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90|回复: 32

[原创]隆福寺的星空[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3-17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隆福寺藻井的星空图,摄于先农坛古建博物馆

) r$ i G9 p) T1 y2 Y& Z% v2 {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隆福寺的星空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 

$ |1 J& f, _5 f: f; q" V

《帝京景物略》载:“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由此可知藻井乃摹拟佛教的八部天龙、释迎牟尼之莲花世界所设计制造,共有6层,今仅存5层,每层均精雕细刻云纹图案。最上层顶为一幅粉沥贴金深蓝色的天文图,天宫下彩绘二十八星宿神像,宫团里有仙人天女,下有三重天宫楼阁,四方有铜铸四大天王支撑。76年唐山地震,隆福寺受损严重,文物部门原本准备落架重修,寺是拆了但未重建。万善正觉殿的藻井,拆下后存放于西黄寺;文革结束后,北京兴隆木厂马家第十四代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孙马旭初" w:st="on">孙马旭初ersonName>先生将藻井运至先农坛,因为那里当时作为仓库存放着很多东西;后来根据照片修复了藻井,并安装于先农坛千岁殿内,但由于构件的缺失,原本6层的藻井只能组装起5层,一些掉落的零件已不知该如何安装,只能陈列于展柜中。

4 i2 B5 {" w5 |3 a& A

35mtipmc.jpg
ndb75BAd.jpg
JBj6vOXB.jpg
s6qbwZXZ.jpg
iedQ52gK.jpg
gTokr0lu.jpg
hhELkd3b.jpg
 

9 ~5 f' B6 |3 k7 P. h

藻井的老照片,出自华英雄之贴,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_16_16003_0_0_1.html

j6Mv8dA2.jpg
WggcaWDH.jpg
YBxV4BL9.jpg
6Lw5wXSo.jpg
YaWSmKaa.jpg
mgeySaRs.jpg
pmVHTFF8.jpg
ZG6nXnoL.jpg
CbEBnuj8.jpg
发表于 2011-3-17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22]

5 u: i0 u. Z: E- M# K$ k

我以为是美术馆东边的那个隆福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4mao在2011-3-17 8:39:00的发言:
( Y% t3 O Z6 u1 N$ q

[em222]

+ P2 t1 ]2 J7 v% m' V9 r, F

我以为是美术馆东边的那个隆福寺呢

' `& N% `* Q! U: @* F2 |

原先就在那里

发表于 2011-3-17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3-17 8:38:00的发言:
7 p4 \% t; `; E: v8 d+ d' a

隆福寺天宝殿藻井

! n5 _: Q0 d: U- c' d' j) g

 

4 a- x0 o( _% h5 ?% f: t

 

& \% X% ]( H' N( R% H" }

这是隆福寺的万善正觉殿藻井,拆除后辗转存放在西黄寺。文革后修复,现存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 Q! e9 h: K3 y! ~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1-3-17 8:58:00的发言:
% {$ `2 r4 }( k1 \

这是隆福寺的万善正觉殿藻井,拆除后辗转存放在西黄寺。文革后修复,现存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 ~$ z J$ r8 Z/ h) \9 w. \

 

' {" Z& O) c4 i% ~

已改正改了,谢谢提醒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万寿正觉殿藻井的细节

7Okz5Y0g.jpg
WfUOyPFc.jpg
Q3D0BHHt.jpg
yLs5tBvy.jpg
pavZUGf7.jpg
jGasGNLX.jpg
v441KPyG.jpg
8p2guWDR.jpg
vQwXWVgA.jpg
Y56AvX1c.jpg
mZpfm6O8.jpg
cSTLJDmn.jpg
3w9uiXC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万寿正觉殿藻井的一些细节

$ t& `& {9 _7 U/ A3 o" @* y2 y7 d. y

 

4 U) P# m: _3 S- G" y3 g0 O0 ~; D

 

SggxuaSS.jpg
xjKlniwv.jpg
llVxBZiv.jpg
M7oWcTvj.jpg
hcgkXV0q.jpg
wM3rFw0N.jpg
UvbBtPPl.jpg
wQymNxFF.jpg
YFFXfUTH.jpg
MOFYQ0sa.jpg
IrVmBgvd.jpg
vOTqRvgO.jpg
3uil5qK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散落的部件,在展柜中

4 |" J4 h/ e. D. A5 ~! R

 

eDvslVSC.jpg
qELLfVN9.jpg
Bk4DuXui.jpg
KfniHrGO.jpg
VPlLc14K.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图中的隆福寺

6 D# _- w$ F/ f

OvQV0b5f.jpg

发表于 2011-3-17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万寿正觉殿藻井堪称明清最精美、最华丽的藻井!

