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0|回复: 7

掌柜传[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13 2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足迹来过,搜集也得跟上,我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如下文字,重新发到这里来,一是喜欢,二是纪念,三是广为传播吧。# R  B/ }0 S7 C/ V
                                1 ^. |4 S0 K2 m
                               "老北京网"的穷掌柜
* G, s% h; g4 R1 i# Thttp://news.QQ.com  2007年04月04日03:09   中国青年报    $ z9 y  b# r) X% R7 ^
  
3575205.jpg
    " Z2 M0 e: @9 {) h$ Y. P4 `5 y
     23岁那年,张巍呆呆地站在北京 weather_icon.jpg 崇文区东半壁街83号院,眼睁睁地瞅着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自己的家被夷为平地。他卸下老屋一扇红松木的窗棂,120多年来,这窗棂没怎么变样儿。
) E; B1 Y3 [- d8 d8 i. r     当他把窗棂刷上红漆,挂在新家墙上怀旧时,忽然萌生一念:“做个网页,追悼自己对老房子的哀思。”
0 U8 ^: k7 n% X6 m% a2 ~     窗棂的照片被挂上主页。他有空便上网搜索涉及老北京传统文化的资料,连同自己拍摄的胡同、四合院图片,全贴在网页上,“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 D. N) n+ g0 e8 k' [8 B     2000年11月,张巍花300元租了服务器,又花150元买了域名,建起“老北京网”,自称“掌柜”。
, t( R/ k; H' z     网站创办的头3年,张巍白天在写字楼上班,晚上更新网站上的资料,休息日便背着相机满胡同转悠,最多曾一天拍过1000多张照片。  G" r& m% c) y- W5 t7 z7 S2 a
     但他发现,“北京的变化太快,当你停下一两天后,就会发现某一处胡同或者四合院已经消失了”。一天,他去拍摄一个早就看中的四合院,但到那儿一看,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哭了。业余时间不够用,他决定辞职。那年他26岁,任某杂志副总编。
- ?7 b" `7 b& l$ \     “老北京网”吸引来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北京迷”,他们自发组织了“老北京拍记队”。每逢周末,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的拍记队队员,都会在张巍的招呼下走街串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胡同的真实风貌。  A) |- H9 u! z* y+ }) d. l
     “你们拍这些犄角旮旯的胡同有什么用呀?”常有胡同里的老人好奇地问。“拍下来给您的孙子看。”张巍乐呵呵地回答。
; ~3 m" S9 G4 f( L) B8 ?     “1949年刚解放时,北京城里约有3600条胡同,到2000年有1200条,去年就剩下459条了,加上不完整的也就700多条”,张巍如数家珍,“这700多条胡同,我们都拍过啦10 H! R+ b% S4 S" t1 q
