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f2 s* k/ j+ @: g; g# T4 @18年间,这个出版社编辑痴迷于用铅笔给胡同作画,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在他的笔下得以重生。他来自异乡,却赢得了这个城市的尊重,成为获网民票选最多的“北京城市英雄”
' ]) [" }2 m9 ]$ m
5 R- E( g) q' Y+ H工作中的可况晗
+ c+ u2 ?! ]1 L没有任何折扣,68元的售价也不便宜,可况晗的画册从3月19日挂上淘宝起,却在4天里卖出了80本。
$ y9 H- B2 J- C$ ^4 ~# T7 J: p
" E6 P0 M0 W7 ?3 ]& G终日奔波于同一条马路两侧的单位和画室之间,这位本职工作是出版社编辑的“业余画家”,对这样的市场反应颇有些意外。
% N* ^- q" y" \0 V
7 h8 a; U' D( H; a同样让人意外的事还有,在近期国内一本时尚杂志举办的“北京城市英雄”网络票选中,况晗凭着近300幅胡同宽线条铅笔画,超越了李宁、于丹、冯小刚等众多明星,得票最多。
& a' e: }: S6 r( S- q i$ W8 p0 e: e0 k) }
“可我从没想过要当什么‘英雄’。”他颇不好意思地说。
$ B, M% l9 V$ p* V* {. B
' z& G; e3 r0 V# w; Q8 B的确,从这位正坐在画架前,给新画“安儿胡同”的门廊外添着花花草草,身形矮胖的中年男人身上,怎么也看不出英雄的影子。
, n4 c2 G5 _- g6 O" E/ b
\& a+ H2 S1 q' B8 l! C这个英雄的“武器”,都装在身旁的一个磨脱皮的铁制文具盒里:一支中华牌速写铅笔、一支HB铅笔和几支直径不同的“铲形头”铅棒。
, ]7 k8 j$ m' I
$ ? p( x( P) _/ _
大多数时候,况晗的工作从磨铅笔开始。他拿出最常用的那根“哈达姆斯”铅棒,在砂纸上仔细地打磨,直到铅棒前端变成铲形。
; G- o5 I, ~3 N6 F8 m N. y/ D5 _& ]5 B7 } N& J
随后,他两脚支在画板前的小矮凳上,弓身一笔一顿地画着,扁平的笔触力透纸背。时不时还要停下笔来,拿起夹在上方的照片比对一番。
9 M# F7 Q. H/ ]( D9 y3 v
% K$ p& N, f) g* P对于这个48岁的编辑来说,这份额外的“力气活”,还真不轻松。
' O* w- h8 i! }# N
3 G% H% D6 U8 j/ n' i" c* S% j
他右手的中指上,有颗黄豆大小的老茧;虎口时常被坚硬的铅棒磨破,要缠上胶带才能握笔;肩周炎不离不弃地相伴多年,现在画上几笔他就得停下来。
& m9 z. c7 T1 \- _' J. y# t4 W7 U3 k6 D4 e/ r8 t
不过,况晗还是坚持了18年。在北京市区这间50多平方米的画室里,每当有访客前来,他就离开画架,坐在茶几前的小矮凳上回忆起往事。一旁硕大的旧水杯里,塞满了烟头。
/ q5 j: d6 l, m2 I2 m2 Z( v3 i
9 `' c) Y4 _5 p在这个南方山村长大的画家看来,最初的胡同画,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那是1991年4月,况晗一家三口搬到北新胡同12号院,一间只有9.13平方米的平房里。
Q& n, ^( x# Z- P9 d7 `- O3 L
+ {/ t& q! T+ y! \) Q1 q这是他来北京后第二次搬家。过去的28年,生活在青山秀水的南方,天燥风硬的北京让况晗很不适应,“连砖缝中都积着土”。房子越搬越小,还要和其他七八户人家同挤在一个四合院里。
# c5 [; N' k, \! `% ?+ A
) t$ Q4 T G8 F/ ` L6 u
失落感突然而至,昔日“意气风发”的江西小伙子颇有些沮丧,“没想到,来了北京,却得带着老婆孩子钻胡同”。他不晓得还能做什么,每天下班后,无聊地蹲在院中,点上烟,随手画上几笔。
/ q5 |9 K0 T+ ~3 a+ Y; J& O5 {; D# F7 f. c
渐渐地,屋角的腌菜缸、公用厨房墙上挂着的菜篮子、胡同口斑驳的墙皮……都成了“消磨时间”的对象,带着这个远离故乡的青年人的惆怅,一起走上画纸。
8 q6 p+ L: U$ p: b4 k( y. G0 E0 o
% d3 r% @6 e5 f# ~
起初,这个年轻画家仍旧喜欢用氤氲的水彩。可一次,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邻居小伙儿在一旁看他写生,不住咂嘴:“我看您啊,愣是把硬邦邦的老北京,画成了江南水乡!”
