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6 [0 o3 l- @7 z" b
陈三立(1853–1937年),号散原,江西义宁 (今修水)人,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父亲陈宝箴是维新派人物,为了帮助父亲实行抱负,年富力强的陈三立放弃了吏部主事之职,随侍父亲到湖南上任。陈氏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 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但戊戌变法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衰迈的陈三立正在北平,亡国的忧虑笼罩了他生命的终点,ffice:smarttags" />8月8日,日军入城,他拒不服药,不进食,支撑到9月14日,“忧愤不食而死”。陈三立之墓迄今还不算一个景点,如果不是他有个儿子陈寅恪以学问人格为当世读书人追捧,陈三立差不多也被遗忘了。ffice ffice" />
) p {3 Q* ?/ V+ f : _% l' X5 Q: c+ O8 ]9 W$ h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1909陈衡恪在日本东京师范毕业,返回祖国。第二年,任教江苏南通师范大学,1922年,陈衡恪应日本画家的邀请,带着自己和好朋友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其画被抢购一空,其中齐白石之《杏花》首次为海外艺术家赏识。
$ F% w8 C3 c0 x, `2 j' k X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 w" V( y: I) [) ~! y- j
. U0 R1 M0 `9 ^# M3 _( S; K/ a
陈布雷(1890~1948)中国浙江慈溪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 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1948年11月12日在南京自杀。
9 j$ |' k+ K4 l5 F- ?2 R1 a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 N/ v# H& ^# u0 N j; O% s
) I- v, N' h" L$ g9 C8 d* W! [* {
魏源(1794—1857),清道光年间进士,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Y0 [9 _# u, C+ f! |% ]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瞿鸿玑,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清光绪二年进士,出任学政,不久外派河南视察科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慈禧逃至西安。官至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与袁世凯互相倾轧。御史恽毓鼎弹劾瞿“私通报馆、贿赂言官”,被免职。清亡后流寓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