- _6 i3 x$ L9 V [' b: o* o+ |+ ?3 `

感谢楼主提供照片,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感而发

昨日中午,古建博物馆参观,正在欣赏那座精美的藻井,突然一阵喧哗打破了太岁殿大殿的沉寂,一个孩子、后面跟着两男两女四个大人,随着刺耳的喧哗走了进来,于是各式各样的对话出现:

/ _& q) A1 [' R6 c5 M, A7 K- f

孩子妈问:这馆没建成多长时间吧;孩子爸答曰:挺长的.....

5 G# M% _4 q4 y5 z I

孩子妈转而向正在抚弄那些写着请勿触摸的建筑模型,这些个建筑是你建的吗?孩子高兴答曰是,于是孩子妈高兴起来:真棒!

2 I0 j a# J: v7 N& Q

一会儿,一阵巨响传出,是那“好孩子”将藻井下平台上的斗拱模型上半米有余的木梁摆弄了下来,从铺着地毯的台面上滚落到大殿的地上.......面对无奈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丝毫的歉意,仅仅说了几句这个不能动,你看这不是写着呢吗?

( K) l u+ p0 D' t1 x% W* w+ {

 

; d* L' ]9 Z9 ?- I$ j- Q6 P6 k

走马观花后,喧哗移向殿外,大殿就此清净下来!!!!!!!!!!!

8 j5 N, `: r; ~+ F$ j- `7 _/ H, B

 

5 d1 M' D5 `0 c# O, ?3 u" L2 n

哎,实在令人无语!

发表于 2011-3-17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日能再现隆福寺的繁华!
发表于 2011-3-17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该死的隆福大厦,不仅毁了隆福寺,还破了风水

发表于 2011-3-17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先农坛看过这个藻井,的确非常漂亮!
发表于 2011-3-17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原时,因为没有图片资料,有好多构件安不回去了。
发表于 2011-3-17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殿又高又大,展厅照明设备也不强,又是顶棚。照得不容昜。很不错了。
发表于 2011-3-17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就称赞隆福寺和智化寺藻井是北京寺庙藻井中最棒的。可惜后者在美国。

发表于 2011-3-17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万正觉殿,不是万寿。图片很精美,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1-3-17 18:01:00的发言:
是万正觉殿,不是万寿。图片很精美,谢谢分享。
- U# a+ Z4 f* G3 g. N9 W

哎,真是不好意思!疏忽了!改了一次都没改对!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1-3-17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1-3-17 16:48:00的发言:
 复原时,因为没有图片资料,有好多构件安不回去了。
- b1 L4 G- N, G9 g4 h% \6 V' n7 U

    

7 q9 C% g d. V7 j/ @! ]

 

8 O( a. d/ L& C5 x* P0 x% J

      有些专业人士尽干些没有屁眼的事,可悪。

发表于 2011-3-17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美,彰显给我们的就是一座曼荼罗世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传人

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传人

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传人

( O/ B, X% h! x+ V+ L& d% Z$ `

 

! N1 w$ ?+ M$ {6 N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 

" g$ K6 J9 y9 s. f: x9 a+ b

  北京旧城南边有座灰色楼房,那是市府招待所,楼内有个两居室,84岁的马旭初独居在此。“这楼,还是我设计的。”马旭初笑道。屋内摆设略显简陋,却井井有条。“做建筑的,没秩序不行。”他瘦高,大耳,满头白发,走起路来佝偻着背。

$ F& S7 u, @) M& z6 f3 k# g) F


 

% m7 s& P* ~' f8 }% G7 B/ C0 u+ ~

    马旭初身后的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书“哲匠世家”,为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亲笔所书,白底黑字,映照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家族背景:马旭初原是显赫一时的北京古建筑营造世家——北京兴隆木厂马家第十四代孙。

3 H3 G. R4 ^5 ~1 n


 

# s6 l; h* p( t3 M

  700年营造史 一马当先

% z3 a0 K9 L5 x0 }1 o


 

7 o. K) T4 B Z

  故宫文史资料载,明朝参与主持故宫修建的工匠,青史留名的共有4人:阮安、梁九、蒯祥、马天禄。工程完工后,其他三人都成了朝廷官员,只有马天禄依旧留在营造行业里,开办了兴隆木厂,承接皇家工程。

0 t: i8 B- K! `1 ?


