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6892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3-4-8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3-6-30 1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母親也是客家人,網路上蒐集了一篇介紹台灣客家人的文章,請網友參考:7 Q3 e/ v" c' _4 S
繁體版
- J2 p& G5 a& `% {9 @' ] @1 K, u9 H. L3 q
1 y5 H+ P9 H3 w& v3 _8 F, G
客家人的由來
/ v% x7 W1 W4 S" {1 q$ F
# K/ \9 B% s# E) ?! U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為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的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現。! |- X% A: L1 Y: f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誌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2 M; g( R3 t! U9 T: L' n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
# g: `& H2 K% C2 \% g$ J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 P- |5 T% ]: d* e+ z3 G/ S
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6 Y J: i2 Y$ e0 e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
I0 [2 n9 u5 j 所謂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難正確指出。可是從他們的許多傳承可以推測出其祖先應是黃河流域一帶的居民。回溯歷史上漢民族五次的遷徙情形。8 }5 D1 w- z* U" ^/ F$ P9 r4 A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家。4 v1 J9 T* d6 p# w3 \8 r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人紛紛渡過黃河向南逃亡。; a* [* U0 i0 a) G
第三次是在唐代時,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9 U( e# ^5 p+ F& Z- x0 ]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為了統一分裂成兩個王朝的中國,蒙古人大舉南進。
! O6 i, F* R5 z! m; i+ |2 D! j 第五次則是從明末到清初的混亂期。
% k- H3 I9 I3 d0 P% O5 M8 W" A% Y3 W
9 j3 q9 l( p* e9 C) m8 }5 m$ y客家人的原鄉 ! s( b0 z% i) w B& G: a
F" W0 ]; V3 B- j: I' C
清代台灣的客家人,絕大部分來自粵東的潮州、惠州及嘉應州等州府,與閩西的汀州府。
" n# i# [; h$ _- [# m 汀州府和嘉應州分別位於韓江流域上游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圍繞,西以高峻的武夷山與贛江流域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與東江流域為界,南以蓮花山及其支脈與韓江三角洲為界,界山山脈許多高達一千公尺以上;東以廣大的博平嶺與漳江流域為界,北則為閩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區,山峰也多在一千餘公尺。除經大望山與東江流域聯絡較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嶇的山脈成為汀州府和嘉應州對外聯絡的障壁。& N" O8 u6 O; h7 y
雖然汀州府和嘉應州晚至明中葉或以後,才相繼完成全境的拓墾工作,但由於該地四周皆山,土地資源極為有限,或「無平原廣陌,其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恆苦旱,下者恆苦癆」,或「巨川細流......其旁隙地雍地為 畝,千 百圩,僅如盤盂」加上地屬遠郡,以致在開發之初,及常呈耕不足食的現象。汀州府遠在宋時即有溺子之風。而嘉應州亦有溺女之俗,即為明證。% Y: _7 H1 f( G9 M
* Q5 i) X; n! C9 |$ s% i台灣客家的源起
7 v A) W) V M3 ~) V
0 h! \- l+ \ f3 u) X# s 台灣之客家主要分佈在南北兩大地區,北部之客家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_# w% c. e7 h; w, x為主,南部客家分居高雄、屏東兩縣,其中居屏東縣者較多;此外台中、花蓮、台東等地亦有客家住民之分布。台灣之客家,其祖籍若以原鄉縣別區分,以廣東