     近两年,张巍带着“拍记队”的作品,走进北师大、北工大、北语等多所高校,搞“胡同摄影巡展”及讲座,虽反响不错,但他却为此背了一屁股债。最近,刚还清老债,他又惦记着为今年的影展筹款了。“今年肯定进北大、清华,”他踌躇满志地说,“再过10年,这些大学生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了。”
2 A0 k. j1 L9 v: T     “老北京网”挺火,目前,已保存了5000万字的北京史料,几十万张胡同、四合院的图片,日均浏览量达两万多人次,已有近万名会员在论坛注册。说起这些业绩,张巍忍不住眉飞色舞,“瑞典隆德大学把‘老北京网’当教材,作业是给‘老北京网’提意见,嘿嘿,都说好,没说坏的。”
# G. ]. u- F' `3 V3 H. L     最让张巍得意的是,和6年前的默默无闻相比,“老北京网”已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引起社会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据张巍介绍,经他们核实,北京鲜鱼口挂牌保护的80多个院落,其中61个一度上了拆迁名单,“虽然我们不能以卵击石,但把这事向媒体和政协委员捅出去了,最终工程停了”。0 U* b+ y: ~+ c% A( R) m, g) z: p
     发现珠市口东大街213号明代的古庙铁山寺要被拆时,张巍立刻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对方称:“你甭管,上头批了。”张巍立刻向媒体报料,“现在旁边盖了个假的,要是不干涉,悄没声儿的就没了。”" }$ Q* |- C' A. d9 M
     自打4年前辞职,张巍就没挣过钱,办了几年网站,把老本儿造光了,成了“啃老族”,已是而立之年,每天张嘴问退休的父母要钱,他心里挺难受,“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K+ U* F, ]; _( y9 A
     “老北京网”的运转,全靠网友们自发捐助,每一笔捐款,张巍都公布在网上,向这些热心人表示感谢。不久前,有人赞助了一台不错的服务器,他很高兴:“网站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图片了。”
2 V8 v* H- v, ~     甭看张巍是个穷“掌柜”,给“老北京网”打工的人却不少,全职的6个,还有30多个版主,全是分文不挣的志愿者。跟他合作多年的韩硕说:“他是干事儿的人”。
) g5 O7 X( ]5 U  ^6 E2 i     眼下,张巍想干的事很多。他有个课题——城市保护与拆迁。他打算出一本大书《拆城记》,详细记录北京胡同的变迁,连人搬到哪去了都要有个交待。; J5 Y3 J. u" r
     他要培养年轻专家。网站的志愿者“虫子”是胡同专家;“斑马”是史迹专家;“玩美”是曲艺专家;“老北京人”是民俗专家。“一水儿的80后”,他信誓旦旦,“我要帮他们立腕儿1
. g& d1 Y* u) m3 f  R, O     他还要给“老北京网”办个英文版,招聘志愿者的条件挺高:硕士以上,英语8级,有海外工作经历等。没想到竟有10多人报名。% |& @0 H& d# z- g
     虽不挣钱,但张巍每天忙得团团转,他说喜欢这么活着,“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8 h5 U: G3 Y  h5 T$ z2 L/ {2 a