 

7 i; D' y* ^& j) y2 ^5 ~

  有清一代,皇室宫廷建筑,都在明朝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而成。皇家大型工程,由内务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转交给当时京城的十二家木厂承包。这十二家木厂被称为“八大柜”和“四小柜”,排名依序为:兴隆、广丰、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艺和、祥和、东升、盛祥。

& @& O% q% y- E i" R


 

9 {+ o. P$ y# e3 m2 q. H0 W4 B, r& f+ [

  马旭初解释说,清代木厂,绝非当今的木器加工厂。历经明清两朝,建筑行业已分为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匠作”,木厂正是集合了各个工种、配套齐全的施工单位。

. Z4 R' h$ l) @' g5 z% i! r


 

* W$ { J0 X- K0 j. \) D8 O3 z

  十二家木厂中,为首马家的兴隆木厂,被称为“首柜”,所有皇家工程,都由“首柜”向工部统一承办,然后再分发给其他十一家木厂分头施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总承包商”。

1 F7 z( N9 A: A3 h3 N


 

, e( A7 Q+ Y6 N$ |# _$ l4 W; i

  清朝近300年历史,紫禁城、颐和园、天坛、北海、圆明园……所有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宫阕,无一不留下兴隆木厂的痕迹。事实上,在现今中国23处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中,有4处是马家修建,它们是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

' W. R, [( w% G$ z3 N$ W# P! `8 ]


 

/ J, P S7 \, A3 k: c2 v8 E

  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古建筑犹在。马家应时而变,木厂增加了“古建筑维护修葺行业”。

3 u+ c+ z6 K- O! K B9 T- g


 

. o" K; N1 i; M: A

  1930年,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起成立中国最早专门从事传统古建筑研究和调查的私营学术组织“中国营造学社”,其社员多为学者,对建筑学颇有造诣。

; J7 V$ _/ _% X2 y5 \$ L0 ^4 Y


 

x) T% S2 S C, G: D& E- y

  根据建筑学者、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崔勇的研究,从1930年到1945年的学社成员中,有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著名古建筑研究学者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在这份总共80人的名单上,也有马旭初的祖父、当时兴隆木厂的“东家”马辉堂。

. t8 f4 C0 m" R6 B


 

0 e3 U) X& s5 U. e

  到1949年,马家经办了许多古建筑维修工程:

: L6 ], V5 X0 U, g0 r


 

2 e& m. F& d; A4 ]/ K9 I2 d

  ——1934年,维修阜成门、东便门角楼、“金螯”“玉 ”牌楼;

5 f! u8 B0 H4 z0 ?- A) A. w


 

7 {4 U4 y& `, ^- i# M) O7 P$ ^

  ——1935年,维修天坛祈年殿;

V# [* ^9 q k0 a$ y


 

2 ]$ N, ], M& n+ d5 R3 C. N

  ——1938年,维修雍和宫牌楼、国子监牌楼……

* ~% ^, m$ v" u2 o9 I


 

- W. h3 ?7 l) |+ y- Z

  就是在这样的家族背景熏陶下,马旭初也开始进行古建筑研究。营造业古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马家祖训:修建任何工程,都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不偷工减料,“一切按则例办”。无论东家还是匠人,必须严格遵守。青少年时期的马旭初,周末多半在古建工地度过,在祖父和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渐渐体味出中国古营造业的精髓,学成后更青出于蓝,只要见到文物古迹并与古建筑有关,马旭初一眼就能定论。

% ^! m; e u; J* d/ R. V8 b4 S


 

4 c1 _6 g/ q4 S. a, R

  满腹古建经纶 一朝尽弃

, M. o2 p) m. o7 i


 

# ]3 [! l" s4 T; O) v

  1949年后,马旭初将家中1000多处房子和100多个企业捐给政府,一家7口住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他找来一些印刷厂的纸筒,捆搭成一个三层的床架子,一家人就这么睡。

" {/ t2 R* R9 t


 