* u* U7 P: D2 }! q/ e Z" H4 W省饒平縣人之後裔為最多,廣東省海豐、陸豐兩縣次之,台灣北部之客家俗稱「海陸客」,而南部屏東縣之客家俗稱為「潮州客」,至於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中市等地,已不講客家方言之客屬則稱為「福佬客」。
) K8 ]) P8 M: i, m 客家人遷居台灣,大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代,現在的台灣客家人,也絕大多數是此時代移居者的子孫,目前的台灣客家族群大約有三、四百萬人,
" r& x2 p9 I4 W" Y0 b* h7 h0 `( y是少數族群。6 A$ g! ?; s( J
康熙22年(1863)清軍平定台灣。翌年設台灣一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由於舊日鄭氏部眾,多半逃亡南洋群島,全台空虛,人煙寥落;加上閩粵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乃不斷冒險偷渡來台墾殖。早期客家人的來台,大約在清廷平定台灣之後二、三年間(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時海禁初開,閩、粵人民因受生活環境所迫,大量東移來台謀生。只是閩南人因為佔地利(閩、台兩地較近,渡台容易)以及人和(台灣在明鄭時代原為閩人的天下)關係,自然較居優勢;而粵東客家人一則來台較遲,二則受各種政令限制(施琅奏請清廷禁止潮、惠人民自由來台)關係,自然居下風。
7 S/ x1 A: a" o) n 那時候,客家人渡海來台,原先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但府治附近已為閩南人佔有,無餘土可闢;乃於東門外墾闢菜園,以維生計。其後,約在康熙27年,清廷續遣部隊中有一隊是由嘉應州徵募的客家兵,人數約有一百多人。他們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解隊,被安置在濫濫莊(今屏東縣萬丹鄉附近)從事屯田。
! Q) }. L/ Y/ i; m 大約在康熙30年(1691)左右,客家人聽聞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殖的荒埔,於是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1696年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人民來台的禁令漸弛,粵東客家人乃聞風接踵而至,於是人口遽增,墾區日擴。$ E2 W3 G) L0 G5 \2 @/ Z$ o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變時,三十大庄六十四小庄,曾糾合一萬二千餘人組織「六堆義軍」,協助清軍攻剿朱一貴黨眾。事變平定後,清廷封以「義民」者,計有李、侯、艾、邱、朱、涂、劉、陳、鐘、梁、賴、古、黃、林、何等十五姓。由此可見,當時移居該地區的客家人眾多,以及發展的迅速。
9 z" w7 m: n9 h, V- V/ g3 T' f; e( T- R& e
2 ^+ X2 p- r% N/ H, Q* {
臺灣的客家分布 V2 Q- R* J0 J0 Z
: p" i: \$ Z' R- {) o; ^
3 @0 K# B/ j/ y* Y& p- T四縣腔:% {- W# j9 g: ~ p$ K$ ~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 O- Z3 }* C( Z: D" I) C4 @ 新竹縣:關西(部份)。0 _7 X, Q4 ]- @& {, ^( J+ T
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
7 v; `& I: @/ Q4 b2 R 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F" b) D9 A* }) Y
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 q3 {8 b; L% S8 Z. m3 I 臺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
$ q# z* ]8 W, Z, P1 w海陸腔:1 z0 w6 p$ v f& I4 ]
桃園縣:觀音、新屋、楊梅。
: w, |0 F. y' n! u; R' ]2 W& a 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北埔、寶山、娥眉、竹東。* D9 m, A' k% x! `' I8 L; b( C6 u
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復金。/ f6 k# x. G6 g( T) W' W
大埔腔:4 N+ u; o" \6 `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 s4 f; E0 j( f$ X% W0 u+ |+ T1 A 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 H: [/ }6 ~1 W! l7 A
紹安腔:1 A% U, Z- e* B; W- V
雲林縣:崙背、二崙、西螺。0 @, _# o, C3 I+ L+ x% N
饒平腔:; ]+ {2 |7 d/ W4 M: s
苗栗縣:卓蘭(老庄)。
% [+ I6 }9 Z1 A; a! h 其他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 c3 C# X3 K1 l' E/ X" ?8 d* k* @5 P# ]
客家話介紹 & B' }) U2 m( Z' u2 e' ?
