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f" @# A2 c
& S' q. x4 s' w* e+ @" v4 ]% J 相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声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起于哪个朝代?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说,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是相声艺人的祖师爷;还有人说,相声是清代咸丰年间落魄文人朱少文创始的。对于相声界的老祖宗究竟是谁,我没有考证过。我觉得第一种说法,把相声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太遥远了。俳优确有逗笑的地方,但还不能说那就是早期的相声。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由于相声艺人供奉东方朔偶像而得出来的结论。说相声的如同唱戏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样,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显的区别:唐明皇没有胡须,而他却有五绺胡须。这个偶像就是东方朔。东方朔滑稽得很,和汉武帝在一起都敢开玩笑。类似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如三国时的杨修。尽管他们都有逗人乐的本领,但是他们既没有以此为业,又没有传授后人,所以作为相声史,还不能从他们这些人物写起。当然,相声专业正式形成以后,艺人们在创作时吸收了这些人物逗乐的手法和风格,则是应该肯定的。 & M! E8 \, O, q( m" r W, \1 Z
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我听前辈们讲,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 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9 J& Z, G% ~8 ?3 V7 b# \ 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 - J8 Y( K/ \7 \; j* R4 b
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从第一代传至第三代的师承关系如下表:
0 t# Y9 q/ G) p: u: `( h( n
1 A; `6 D1 f0 _0 q; x L6 W3 O1 Q9 A2 w
3 W$ f2 j2 ~/ C
, p( d& \4 K! K. A
. i3 X" h4 M. G9 Y! D: N ~' t, S
: u9 G0 o) }6 f7 l ; h7 ~! X l+ Y7 D( @* D
+ Y! P$ S9 H9 M. s8 }3 |
* [5 x, ?$ J: ?
* }0 s! D, ?6 _$ y7 O4 c2 d& z
% `/ B# h* K, W |
5 j! y7 X1 r+ l6 i* k# }- k
+ {3 N. H6 D6 Q' [5 ?3 E) W* B 第一代
1 ]8 m i: @) J0 J- d 8 b8 |" ~+ l) w- t5 |
|
s: P) E) f: `4 f2 e- Z3 u# _
( d5 i5 S& w1 ~5 [5 ~4 r 第二代" x0 ^* d* b0 v! n* N% D& S
3 b7 S9 S1 O4 m3 ?
8 D V& m; X( Z | " b% p4 J/ c0 W9 X7 [2 B
7 ?$ h. L9 b$ n) J
第三代
3 u2 x. U0 c5 k. u# i
) I6 \8 R2 I1 O
7 G/ m' H K8 s |
; K9 W( `( R: M( |3 ?/ `+ _9 J7 [& k4 q
3 k1 Z) q# q. b; G8 y 张三禄
+ v6 A3 m6 ?# R( d& x. x O
- G T6 C2 w$ G! k, G
. }$ C4 c6 V8 I. f6 c |
3 l9 m; d6 h0 t1 V
4 C4 a0 b w7 I! K 朱少文 | , U( `7 D! [! X+ I: b
5 q8 |, M* C. r! D7 N: r' U3 G- n 春长隆 | ) e$ x$ Q" M0 G- q& o. t
; e" f- }% e2 B 马德禄 |
& |" e; H* m( Z' t6 E
- E7 E6 y: d* G范长利 | 5 C3 |+ g+ W* i; i4 B
周德山、李瑞峰、郭瑞林 |
7 w1 g* v7 g+ [9 @9 K" W9 T0 F
; z, K) J. V# z. l冯昆治 | % V7 X( Q& r1 v' S m
吉坪三、高德明 |
# C# p8 `% [9 @; |8 d" ]4 \3 w3 G. L% Z$ y6 J; ]
桂 祯 | 5 G, I. s, ?: p) ?1 `/ j1 X. o
裕德隆 | 5 K7 U" B8 Q9 _' H) e
' w; y" c4 Y# x3 I3 n1 o' _) A徐长福 |
0 ]; C# `6 c8 T8 {焦德海、刘德智 | ' b8 L1 K- \; N7 h. ^
; C! v% s# A ]0 y沈竹善 | 8 v) L* F0 O% ~, f/ z. V, g, b; _/ R
冯振声、孙伯珍、卢伯三、张星五、范瑞亭 |
9 T) u0 C ]/ S2 X4 q, Z& z2 o/ G6 @% Z) D) q6 z
: c( b' t: l9 y* u" s 阿彦涛 | ' L6 D+ {+ E: }$ {+ V7 ]2 m
" E4 s. r% A; f& R
恩 绪* j i t3 x3 B! h
2 D. x$ _: m9 |+ ^- ]# v
" T9 H. h' V3 S$ P; j# X |
2 b j# A/ ~& g+ o$ X2 w* S' F, `$ z3 y8 v& _& |5 D, Z2 h
李德钖、华子元、骆采舞、戴志斋- D, J) Y/ m9 p- n
张德全、谢芮芝、高玉峰、李德祥1 R. i6 h' H8 R, m: ~" j
% |; m' V! g% y0 ?- T# [# p ' |$ |: n; p$ W1 J M: F5 @. v" O9 y
|
6 ~- {9 e8 [7 ?' l2 O! H# X! n9 A( f
5 P) d7 Y i7 V5 s3 @5 g 高文秀 |
" ~; ?3 ~* _: C8 L. U; w4 {" V |
! C. B6 l0 X0 h 朱少文这个人很有学问。他扮个小花脸演出,由唱太平歌词、数板说笑话或小段故事,发展成为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的故事情节,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并且带了六个徒弟。
, l( t) k2 m5 k- ]# \. ~4 A 阿彦涛比朱少文小十至二十岁,他为什么不拜朱少文为师,而算是平辈呢?阿彦涛是满族旗人,是个财主。他主要唱单弦和拆唱八角鼓,说笑话、相声他也会,是个票友,按现在的说法是个业余演员。他总看朱少文的表演,时间长了就有了交情。阿彦涛经常给朱少文联系堂会,到王府里演出。后来阿彦涛家族没落,“下海”从艺。朱少文考虑到他的贵族身份和多年的交情,决定以师兄弟相称。 & `" l: a# Z, X9 G( n8 T8 i
在朱少文的弟子中:春长隆,人称“一撮毛—春子”;范长利,人称“老范爷”;桂祯,人称“小桂”,晚辈们称为“桂三爷”;徐长福,绰号“红眼徐三”,晚辈称“徐三爷”。
. Z+ Q2 W5 \8 N: [/ X 恩绪是我的外祖父。在北方的相声界里,都知道有位老前辈名叫恩培,殊不知恩培也就是恩绪。他所以更名为恩培,是因为清德宗载湉登基当了皇帝以后,为避光绪圣讳不得不更名。我外祖父很崇拜朱少文,可能由于他自身是旗人的关系,没有拜入朱门,而师承了阿彦涛。 ! U4 h& N! O3 b! s1 u. |% Y3 A
第二代春长隆只有一个徒弟,就是我的父亲马德禄。春长隆与恩绪是故交,经常带着我父亲往恩绪那儿去,我父亲就与恩绪熟识了。恩绪原来和他师父阿彦涛搭档,阿彦涛去世以后,恩绪就给我父亲“量活”。恩绪人称“大恩子”,从这时开始,称我父亲为“小恩子”。后来,小恩子就成了大恩子的女婿了。
g2 Q3 }8 `4 O/ l 范长利的徒弟周德山,艺名“周蛤蟆”,就是我的师父;郭瑞林是郭荣起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