. o+ D7 S+ D7 A9 n( ^5 T+ M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主编张巍(组图)
, R, L: X' d! @2 f% y2010-06-07 02:38:00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9 ~( m9 V* k3 g: m) e
' l# M) b  Z" ?& c" H

+ N; g* R- [8 P9 _/ i6 b7 d ! k( Q: l. f( {

( C7 a/ B0 u: w+ `4 m6 a. N5 x) f/ {, u4 k/ O5 t4 K
  今天人们对老北京的文化,越来越重视,但遗憾的是,在国内网站上找相关资料,特别是影像资料,反而没国外网站多。比如这次为迎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老北京网搜集了万余张北京老照片,对网友免费开放,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国外,从国内获得的资料,只有几张。想看真正老北京的东西,得去国外找,这确实有点滑稽。7 J" {, a& `' d& E

* @8 x: O3 q/ O& }1 k  是我们档案不全吗?不是,你到各档案馆、图书馆去看看,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可以借阅,但就是不上网,即使上网了,图片也很模糊,且加上很复杂的水印,生怕别人使用它。更要命的是,重要档案根本不对普通读者开放。! W1 |$ G* x  ^" E. m" U
6 c# O# ?% H) D: V/ m. T

: N, w, M- n- _  {! J  档案与资料,原本是公共资源,档案馆和图书馆的运营经费源于税收,可为什么大家掏了钱,却无法享用呢?出于保护的需要,珍贵的原始档案可以不对公众开放,但复印件总要让大家看到啊,至少应该让大家知道。秘而不宣,有的甚至从资料检索中都找不到,读者根本不知道它们存在不存在,那么谁来监督呢?这些宝贵的资料会不会成为少数人或小团体盈利的工具呢?
$ S% w4 C. N/ o
8 p/ s; {# U% h  X) c# Y* y  在国外,图书馆之间资源高度共享,读者查资料非常方便,比如一本书在这家图书馆没有,那么可以通过互联网到别的图书馆中调取,打印出来借阅给你。可在我们的图书馆、档案馆中,这是很难做到的,一是打印费异常昂贵,二是资料共享度太差,所以我们查找资料的工作效率特别低,而获取信息的花销却特别高。
3 W# M$ C' \/ t" y; j
* W! Y' k% \1 o- l& m& u; G3 D  当知识成为小团体盈利的工具时,知识流动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对我们社会的整体利益构成了威胁,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n- W+ A. J9 O4 r
& w5 L  r. n1 {9 _5 L! {! ?! e
  陈辉/文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穷掌柜”(2006-12-19 16:01:57)转载▼  5 i& ^8 F' N5 v& J* n& [9 w1 T& W
文/ 老武  摄影/ 黄文亚
  z# j7 ^- H7 @$ @" G% I ' [2 n# S9 `) @3 P. h+ Q" o
【注】一年前,我的搭档萧慧曾经采访过张巍,当时采写的文章刊发在《夜北京》创刊号上,非常好的文章(在此要恭喜萧慧和老姜在这个冬天大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啊,请大家到她的博客送上祝福)。时隔一年,我又见到了老朋友——掌柜的还是老样子,但他的老北京网,已经悄悄发生了很多变化。此文已卖,谢绝转载,刊发出来的稿子有删节,以下为原稿。
& J, K6 `% N) B, s! | # ^" |& a' a+ y& e- x. g( ^
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 www.oldbeijing.net 回车,或者在各大搜索引擎里输入“老北京”三个字,你都能进入这座老北京文化大仓库——“老北京网”是互联网上最权威的北京传统文化公益网站,保存了4500万字以上的历史资料和几十万张珍贵的图片,囊括了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建筑、曲艺、民俗、宫廷、经济等众多方面内容,尤其以对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保护性研究著称。承载如此厚重内容的网站,居然是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以一己之力、六年时间拉扯起来的——他,就是老北京网“掌柜的”张巍。; f2 S/ e# q+ M* V9 _
( W7 I* N1 T/ g+ u7 ]& |. ^7 S
“穷掌柜的”! {  N2 L& ~7 H6 }9 `# m
5 u. ^& x3 T+ v0 P
“不好意思,得麻烦你买单了。”在我们约定采访的茶馆里,张巍笑着对记者说,“我确实是没钱。”
9 m) i" Y1 f. ]6 n7 o' ~
- K% ?+ o8 a+ A% t0 Q, y根据有关机构的资产评估,老北京网至少价值几百万人民币,但是网站创办人张巍却是个“穷掌柜的”,因为他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在了这个网站里。6年前,张巍辞去了某媒体的体面工作,顶着家人、亲友的巨大压力,在没有任何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办起了老北京网。直到现在,老北京网也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全靠网友们的自发捐助维持运转。每一笔捐助,小到10元、20元,大到几千元,张巍都列得清清楚楚,公布在老北京网上,向这些热心人表示感谢。“今年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有人赞助了一台很不错的服务器,网站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图片了。”张巍乐呵呵地说。
+ p( l0 L$ o8 L$ j) r5 J8 I: K
, T7 h& ^4 ]2 Y6 Q& o. _张巍是地道的北京小伙儿,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起初他也不懂北京城这些老胡同、四合院的价值,只是懵懵懂懂地,伴随着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张巍的家被拆了。那是珠市口的一片老胡同,张巍从小玩耍的地方,就这么没了。张巍觉得,有必要拿这个说说事儿了。1 Q/ f: J7 [& h& g/ O/ ~
  ], T5 ]1 Z. D3 [! s; y5 W$ z
老北京拍记队+ x  {+ A( p/ d& j