- n A1 `6 k$ Y" K1 h

  万贯家财自然也荡然无存,昨天的马家二少爷和少奶奶,像所有普通劳动者一样,挑起养活5个儿女的重担,只是一出门,就看到许多白眼,心里格登一下:原来人家那普通劳动者是好人,我却是坏人。从小在古建筑里泡大,大学里又师从梁思成学建筑,满腹古建经纶,派不上一点儿用场,马旭初很快沦落到捡破烂的境地,甚至以卖血为生。

* _$ w9 `* ?# ^/ j


 

1 `( c+ Z! ?3 x1 M8 J n; J" S

  采访时,马旭初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说:“捡破烂,最怕冬天下雪,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过年买两包骆驼牌染色剂把孩子的衣服煮一煮,又成了一件新衣服。”说着,居然一笑,目光却冷漠地越过记者头顶,投向窗外。

( m" R! b. i) Z, D4 Y. u+ \


 

: `7 ` e+ ]$ L" s4 B# d/ ^% C

  “文革”中,马旭初总算干了点儿与建筑沾边儿的事:当砖瓦工,砌猪圈、砌厕所,干了两三年。但他却眼睁睁地看着红卫兵烧掉了家传的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万春园的图纸,烧掉了父亲和梁思成等人共同测绘留下的整整两箱古建筑资料。“财产没了就没了,烧掉的图纸才是我最心痛的东西。”马旭初说。

7 d5 H% F9 \: e$ \1 |; x


 

& Q* G% y( G+ I& J- n& u. l( e

  记者问:“您现在还经常回忆这些事儿吗?”

& I( N+ f" S. n) n- q$ V0 r


 

3 ?( i+ \& {4 z/ |+ M3 Y* O+ a& O# i* ]

  马旭初说:“尽量不想,想了难受。”

6 R5 r' P2 }2 k( u$ V0 v0 h


 

4 C) n2 y8 W2 p8 [2 K& S

  马旭初的目光,投向“哲匠世家”横幅之下,那儿,还挂着他12岁时的照片,嘴角一抹微笑,流露出他来自遥远年代的清高和孤傲。那时的马旭初少爷,坐在洋车里,经过北京闹市街头,经过马家占有一半股份的北京饭店,经过马家是股东的电车公司,经过随处可见的马家房产,来到自家工场,匠人们羡慕而尊敬地跟他打着招呼,而少年马旭初故作老成地微笑着——就像留存至今的这张照片里的样子。

4 }. t5 v) w/ s6 a7 s+ D2 F


 

L9 q, o8 h' [/ r7 w3 \8 O1 Y

  最后一代传人 老骥伏枥

$ n7 p0 V8 X' c) n


 

1 {1 W. b. X+ W% C% P3 i

  1984年,马旭初被“平反”时,正值北京市开始城市改造,许多古建筑要修缮。此时,老工匠们已陆续过世,新人青黄不接,急需有一部文物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标准。

6 K) i4 r* P3 P7 a1 r9 L


 

0 G) M) c: {! G: A' D8 k H

  中国传统古建行业,自有严格的行规,师徒之间,口耳传承,从来没有形成过文字。如今,大多不识字的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等“八作”匠人们,全都年事已高。

1 F1 S/ J$ e! U/ D e


 

$ f( P# l, o6 V4 u4 b

  马旭初请来当年兴隆木厂的老工匠们,牵头起草这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施工标准。两年后,1986年,《文物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出台,中国古建营造业千百年来口耳传承手艺和秘诀,终于有了一个和现代施工相吻合的操作办法,并永远保存下来。

7 \& I2 p; ] r% f


 

+ Q# ?0 a4 L9 n6 h( k

  在马旭初看来,修缮古建筑,必须讲求一个原则,即:以旧修旧,以旧复故,说白了,就是“复古”。新砌墙体通过刷浆降色,达成如旧之效。维修司马台长城和明城墙遗址时,在新补砌体较多的部位,均采用了“随旧”的处理方式。保护古代彩画也一样,描新彩,随旧色,力求色调复古,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 J* g, c0 f7 S: w0 ?& J; o8 p! W t


 

. V- e4 J) ]2 v$ `1 i! z$ B% V

  但传统技艺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1986年前后,从崇文门到东便门角楼的古城墙残缺不全,城墙周围私搭乱建的破坏现象相当严重,马旭初逐步开始恢复老城墙,至今也没有砌得完整。原因就是,如今北京的水质中含碱量过大,运用古代技术制造出来的城砖,不到两个月就出现严重返碱现象,“所以,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古建专家们的事”。

4 w S3 b; Q% w4 u


 

