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会馆的建筑中,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戏楼南北向,戏台在南山,
, X" b# J* h p0 W( U后接扮戏房,其余三面为楼座。建筑采取双卷沟连之悬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展出三米重檐, ! d; Z1 }$ T7 J0 O8 R# t
形似歇山。北京安徽会馆的戏楼与正乙祠、湖广会馆、平阳会馆的戏楼被和称为“四大戏楼”,
l+ p, L1 K( G) I2 `: g9 [) ^* n蜚声京城。戏台上横匾“清明钟鼓”,尚存两副对联,其中一幅为李鸿章所做:“依然平地楼台, 3 ?& i% r( ] M9 ?& d
往事无忘宣榭警;犹值来朝车马,清时喜赋柏梁篇”。清末三庆、四喜等徽班在 7 Z; H# Z& U# z4 U
京都立足,曾借助北京安徽会馆。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徽班三庆班及名角程长庚、刘赶三、 ; H9 b. ?4 v7 ^% @$ ^
谭鑫培等也曾在此登台献艺。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安徽会馆还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 5 N, F# u) n/ w$ {* l8 v+ a
息息相关。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不达之后,就“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 : J0 X$ q! Q! C+ [% }- _( M
陈炽以为“办事有先有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而后可举行。”于是在设会之初,先行办报, . n- Y3 k1 K/ D# o) b6 Y3 C
光绪二十一年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 O' F+ r6 t) m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
( {: N: {' G- Y g8 `8 O 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安徽会馆内还创立了早期组织---强学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个 * E4 {, d; ~8 @1 {5 g
政治团体。 , r6 e3 z: L# y$ q4 F
. X& C: ^5 ^; `) o/ @" a( f
安徽会馆戏台
( m5 U/ R. g4 ~6 p: X! f7 f7 i9 `
L9 m+ J8 Y7 f1 m& m4 l6 H8 P3 b. V: O
馆内老房
安徽会馆戏台
" B2 U# ~1 B9 d" t M $ t3 s0 s4 h0 ]- L& p
老房及戏楼
安徽会馆戏台
( V1 K/ D- z- t) H/ O 4 |: n5 c2 Y* A
重建房
安徽会馆戏台
: ^, I e. ?9 L! O$ g# t4 M 重建房
+ x8 t4 r# j4 \ Q: Q/ X& E- Z
安徽会馆戏台
+ W: E* R# i6 y2 \) r
$ g3 R2 X8 M8 \1 i) D 东夹道及戏楼
安徽会馆戏台
7 i, b5 \! a, F: d' R
1 l) b7 K6 m4 o9 ^* f; Y# W 后楼
安徽会馆戏台
$ d: f' X2 P: @; n3 v
% }/ b) Y: u. K+ q 后楼
安徽会馆戏台
6 T0 h0 R4 y# S" n* y2 }
- |0 c* h% m; ~( A, S- q0 l 戏台正面,五福捧寿及暗八仙图案
安徽会馆戏台
I* @. D; {+ s- j
. q6 j) ?8 F4 L9 Q( u" R P7 A 戏台的顶部
安徽会馆戏台
8 W# C" ~/ Z+ S4 V) z6 O2 ~3 r0 v 二楼栏板雕狮子绣球及兰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