8 |; m& d& j4 _' r# h- S, }5 G8 V老北京网最具特色、也是最引发外界关注的活动,是网友们自发组织的“老北京拍记队”。每个周末,拍记队的成员们都会挎着相机,在张巍的带领下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北京老胡同的真实风貌,因为没准哪天,这些胡同就没了。张巍统计过,1949年北京老城区大约有3600条胡同,到去年还剩下700个左右,今年,这个数字只有500了。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的老胡同正在飞速消失,这让张巍很心痛。他选择用拍照这种方式,尽力留住一些东西:“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B5 J- p. M' E/ q4 k& y2 {; H

5 z3 T- c3 c  X0 o但是,因为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巍的这种公益行为带有了冒险色彩。经常会有一些黑心的开发商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恐吓张巍,让他立刻收手,“别找麻烦”。有时拍记队的活动还会被不明人士盯梢,张巍还得千方百计甩掉跟踪者。对此,张巍颇有些视死如归的姿态:“我永远受某些人的讨厌,也许你今天见到我,明天就再也见不到我了。”不过,张巍从来没有理会过这些威胁,反而愈战愈勇,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 b- J6 M! |" ~7 G2 C6 g, t0 [# }; R7 G8 h9 z7 t
现在,老北京网的注册会员有八千多人,日均浏览量两万多人次,每次拍照活动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集体行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外几十家媒体都对张巍和他的老北京网进行过报道,包括路透社、法新社这样的世界级通讯社。张巍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媒体对老北京网的报道折算成广告价值的话,至少相当于省了一千万元的广告费。所以,老北京网从来没有主动通过任何渠道做商业宣传,就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平均每月有三四家媒体访问我,最多的时候,我同时对着6部摄像机说话。”张巍觉得,和6年前自己默默无闻做这些事情相比,现在的老北京网,已经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6岁的孩子会骂娘了,老北京网已经能表达自己的声音了。”
' {; ?* W& ?& _7 G
4 ~# l* z# B0 V8 D1 a! y' k9 y“北京是一个被强奸的城市!”张巍的这番话有些激动,“北京的古城墙被拆了,就好比一个美丽的处女被剥掉了外衣。现在又拆了很多胡同,就像长了满身的梅毒大疮,这个比喻一点儿都不过分。”每一条胡同被拆,都像是在张巍心里的伤口上撒了把盐。" {. h* L. X6 p/ x: f9 B
9 p) U1 E! y/ z) F
“你觉得你这种民间的力量能起多大作用?”记者问。7 l/ p: ~) q  P% h3 |% R7 r

/ s2 _8 F1 n7 @8 o张巍答:“至少吧,我们能让那些人不顺利地干他们那些事儿。这就好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磕,我们是鸡蛋,他们是石头,宁可我们碎了,也要恶心你一下,让你身上涂满蛋清蛋黄。没准因为这种恶心,他就不往下干了。”3 ?+ C& ?$ r  D% g; ~% |7 Z) P. O
/ V  u; g8 b6 I9 ^/ t4 u# U
也有让他欣慰的事儿。北京鲜鱼口地区的老胡同,前些日子停止了拆迁,张巍说这里边有他奔走呼吁的功劳。“不管以后还会不会再动,反正现在是停下来了。”还有,就是到目前为止,全北京城的老胡同,基本被拍记队走遍了。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张巍想主攻视频拍摄了,为此他借了一个网友的DV,想拍下胡同里的民生百态,比如小孩子在胡同里蹦蹦跳跳,老太太坐在板凳上乘凉什么的——“我理想中的北京城,就是有纵横交错的胡同,祥和欢乐的市民。”张巍说。$ l. L2 T) h  g0 m" l/ b

3 z6 F5 |5 i* c# t有些住在四合院里的老人,一脸疑惑地问张巍,拍这些旮旯角的胡同有什么用?张巍耐心地解释:“大妈,我拍下来给您孙子看。”
- X& o! O! Q8 @+ n- Q; V( f, g4 @. t$ X
可不是嘛,再不拍下来,后代想看也看不着了。张巍说,老北京网就像一座庙,庙里没有佛像,却有一群顶礼膜拜的朝圣者。因为老北京网背后,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
$ w& |/ n6 b8 N; T- p9 M3 c3 y* A- p8 _, t4 ]
“如果你不能尊重自己的祖先,怎么让子孙后代尊重你?”张巍眼里放着光。( r) c& w3 J5 S; l