) L$ J4 S ?" N$ E

  在多年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中,有一件事让马旭初至今感叹不已。

" B1 m4 k8 ^3 _& q' S1 ]


 

0 [* R+ t0 U- ]+ `7 [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顶棚装饰形式。马旭初刚被平反恢复工作时,就听说北京西黄寺后院中,散落着一幅“文革”期间从唐代隆福寺中拆除的藻井。他曾听父亲说过,这个藻井上画着天上的星宿,一共是1472个。马旭初到了西黄寺,发现院子里四处散落着被破坏的藻井碎片,还有的部件被丢到厕所里。马旭初将这些散了架的小构件一个个收集齐,从厕所里掏出了藻井的斗拱,冲洗干净。后来,根据尚存的旧有照片,找老木厂的老匠人修复,将其捐给了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_" {# ^* j7 e q$ z


 

% ?3 j$ h3 z( ?2 }

  马旭初感叹:“这个星宿藻井,除了作为建筑文物本身的价值外,还反映了唐朝的天文学发达程度。假如天文学书籍失传,那么唐朝星宿通过建筑这一方式也能保存。所以,古建筑并不仅代表建筑本身,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

x @( }1 C$ y: v" n


 

6 m; @) b6 E0 {& c. a4 B" E( ~

  2006年7月9日下午,北京市古建筑博物馆的展厅展出了马旭初当年修复的明代隆福寺藻井。当周围十几盏射灯齐亮时,这个古老的整体结构为上下三层的藻井,通体折射出瑰丽的光辉,令参观者赞叹不已。想当年,这个藻井落寞地散落在西黄寺,只有马旭初把它视如珍宝,摩挲着它暗淡的身体,扼腕叹息。

0 \; l9 P! E9 A

 

( F" s/ l4 I. [

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传人

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传人

 

5 {& d3 \) [0 W) |5 y a

  博物馆里有一个老北京城沙盘。馆长董纪平指着它说:“北京是世界上惟一经过严密的规划建立起来的城市,甚至包括它的色彩。平民的房子都是灰色,更加衬托出皇宫的金碧辉煌与威严。”

2 ~% X* _' G3 W: Q5 F" b5 ?


 

5 ?6 Q B1 R- {! J* t* b, l! i. R

  马旭初如今的居家楼房就是灰色的。作为北京古营造世家的最后一代传人,他正一天天老去,只有一个记忆终身难忘:那是1935年,马家奉命重修天坛祈年殿,12岁的马旭初爬上滑车吊篮,顺着架子,上升到天坛顶点。抬头望,蓝天触手可及,低头瞧,父亲和工匠们正仰望着他,脸上全是笑。

发表于 2011-3-18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藻井,少的那层好像没地放了。呵呵

7 Y0 y; ^6 Q- }( j% h

 

+ \ G# r- o! @8 m4 H: G7 y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绘的隆福寺庙会

手绘的隆福寺庙会

手绘的隆福寺庙会

手绘的隆福寺庙会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隆福大厦

& x" \9 ~3 B( o

 

. u! r3 E9 R( k/ n, |

第一张出自行者老孙的日志“记忆中的京城隆福寺(上)” 

7 ~( _$ {, }5 E, q% L* q9 C

fkZUoqaR.jpg

, A; M* J& a: q8 U

 

0 C+ q/ o9 ^- Y( B' M c E v0 ? z

后两张出自北京市建筑工程设计公司网站

' C% P$ t1 c/ b6 [: ~# K& y& G

IqjqoWAA.jpg
dWCiZRmU.jpg

79XAuie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大厦的兴衰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是大明王朝唯一一座喇嘛教和佛教同驻的寺院;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后,成为纯正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山门内东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供奉释迦牟尼三世佛的栏杆殿、供奉着观音、文书和普贤三大菩萨的万善殿、供奉毗卢佛的毗卢殿、供奉金刚护法佛的金刚殿以及后楼大法殿;万善殿左侧有藏经殿,曾藏有藏经108部。光绪27年(1901年)喇嘛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将天王殿和钟鼓楼烧毁。

5 H" j- y1 o( C- }6 }

隆福寺建成后一直为皇家最盛的香火院之一,故香火旺盛并形成京师著名的庙会,素有“诸市之冠”之称,因其位于东城,相对坐落在西城的护国寺被称为“东庙会”;从清朝至20世纪30年代,每逢阴历一、二、九、十开庙,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改为阳历每月一、二、九、十四天开庙;《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清《北京竹枝词》记载当年庙会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日下旧闻考》载:“百货骈阗,为诸之冠”。解放前,隆福寺庙会与白塔寺、护国寺、土地庙以及花市庙会,为京城五大定期庙会,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隆福寺街还一直是京城商圈的风水宝地之一。