, ^3 O2 F: e# J3 N
$ w- K7 {; j% u原本不经意的一声赞,却让他动了心思。显然,水彩不适合北京,更不适合胡同。
/ m7 \ n0 M5 w: I! k$ H5 h e6 C# x( e3 R7 h9 C1 g
琢磨良久,他翻出美国画家西奥多·考茨基的《宽线条铅笔画》。这是他在10多年前花5角钱买的。铅笔朴素的线条,稳重厚实的灰色调,恰能暗合胡同朴实古旧的韵味。
3 j- D H3 R, ]% v4 R( A
5 a) Q7 a4 S& c5 G& A& D
临摹数遍之后,况晗一阵狂喜:“我越看越像,胡同不就这德行吗!”
0 ~8 x& U* x" G" O0 R8 x/ J# ?4 t$ t8 ^
决定修炼胡同铅笔画“独门绝技”后,况画家走出了不足10平方米的家,一头扎进了胡同。军绿色帆布8开画板、几支铅笔、一个小矮凳,和那辆28型飞鸽自行车,是他全部的行头。
! P' `+ x( L+ |, m/ J( a/ y' ]1 U2 S; C2 D
逐渐地,那些沉默的四合院、平淡无奇的木窗石阶,青砖灰瓦,在他的画纸上,开始有了动态的影像:那满墙的爬山虎下摇尾巴的小狗、在丝瓜架下炒菜的主妇,在胡同口剥着大葱聊天的大妈,还有那过路的收废品小哥,竖着耳朵听大妈聊天……
7 v' o+ p( y9 T! B
* n3 s; O" P0 n) ^
“一旦这些人的脚步停止了,胡同就会不安起来。”画家由衷地感叹道。
0 E5 s/ t, K) I6 i1 j
7 s% D E! ?9 J& J) V9 B- k
只是,这些胡同里的寻常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难以找寻了。
/ _/ P! g% L/ q* w( S t
; ~) y$ y7 [$ P- o- q; f1995年,朝阳门北小街“墨河胡同”拆迁,而况晗才刚描完它的几笔轮廓。那时候,他第一次意识到,画笔“根本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
3 M( j+ U, M0 I5 y: p4 P
( H% ]9 g+ U. U k/ o很快,他用照相机取代了8开画板。还是那辆单车,西城区的皮库胡同、崇文区的珠市口东大街、宣武区的东北园胡同……不知疲倦的况晗抢拍了近6000张胶片。
5 }6 c" B. N6 {6 e& f' O( z4 A6 i" A" L3 c" _5 \5 J2 a4 _
那时,他每月工资不足500元,胶卷冲洗自费。有天拍摄回来,见他又“消灭”掉8卷,妻子急了:“你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呦?”
