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7|回复: 4

[转帖]肖复兴:杨椒山450周年忌日寻访杨公祠(上)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16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X: J# h+ V5 s" S& P2 ]1 `" z ( o% v4 I" m# D- C1 z+ i( U7 r: D( s4 d2 M' Z* \ M6 z$ K/ a& K, U' G4 w7 H7 @0 w" t5 w" [- }) V/ z& h% D5 `' N. j9 Q0 L. A% n2 N' f8 v, u: r0 L# i4 c) S6 M; D; U% c- ]9 S6 b2 s5 @) P6 B; z/ ?# x7 ]: S# i0 C. Q7 Y5 v1 G
1 F" R, H0 A' F$ c) _! f7 ~" N5 z7 o7 G5 v! V9 P0 V/ G; w; O. v* ?5 M* D9 e. m; F, R* l/ _% c5 q" s0 }- p% ?- \0 _9 e, H" e6 g/ g9 @, p
4 R! e. n; Y9 C$ `! l1 ]( t F

  一把黑锁挂在杨公祠山门上。愣愣地站在那里半天,只好拐进旁边一个小门,里面是一条窄长的夹道。靠西开着一扇铁门,正好从门后探出一个人来,心想进这扇铁门就是杨公祠的山门里面的祠堂,忙上前打听。他对我说你进院子里面再看看吧。我往里走,西边是一整面磨砖对缝的青砖墙,足有十多米长,尖尖的屋脊把高高的影子沉沉的压下来,如果判断没错的话,这就应该是杨公祠的景贤堂。我不甘心,回头指着墙问他:这屋子可真够宽的,院里面有屋子的后门吗?他一拍手,招呼我:干脆,你进来自己看看吧,平常我是不让人进的。5 f, k& Q1 V! f B ; a( f1 L# v! \2 z P t8 t3 J / l# G3 A! P+ h3 ?" `( @# t4 V & x# f- M7 A- I3 h/ o: J) p . I, [- e3 h+ `5 I! u1 L

  忙乐不迭地跟他进了屋,果然是景贤堂。怀抱粗的圆柱,虽然都涂上鲜艳的红漆,依然是原来的。正堂呈正方形,前后各有四个圆柱,间距大约有3米,可以看出外面的廊檐非常宽,现在接出来成了屋子。最让我兴奋的,是发现两侧墙上居然保存完好的5面碑刻,仔细看看,除一面是崇祯十六年的,其余四面是清乾隆、嘉庆和光绪年间,景仰杨椒山的后人刻上去的。那人还带我看看隔出来的一间小屋,地上放着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可惜翻不动,你看不成上面刻的字了。他对我说。我说这已经很感谢你了。 ! @" J' l0 v9 Q I* Y' G9 [1 V* e- b- G- Y   接着往里走,过一个过廊,拐弯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牌子,是宣统二年5月立的“松筠庵条规”,规定每年5月17日和8月16日为同乡和科道公祭之日,只准官员士子和医生进,商贾吏役优伶妇女均不得入内、租用或借座请客。自杨椒山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死后,他的这个故居就逐渐荒芜,后来变成城隍庙和松筠庵,清乾隆年间才开始设为祠堂,也就是说在杨椒山死后两百年,他才得以如此规模和正式的祭祀。一座废庙,才又香火鼎盛,怎么说,忠臣是不会让人遗忘的。 # {0 b6 u- G/ R$ D- O1 S" U- j% F9 {, y   再往里面走,还有三个院子,最后的只有西房,前两个院里都有正房三间。街坊们让我找前院住的老太太,她住的时间最长,兴许还了解些情况。老太太家住景贤堂后的后堂,也有廊檐,也是圆柱,朱红漆如老树的树皮皴裂斑驳,颜色却依然如故。敲开门,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人在收拾肉皮,热情放下了手中的活,接待了我。她今年75岁,10岁搬进来,那时,这里有一个和尚和两个看门的,住在她后院,最后的那个院子是堆放杂物的仓库。老太太告诉我,景贤堂原来供奉着杨椒山彩色泥塑像,像两侧有对联(我知道写的是: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清白永千年),像的东边有一座顶到房顶高的石碑,文化大革命让人砸了(我想是刚才看到的那块断成两截的石碑)。景贤堂比后面的房子高出一大截,堂前种的是松树和竹子,堂前堂后都有高高的六级台阶,台阶两旁有光滑的坡,小孩子常常把它当滑梯玩。她住的这屋子原来供奉祖宗和杨夫人的牌位,有匾在上面(写着“正气锄奸”)。 # a" @( z7 A% Z ' c& F: `( y6 A, A6 x
+ d% i- m9 v4 e3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6:24:5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4 A# L* i2 u1 e% I6 R1 {2 `$ S0 c- t0 A4 V4 ]2 B3 @) @* g, u& }3 M3 F& C3 A/ ^4 L) \0 O+ Y& c" t. e, ]% M7 A: Y [1 q: b* U' _/ Q* `! d( M- S" b. W
肖复兴:杨椒山450周年忌日寻访杨公祠 (下)
$ B1 E" Y, Y o- S6 x2 |. L O: N& Q9 W% _7 ?% Q7 U# c2 q8 k1 M( {: u- G7 T8 I/ k1 }) {! e, c* p6 [ ?7 @( V' A$ ~ Y
* B" P$ {9 X: d$ s
7 }/ s7 Z% K+ R5 T4 r# s1 v5 h% O

