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拒绝蒯彻游说不肯背叛刘邦时,说刘邦对我不错,“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就是成语“解衣推食”的来历。 $ K0 m+ `3 {9 G- l( z" P
3 c/ c4 y1 h. j
“解衣衣我”,前边的衣,是名词,读音“依”,后边的衣,是动词,读音“忆”。
' U# h O. Q. p“推食食我”,前边的食,是名词,读音“十”,后边的食,是动词,读音“饲”。 $ T/ R7 p( m& I3 v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邦解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推过来自己的饭碗,给我吃。所以我不会背叛他。 2 T$ L1 y- F, d, T* m- Y
8 r0 n) t3 C0 E: u T5 z. W
气得蒯彻说了一句名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乎,时乎,不再来乎”,然后装疯,跑了。 % G( I, K# A# `
蒯彻是我们老北京人。所以自古老北京人就是“侃爷”,善于游说。
7 ^/ o2 J3 T5 [; S( M , m# i: W2 F& S5 V
后来刘邦抓住蒯彻,问他为什么游说韩信谋反,蒯彻回答,各为其主。那时我在韩信那里领工资,不在你刘邦这里领工资,所以那时没有必要忠于你刘邦。
6 T) } I9 l9 D) Q, i; z刘邦呢,居然认为蒯彻言之有理,就把蒯彻放了。想想看,新时期的领导,有这个雅量没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