$ e! {, W6 J, a
漢語有許多方言,大體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閩語、客語、粵語。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沒有學習是不能互通的。這些方言中很多還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語四縣和海陸腔),也有些不行(如閩南語廈門和海南話)。
4 m7 @1 F8 `" w3 b% N 其中客家話原本屬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種和北方方言不同,卻又異於南方方言的一種新語言,就是客家話。
* O& ^. P4 n* u7 w% d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主要是因為安史之亂、黃巢之亂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話主要是唐、宋時期中原的語音。
! N5 B3 X+ L5 y/ d, Y& c7 ~. v! U7 k* a8 w/ E# W& p$ ^. o
简体版8 T0 u1 }' U, o2 l$ `
/ ^: r3 k3 D' T/ G
, Z8 R4 H; w+ f0 N; P客家人的由来
# \) q& E1 b- T( z7 m% D
, }. q6 T( x1 ?8 D5 U" ?1 ~# Z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的居民称后来的人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
; G$ w+ G6 h3 @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0 c2 q+ x) q' m' X- j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5 ?3 F. l3 M* p; U" l6 Z
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
' `0 k- E* L( H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客家一词于此诞生。. S1 ? a1 g" k4 X+ q
客家并不是中国南方的土著,他们原本是北方的汉人,历史上汉民族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政治不安而发生了几次的大迁徙,这些通常是以有丰富粮产的中国南部为目的地。# a q8 [, M$ Q6 R4 a* T5 w6 a
所谓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难正确指出。可是从他们的许多传承可以推测出其祖先应是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回溯历史上汉民族五次的迁徙情形。" F9 j! q6 B, a7 @1 T) P* R/ P2 }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代为防止异族入侵,乃派遣大军到广东北部驻守,秦始皇死后他们也无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后代子孙即被称为北江客家。: K0 T9 t: ^0 \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五胡乱华,山西、河北、河南一带的人纷纷渡过黄河向南逃亡。
( i6 }" Z9 E1 ?6 x6 e, b6 p$ r* \ 第三次是在唐代时,因藩镇割据,黄巢作乱而受到迫害的人迁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与南部及广东东部与北部。/ D7 y$ P9 W- T, k% ^% |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为了统一分裂成两个王朝的中国,蒙古人大举南进。
8 Q2 h8 L# F( N* @+ {: g 第五次则是从明末到清初的混乱期。
1 U8 N1 c* n j$ W& Y" g% a% e4 S, i/ `% t0 W5 G. v
/ q( a; p" s( ^: ^4 G* h客家人的原乡 4 a/ V7 c2 y) Z/ F
" y( o6 @9 T: T 清代台湾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州、惠州及嘉应州等州府,与闽西的汀州府。
) _: }6 x+ F/ i6 A' r( \ 汀州府和嘉应州分别位于韩江流域上游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围绕,西以高峻的武夷山与赣江流域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与东江流域为界,南以莲花山及其支脉与韩江三角洲为界,界山山脉许多高达一千公尺以上;东以广大的博平岭与漳江流域为界,北则为闽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区,山峰也多在一千余公尺。除经大望山与东江流域联络较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岖的山脉成为汀州府和嘉应州对外联络的障壁。
6 I4 t6 \0 D3 ~6 a+ H+ @* j 虽然汀州府和嘉应州晚至明中叶或以后,才相继完成全境的拓垦工作,但由于该地四周皆山,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或「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痨」,或「巨川细流......其旁隙地雍地为 亩,千 百圩,仅如盘盂」加上地属远郡,以致在开发之初,及常呈耕不足食的现象。汀州府远在宋时即有溺子之风。而嘉应州亦有溺女之俗,即为明证。$ a: W3 ]1 X/ S# o, d9 l6 R/ W! b
; X1 s: a1 d+ }
; N* m1 b7 U+ o: L$ B& r台湾客家的源起
2 j& M7 O8 ]; m1 |2 h" O( @4 {% H; ]4 E M
8 |! J( _; b' l1 _8 v: u* Z 台湾之客家主要分布在南北两大地区,北部之客家以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w$ a I" D: q; p$ J% E
为主,南部客家分居高雄、屏东两县,其中居屏东县者较多;此外台中、花莲、台东等地亦有客家住民之分布。台湾之客家,其祖籍若以原乡县别区分,以广东
