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瓷器修复专家不认可 配补处描金掩盖了历史信息复原的图案无神韵 圆明园第一批20件破损瓷器完成“尝试”性修复昨天首次亮相,部分受邀参与评审的专家对文物的修复方式提出不同意见,“在无依据的情况下,瓷器缺失部分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 d! E r% M& ]4 _7 w+ b7 B
修复瓷器描金专家不认可
8 r3 W- ]' z- n3 L% [ 经过近一个月的修复,20件圆明园出土的破损瓷器已完成粘贴拼接,缺失部分用白石膏按原有形状塑形补齐,有的修复处石膏外还涂上一层金漆,个别瓷器经过后期人工绘制,图案和纹饰也恢复了“原貌”。 : D0 e' m, j2 n1 _7 u. a- x
据了解,首批修复的文物,分别采用了现行比较普遍的“白石膏配补”、“配补处描金”和“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修复”三种修复方式,但专家们对后两种方式并不认可。
& h, o1 |" w+ d$ p7 a 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认为,金漆修复与瓷器本身颜色反差很大,而且采用金漆修复的文物也掩盖了历史信息,体现不出圆明园的历史沧桑。 : q2 ?" y: a6 H; ?9 M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表示,金漆修复是日本常用的一种瓷器修复方式,适用于单色釉面的瓷器,而对于存在多种纹饰的瓷器则不适合。
/ y; a, [; C" R% W2 f4 U 建议保留遭破坏后历史信息
* q' T5 U' e- C7 V8 C 在修复完成的瓷器中,一件“五蝠捧寿”青花盘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的注意,这件破损瓷器上五只蝙蝠中的两只是在修复过程中后期补绘上的,王丹华对此不赞同。 5 C; I x4 r: L0 P$ z2 J
“原来的蝙蝠图案腿脚、眼睛都很生动形象,补绘上的两只蝙蝠既无神韵,笔法也不均匀,显得很不协调。”王丹华表示:“在没有照片、文字等历史资料依据的情况下,为追求图案完整随心所欲复原的做法不可取。” + j/ D ^: {- Q/ ~* @' [( ?( i2 r/ z
第二批修复将沿用传统工艺 @& X( v2 q& m3 h( n3 a l
圆明园第二批待修复的文物昨天也同时亮相。这10件破损瓷器出土于圆明园曲院风荷景区,均是康熙年间的官窑瓷。 ; _. ~/ i6 k/ w) j! O
圆明园文物修复公益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二批文物修复预计本周启动,将采纳专家建议,按照传统修复方式对破损瓷器进行石膏修补,暂时不再使用描金工艺,更不会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对文物原有纹饰和图案进行复原。 ( v5 |9 X& r1 {6 {, G) o
j; V/ K" w! o( s' i " u2 o1 x( h1 N N6 G( z
北京晚报
% ]( ~/ z5 [9 h9 t) S% K
0 X; \" x$ w( a0 f+ d& {) y
: L% d" H4 ^8 o, L T3 j4 _ * q. e5 }4 _# b7 A. E
圆明园瓷器修复专家不认可
% T L) R4 F) Z 2 e1 L6 ]+ E& T* I
( V$ h; r2 _6 ]0 ^5 O0 w-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