: t7 X3 o0 W8 M  {  l2 N5 T( [$ N“这里有我的魂”- g4 n7 p7 O$ P& \, I  B

. l0 r( m+ }% I8 K6 o! K: R除了拍记队,老北京网还有很多其他活动,比如每年的摄影展,大量老胡同的照片对公众展出,集中展示了老北京网一年来的成果。“今年已经走了十几个高校了,北师大、北工大、语言大学等等,摄影展都很受欢迎。”张巍说学校是最欢迎自己的地方,时常还会请他去给学生们做讲座,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们让他看到了希望。张巍还收了几个“徒弟”,都是二十出头、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张巍经常有心地让他们代替自己上台开讲,因为“再过十年,他们就是传承文化的主力”。不过,张巍透露,2005年办摄影展欠的帐,他前不久才刚刚还清,2007年的展览就已经在筹备中了。
% \) R" p2 s( B- D* Q4 I% T# r# y( u! z0 x& T6 d+ R
老北京网还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张巍说他组建了一支“民俗曲艺队”,说相声的、弹三弦的、说大鼓的都有,平时就在固定的茶馆里演出。从物质到非物质,这个视角的转变也让张巍惊喜,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着传统艺术。曲艺队的第一场演出来了一百多名观众,场子爆满,把张巍都惊着了。他开始琢磨着再做一个以曲艺为主题的网站,搁在老北京网旗下,也许,又能开辟一方新天地。
- r1 {6 j/ L; h7 ^7 F* H0 c( A$ R8 h2 }" O9 D& b( d# O2 o
老北京网六周年的庆祝活动上,不仅来了好多网友,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来捧张巍的场。张巍代表老北京网,给其中两位老专家颁发了网友评选出来的“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们为传承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没有一分钱奖金,只有一块简陋的奖牌,两位老专家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个奖是没有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的、纯民间的奖,最能代表民意,“是很高级别的荣誉。”张巍笑着说。搞这个庆典赔了三千块钱,但是张巍很有成就感。
0 L6 E# X- s& L* G) M. d& J7 G+ d; c8 p. t8 L
有的外国朋友对张巍说,像你这种民间公益组织,在不少国家都能得到大企业、财团的资助,不仅吃穿不愁,还会很风光。张巍苦笑一下,无奈地摇摇头。今年张巍已经招到了五个志愿者参与老北京网的管理维护,他们中有在校的学生,也有从原单位辞职出来追随张巍的,但都是一分钱不拿的义务劳动。网站不赚钱,张巍觉得挺对不住他们的。3 s! ~& D+ g: {% H& i

- ^7 Z! ^9 V+ d9 a关于经济问题,张巍眼下的筹划是“以拍养拍”,就是向媒体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出售图片。胡同越来越少,张巍手里的照片也越来越值钱。另一方面,张巍说,也不排除网站上市融资的可能。毕竟有了钱,张巍能做更多的事。不过,无论如何,网站的控制权还是要握在自己手里,老北京网的特色不能变味儿。0 }. t- Q& e  z' f5 G

: v" p. t/ C, ?6 k, N  H% {0 Z“我不是商人,经营方面的事情我不懂。”张巍说,“可是我对老北京网的商业前景很乐观,因为别的任何生意,迟早都有衰败期,但文化不会衰败。”; J  r, A: n6 A5 L) p& C
& X' S3 y. I) q1 R
“那要是将来你不做这个网站了呢?”记者问道。
) H( b3 K: \/ u. E7 v/ T
  k) t3 T3 M+ _8 b; T5 \“你看过《亮剑》这个片子吗?”张巍说,“片子里边有句话非常好:一个军队的灵魂,在于它的首任长官。老北京网已经形成一种惯性了,即使我死了,老北京网还是老北京网,因为这里边,有我的魂。”
* ?1 G& R1 H  |$ V9 X7 ^) {
0 F3 t: U1 _* C! j. _2 R1 h) H; K1 W活着就是快乐  y6 S) Z& E% m8 E: R; N% A5 c- g) E