. I) t; f+ r1 B1 W( M7 d5 A   说起当年,说起杨椒山,老太太很有感情。院里的年轻人不大知道了,老人都知道杨椒山因为给皇帝上疏列数当时的大奸臣严嵩五奸十罪,请求杀之而得罪了这个大奸臣,最后被严嵩拿进大狱,关了三年,死在严嵩手下。她说就和前年告河北贪官李真的那个也姓杨的忠臣,最后被姓李的关进大狱里一样。杨椒山死的时候还不到40岁呀! H# b4 o' V1 j% ]3 O+ T & @+ z3 M: l( |9 w) z) q# d0 F * b+ i7 [- u+ [- O$ O% B" g( G7 N! V* Y4 | s( o" S0 ~3 l: J0 [3 ?# @. \, ?: p& J

  老太太对我说,原来的院子可大了,你应该到西院看看去,那个亭子还在呢。只是现在都住上人家了,乱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我请老人为我描述一下当年的样子,她的眼睛一下子很明亮,她告诉我:我这院子有个月亮门通西院,西院里有对面的东西厢房,中间是有假山石的两个花园,走廊一直沿着东厢房的前面通到后花园,那个亭子就是后花园的西边。我知道,老太太说的那个亭子就是“谏草亭”,是道光年间一个和尚募集来的钱修建的。$ ?0 K: `: Z% f/ _+ O( y& j- X9 O $ z6 n, I* q1 ]% N; C( L# z  西院真的非常大,格局没有大变,前后花园过廊廊檐上冰裂花样的窗格都还完整的保留着,甚至还能看见当年花园的山石堆挤在院角。很容易找到了“谏草亭”,八角的亭子围成了墙,住上了人家,与四周的住户反差很大,像是现实和历史开着一个玩笑。四周更是看不到老太太描述的当年亭前的情景了,杨椒山手植的古槐,还有那些楸树、丁香、毛桃和老海棠树,那些鹅卵石铺就的甬道,那些驴嘴坛子连成的下水道,一一都没有踪影,只有一棵后栽的高大的杨树,伪历史一般地填补着空白。 & p' o) I6 A7 o; f! u# b: | 3 }9 O6 Q& n. N  想起杨椒山在大狱中受尽酷刑折磨,临刑之前,有人送他蚺蛇酒,希望能为他减少一些痛苦,他拒绝了,他说:椒山自有胆,何蚺蛇胆为!我也想起当年建“谏草亭”时请来一位布衣雕工临摹杨椒山的真迹,将疏稿刻在碑上,立在亭中,这位倾注情感的无名雕工刻完之后就死在这里。后人有诗赞叹:巉巉片石勒谏疏,孤亭兀立星辰高。站在这里,无论是杨椒山,还是这位雕工,抑或是刚才见到的那位老太太,都让我对他们生出敬意。今年是杨椒山450周年的忌日,是他们牢牢衔接住了450年的历史。 / H$ r7 u) W$ N* h6 w
: [1 f: S; o+ W: r7 `.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6:49: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q W0 W0 h* c$ ]% A+ V(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7:30: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英烈呀!!!![em01]
发表于 2006-1-16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诤臣都到哪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9 10:45 , Processed in 1.1210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