. p' E" m! W" Y0 S# C$ k

1951年在隆福寺庙会的基础上、利用隆福寺旧址,建起隆福大厦的前身——东四人民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市场改为国营综合性百货商场,1964年建起新式营业大厅,董必武为商场题写了“东四人民广场”店名,经过1972年和1975年两次翻建,营业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建筑面积4000余平米、四层楼的综合性商场,隆福寺则被一步步蚕食,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严重受损,有关部门原计划落架大修,但拆除后就未再得以重建;1986年北京第一家拥有中央空调、第一家引进自动扶梯的商场——八层即隆福大厦盖起,至此隆福寺的建筑痕迹荡然无存,仅存明代隆福寺创建碑和清代隆福寺重修碑两通石碑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万善殿藻井收藏于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 [0 _$ T) |! N0 `" M

隆福大厦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的四大商场(百货大楼、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之首。1993年8月12日晚22:00左右,由于电器短路引发隆福大厦发生重大火灾,时任北京市长李其炎下令:要求在5:30天亮之前必须扑灭大火,为此北京市消防局调集17个中队,66辆消防车,800多名干警,而当时北京市一共才有34个消防中队,不到100辆救火车……最终以34名消防官兵受伤的代价在规定时间内扑灭了大火,大厦后楼四层烧毁了三层,前楼八层有两层不同程度地过火,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148.9万元。

" X3 e7 Q; J# @( @) t" }/ ~

隆福大厦的兴衰

隆福大厦的兴衰 照片出自互联网

" o( B5 l: f1 ~9 w

1999年隆福大厦重修时,从地下挖出两只背上刻字的石龟,传为刘伯温所埋,后运走;新建的隆福大厦前神路街上搭建起“隆福寺”牌坊,八层楼顶上建起“大隆福寺”,但大厦的元气再也未能恢复,几次易主多次变更经营范围,都无法摆脱“卖什么赔什么”之怪圈,最终只得关门大吉。对此,有风水人士指出:从风水学的角度分析,寺庙属阴,为鬼魂寄托之处;商铺属阳,乃聚集人气之地;寺庙盖于商铺之上,属阴阳倒置,故而大厦的财源被寺庙压住,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无论怎样1993年的那场大火改变了隆福大厦的命运,大厦由此便走向箫条,至今一蹶不振。

: y0 n( s8 p. u. t

隆福大厦的兴衰

隆福大厦的兴衰

发表于 2011-3-19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脆把隆福大厦拆了盖个隆福寺
发表于 2011-3-19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3-19 0:46:00的发言:
3 u0 W6 k4 }" W

对此,有风水人士指出:从风水学的角度分析,寺庙属阴,为鬼魂寄托之处;商铺属阳,乃聚集人气之地;寺庙盖于商铺之上,属阴阳倒置,故而大厦的财源被寺庙压住,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无论怎样1993年的那场大火改变了隆福大厦的命运,大厦由此便走向箫条,至今一蹶不振。

' J2 u0 l6 G. U* n5 G


 

. G; D& a) M t2 j+ t' n1 y

 

7 N6 N1 Z; |. C! j" Q

所谓阴阳说实际是无稽之谈,过去的庙会都是开在寺庙道观里的商铺、地摊,不是生意也很红火么。

# ^! C& u) V* Z; T2 m( D$ g0 ^

 

9 @) m4 g7 ^9 r

隆福大厦80年代之所以兴隆是因为当时商场少,隆福大厦经营门类全,占有优势。大火后一蹶不振的原因是,在大厦烧毁的同时期,北京建起了大大小小很多新商厦,而且都位于显赫地段,抢走了隆福大厦原来的风头。尤其是后来改造后的王府井,离隆福大厦这么近,可以说是完全把客流吸引走了。再加上着过火,人们心里有抵触情绪,所以才逐渐被冷落了。

* v& L7 k2 y! M) S+ b

 

& k% P( x' H& ]% w6 C- A

不过大厦后的影城倒是很红火。

发表于 2011-3-19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照片发个三、五张就够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20:14 , Processed in 1.23108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