& D( P8 N8 ~: i* J) x/ n省饶平县人之后裔为最多,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次之,台湾北部之客家俗称「海陆客」,而南部屏东县之客家俗称为「潮州客」,至于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中市等地,已不讲客家方言之客属则称为「福佬客」。
$ X% N5 N* _% e1 R; X3 p' T' Y9 x( c 客家人迁居台湾,大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现在的台湾客家人,也绝大多数是此时代移居者的子孙,目前的台湾客家族群大约有三、四百万人,
/ r: m4 c& I. e1 J是少数族群。
1 V9 {. u2 v$ y8 J3 ~; L& G+ j 康熙22年(1863)清军平定台湾。翌年设台湾一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由于旧日郑氏部众,多半逃亡南洋群岛,全台空虚,人烟寥落;加上闽粤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陆沿海居民乃不断冒险偷渡来台垦殖。早期客家人的来台,大约在清廷平定台湾之后二、三年间(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时海禁初开,闽、粤人民因受生活环境所迫,大量东移来台谋生。只是闽南人因为占地利(闽、台两地较近,渡台容易)以及人和(台湾在明郑时代原为闽人的天下)关系,自然较居优势;而粤东客家人一则来台较迟,二则受各种政令限制(施琅奏请清廷禁止潮、惠人民自由来台)关系,自然居下风。
/ g, J8 |) K3 q5 J& \' d+ W; q7 ] 那时候,客家人渡海来台,原先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但府治附近已为闽南人占有,无余土可辟;乃于东门外垦辟菜园,以维生计。其后,约在康熙27年,清廷续遣部队中有一队是由嘉应州征募的客家兵,人数约有一百多人。他们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后解队,被安置在滥滥庄(今屏东县万丹乡附近)从事屯田。
: B O" z7 k- r/ q 大约在康熙30年(1691)左右,客家人听闻屏东下淡水溪东岸,有大量未垦殖的荒埔,于是冒着瘴疠、番害的侵袭,相率前往开垦。1696年施琅死后,禁止潮、惠人民来台的禁令渐弛,粤东客家人乃闻风接踵而至,于是人口遽增,垦区日扩。8 F4 |) a) Y2 f. T5 w
康熙60年(1721),朱一贵事变时,三十大庄六十四小庄,曾纠合一万二千余人组织「六堆义军」,协助清军攻剿朱一贵党众。事变平定后,清廷封以「义民」者,计有李、侯、艾、邱、朱、涂、刘、陈、钟、梁、赖、古、黄、林、何等十五姓。由此可见,当时移居该地区的客家人众多,以及发展的迅速。
! o# c3 \. `9 {, \8 n. M2 U
9 L2 d2 B, D5 K1 C. A
/ T0 G- O/ U& |8 J$ g台湾的客家分布 " [8 e7 ], R+ w& n ?1 `) |
* Z6 P2 k! T* f% E, d/ S+ q" J7 S( ~
& ^7 O3 o! i3 V* |9 [3 p) p
四县腔:- i* a; K' b* H+ N6 o6 _$ ~& p. C) s
桃园县:中坜、龙潭、平镇、杨梅。5 _* Q3 R" V q7 x
新竹县:关西(部份)。
( W0 D. Q: V2 \3 `1 x) ^# a8 m 苖栗县:苗栗市、公馆、头份、大湖、铜锣、三义、西湖、南庄、头屋、卓兰(大部份)。
/ F' q F" r" s" @" t! K1 j) D+ ? 屏东县:竹田、万峦、内埔、长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树。( f. h9 u5 S3 P& y
高雄县:美浓、杉林、六龟。
+ L1 p* f8 B3 e. N1 N+ Z. s, [ 台东县:池上、关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 E1 i _& w7 H& t F& X, J
海陆腔:- l, L1 w& S1 x8 W
桃园县:观音、新屋、杨梅。4 H" g6 i, }( f( e$ ~7 F+ R
新竹县:新丰、新埔、湖口、芎林、横山、关西(部份)、北埔、宝山、娥眉、竹东。$ J' q% ?3 N* S& s; a; v
花莲县:吉安、寿丰、光复、玉里、瑞穗、凤林、复金。- f" z* [2 m+ q
大埔腔:8 O$ x0 A& P4 O- z! L3 _' V3 l5 p& x2 g
苗栗县:卓兰(中街、内湾、水尾)。' v" D$ z( V4 j
台中县:东势、石冈、新社、和平。5 |3 E# N5 k0 l, G: w2 w
绍安腔:" J6 w g; H/ j% E; Z3 \) A
云林县:仑背、二仑、西螺。1 c; w0 i6 B4 D3 F H* h4 D
饶平腔:% \( C( Y" K+ Y+ u U/ X1 W$ v
苗栗县:卓兰(老庄)。. {& o$ c! S4 \8 N3 k
其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W0 Y5 N+ M3 W$ o$ g5 u2 a, Q6 M
3 h- l! p9 b$ Q+ O: _
) o7 Z) W% N X& c& z
客家话介绍 " e# G l: i. {! t2 Z. h) i
6 Y. }4 |- B2 E2 i
汉语有许多方言,大体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语、粤语。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没有学习是不能互通的。这些方言中很多还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语四县和海陆腔),也有些不行(如闽南语厦门和海南话)。
& A9 w$ \, ?: D3 I! x4 m 其中客家话原本属于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于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
- Z& p# Q$ {2 W( C' i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话主要是唐、宋时期中原的语音。) ^& e- P b2 e# @5 g5 Z0 c
4 O* N" _7 K }0 {3 n; U+ q) q/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