) L7 ~% F- b4 b& y4 F/ O张巍今年整三十岁了,他说长这么大,最惭愧的就是到现在还是个“啃老族”,不能养活自己。张巍的老父亲六十岁了,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流下了眼泪,张巍心里也很难受。而立之年,男人有男人的尊严,不过,张巍坚信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 b& i. c/ I, C4 Q' G, k/ i; g" Y% o0 f9 \0 K
“我觉得工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事业成功了,赚大钱了,会带来成就感。但还有一种感觉,一般人理解不到,就是快乐感。我每天都很快乐,工作成或不成我都很快乐,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的支柱。”张巍说,“我能用快乐感去冲掉所有的不愉快,别人很难做到。”
& A7 G, H' c% R' w0 Z5 H. q( h* _7 m! D5 f( |
“你这还不是痛并快乐着,而是纯粹快乐着?”* G* O- @( P  }8 P4 b

' c9 a! t; M9 o7 w) m“对,哪怕今天我死了,也一点儿遗憾都没有。”张巍说,“我曾经跟一个挺有钱的大姐聊天,我说虽然你有钱,但是你有个地方比不了我——你可以请别人吃三个月饭,我可以蹭别人三个月的饭。三个月之后,我比你快乐。”张巍大笑。“而且,我蹭别人饭还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我对得起所有请我吃饭的人。你今天请我吃一顿饭,我感谢你让我多活了一天,同时你也为传统文化做贡献了。”# j/ B& i( _* a) v4 c8 P# F. g
% V4 H, M  N. l2 ^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3 B% d. ~% ~/ |& C7 i# W, }8 X1 |! |# V' ?( Q6 w4 j8 ^  r
“我告诉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顿一顿,张巍接着说后半句:“我还活着。”
发表于 2013-6-13 23: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愚见:您这样的题目就不用放到文字版来了。
发表于 2013-6-14 00: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足迹来过,搜集也得跟上,我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如下文字,重新发到这里来,一是喜欢,二是纪念,三是广为传播吧。”
) y$ `' `" R: x& p9 R. i4 y3 x鸟兄见谅,您老的文字没能看懂,1.“足迹来过,搜集也得跟上”,真的不太懂是什么意思?0 d* m7 `: f( v) M! C  \
                              2.“一是喜欢,二是纪念,三是广为传播吧。”喜欢应该收藏才对;纪念而人又没死?广为传播则应发到外网才对。' s7 F0 w: ~- |* r. K! f6 z
学着版主胡乱点评了一下。呵呵。
" `+ r( Q% i, ]+ N! A0 \这文字版上发点儿东西就特别容易被人点评。
: N, \6 W( w/ c( y, j2 A& j! I9 b" c* g$ f3 ~1 ~
                                
发表于 2013-6-14 0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告诉大家。很好 就是年头太久 有没有 07年以后的报道?  
发表于 2013-6-14 09: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东家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0: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关注,特别是黑风,点评,细心有点道理。补充如下(虽然多打点字):+ B. F0 s9 \( h6 T/ z" K: t
足迹来过,——文字版。8 ~) @; w4 `6 \+ s8 i- R6 f
搜集也得跟上——足迹,搜集,并列名词。
% u/ s, o# m9 ?一是喜欢——喜欢老北京网;,二是纪念老北京网(有波折),掌柜是个代表人物,标志性领军人物;
( N8 E% k. m' u3 j广为传播——老北京网、掌柜(代表人物)。最好的搜集、收藏、传播方式,包括网上发个帖,留个记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9 12:09 , Processed in 1.155736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