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处方言是理想的标准语音?
1 F8 m* p# n4 d9 r, z丁启阵 9 c/ @0 m9 S. @: J4 t( C
6 m$ o% E' v0 `3 c; f众所周知,我国当今的标准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就是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是北京语音。北京语音之所以成为标准音,跟最后的封建王朝元明清和近代乱世政权北洋民国均曾定都北京,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妨说,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历史地、政治地形成的。 6 f: L; s& t2 I' e
我敢肯定,倘若没有历史、政治两个方面的原因,北京语音是肯定不会成为标准音的。至于哪处方言会成为共同语的标准语音,要看筛选标准,标准不同,筛选出来作标准语音的方言就不同:
& A/ \2 S0 q0 D9 V+ {" g以推行简便易行论,成都方言可作标准音。首先,成都方言所代表的西南官话,分布于云、贵、川、渝等省市,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次方言区,有两亿多,而北京官话区只有两千多万人口。就是说,假如以成都语音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两亿多人民,基本上不用经过学习,就能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教学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其次,成都语音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声母中,除了没有吴、湘、赣等方言那么多的浊声母之外,舌尖前(z、c、s)与舌尖后(zh、ch、sh、r),n与l,f与h,都不必分,或者不必分得那么清楚;韵母中,前鼻音(-n,如:en、in、uen、yun)与后鼻音(-ng,如eng、ing、ueng、yong)韵尾不必分;声调上,虽然跟北京语音一样,都是四个调调,但它没有北京语音中很难学的曲折调(214)。纵观全国汉语方言,成都及其所代表的西南官话语音,是最简单易学的语音系统。假如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国内外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必将大大缩短;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必将大大加快。
& ]0 I0 i2 Y5 O3 X% y; R6 a2 |! ?以保存唐宋古音韵味论,苏州、广州方言语音可作标准音。苏州方言所代表的吴方言,声母上,完整地保存了唐宋语音声母的清浊对应系统,即音韵学家所说的“布—步—铺”、“东—动—通”呈现全清、全浊、次清三级划分;声调上,不但保存了入声调类,今天的吴方言虽然声调数在5到8个之间,但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较为清晰。在吴方言中,古代声调大致是根据声母的清浊一分为二。广州方言代表的粤方言,完好地保存了唐宋古音的韵尾系统,即鼻音韵尾的m、n、ng三分(三、山、生)和入声韵尾的p、t、k三分(立、律、力)。事实上,吴方言的声母加上粤方言的韵母及声调,就是真正的唐宋音韵。对不能分辨声母清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单独的粤方言就基本上等于唐宋音韵了。想知道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怎么吟诗的,请一个粤方言区人朗读一下唐诗宋词,也就差不多了。闽语、客家话的情况,跟粤方言差不多。 ' h( K# |( ?; p' e" ?
以跟国际接轨论,上海方言可作标准音。地理毗邻的关系,中国不少地区都曾经受到外语的影响,例如东北那旮旯,黑龙江哈尔滨有不少来自俄罗斯语的音,吉林延边、辽宁丹东有不少来自朝鲜语的音;华东地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不少来自英语的音;华南地区,有若干来自南洋诸语的音……因为当今世界的主宰语言是英语,曾经流行洋泾浜英语的上海话,无疑就是最接近国际的语音了。“那摩温”(number one)“水门汀”(cement)“斯蒂克”(stick)“拉四卡”(last car),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大概都能猜得出意思。
* S1 `! V' h& q( x3 h+ x5 m p/ \% m9 b以语音的动听婉转论,苏州话或宁波话可作标准音。吴侬软语,都能令人销魂忘返,未老不还乡,还乡须断肠。令人奇怪的是,同是吴语的杭州话,却一点也不婉转动听,以至于敝乡有“宁可听宁波人吵架,不想听杭州人讲话”的说法。 2 p. {, I8 c3 h( Z4 m- d, s
以语音的铿锵有力论,青岛话或扬州话可作标准音。青岛话所代表的胶东方言,那一组舌面中音,诘屈聱牙中透着刚硬。属于江淮官话的扬州方言,有其干脆利落的一面,据说听过扬州评书《武松打虎》之后,就会觉得山东评书中的武松,言语行动都不够麻利。 $ a) I8 T {$ M: |
………… - n1 N% _* G" d. v
虽说王侯将相没有种,标准语音也不见得是上帝他老人家决定的,但现实总是无比强大的。我无意学蚍蜉,学故宫,想要“撼”一下这个强大的现实,推翻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只是一时兴起,姑妄言之,自娱自乐而已。倘若您觉得这个话题还有点意思,可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就有些喜出望外了。 / C8 l5 y1 X, M3 [' A8 n- s
2011-6-19 1 L+ ~0 O% P* q+ c* ]
$ I( M# q( k1 ~; _
看见一个网友发了张帖子,并声明:此贴发到“茶余饭后”并不是因为内容为吃饱了撑的,而是为了给版主省心。
8 p4 o `! R# V我理解吃饱了撑着就可以放这了,于是大胆地搬了来。 + y' W$ s$ y+ [ _
呵呵 5 d! Y. e( w) E2 b$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