" Q' L9 u" @* j, x2 f% L6 s4 n
1 d) |( V1 i! `* Y7 S
的确,这番“折腾”费力又费钱。没了周末不说,一卷“柯达”21元,冲洗24元。每次二三十卷地买,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
2 d0 P" o3 R+ D5 x! c7 Z; h/ @
9 j* {8 d* U; m. E, _. M% R M如今,回忆起过去,况晗仍憨笑着说:“还真有点可怕。”
: R. E. i3 V% e+ {7 i
' J U! s( u5 J; b( E9 h5 W6 L
渐渐地,胡同的照片攒了厚厚几十本。哪儿的胡同又拆了,没能画下来,或者连资料都未能留下,况晗就好像“欠了它的”,心中不安。
& u+ c% d/ o6 j2 t @* B1 y0 `
5 f0 G' Q c$ H/ A8 |, }“总是有一种紧迫感。”几近天命之年的画家这样解释自己的奔波,“来不及画了,先留个影,再慢慢还原到纸上,也好让我们的后人留个念想。”
3 @2 _1 n9 U: J
: w6 Y4 A$ ]6 }4 X; P& t在北京的南方人,最怕寒冷的冬季。为此,妻子特意给他准备了套装备:牛头鞋足足3斤重;一身棉衣裤,折起来比一床被子还厚。出门拍照前,他再套上三双袜子、两副手套。“扎粽子”似的裹住全身,唯有裹着羊毛帽的前脸上,露出一双用来对焦的眼睛。
4 y' I0 v1 r4 R& |: {8 L
7 Y" F+ t. {" a偶尔,这身特殊的行头和相机,也会引来不小的麻烦。
& Y( V9 o; ~4 P# ]0 C
7 q# O x2 H3 U2 k3 M一次,在后海烟袋斜街,午后阳光慵懒,一个壮硕的中年男子正在胡同口悠闲地剔着牙,恰巧靠在一个雕花门墩上。无论怎么取景,都避不开他。无奈中,况晗拍下了他大半个身子,男子斜眼瞥见,不由分说夺过相机,一把就将胶卷扯了。
7 {. e& r( @ `* X/ i l
) B5 G& t2 \8 Q: t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普通话蹩脚的南方人只能赔礼道歉,想法子开溜。现在,他的随身挎包里,总是塞着工作证、身份证和一小本自己的画册,以此证明并非“偷鸡摸狗者”。
" ^+ x% D" l/ k0 S, R( S4 q/ r! l8 P# i/ M5 V, u! s- |
18年来,这个异乡人认真地标记着老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那套1982年版的北京地名录上,水彩笔的画线密密麻麻,甚至,一条胡同同时被覆盖着红黄蓝绿好几种颜色。因为贪图画面的美感,很多时候,同样的路,他在每个季节都会走上一次。
6 c. `* J2 N/ _+ ]. G
# m" T6 u' X( ]" Z最近,他的画册正式出版,取名《消失的胡同》。古朴的画面上,老北京旧城墙内106条胡同,风貌尽显。只是,画上的景物在不可遏制、隆隆作响的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如此脆弱,其中的几十条胡同,早已面目全非,或是压根儿无迹可寻了。
' Z& C0 m- h) b# T) A
) \/ b& A3 H" a. i况晗至今记得,去年北京奥运会前期,他首次举办“宽线条铅笔画胡同主题展览”。那天,很多北京市民前来参观,有些上了年纪的观众是流着眼泪看完的。
- y( X9 h& s# W( [1 m# i$ o
: n" N* W$ n: V. z: v( Q3 H还有一次,况晗在东北园胡同寻找画过的95号院,遍寻不得其踪。见路旁坐着位纳凉的大姐,他便拿着画上前询问。谁知,这正是《琉璃厂小志》编者、著名古籍版本学家孙殿起的家,这个中年妇女,正是孙殿起的后人。
( {5 b5 O* b' b4 d* b( N# `
4 S- [" D+ y2 H# W" B0 ~说话间,大姐眼泪婆娑:“我们做儿孙的连照片都没保存一张,你却画了样儿。”
/ w4 ^2 m/ D: N1 l6 |5 r9 g9 }6 W5 t% q
而即便是那些保存下来的胡同,依然“少了点味道”。在这位画家眼里,20年前的胡同斑驳多姿、肌理丰富,不似如今粉刷一新,清一色的灰墙和红门。虽然干净利落,“却没了历史沧桑感,没了时间沉淀的感觉”。
$ z; d$ y3 f' [8 X+ E
6 G; d& B/ a! v/ b
“可若是发现一处没粉刷的地方,又要担心,是不是快拆了?”烟雾缭绕间,画家无奈地摇摇头。
- d9 l- C t9 d/ ?# X, D( \' h
5 _2 \/ G4 x$ q3 u! ~/ r! p4 S& _如今,那些抢拍下来的上万张胡同照片,码在画室的一角。以他现在每月一幅的创作速度,“画到一百岁也画不完”。
4 f" v7 ^2 ^% x
" l1 w% F7 ~( V. F) {
但这个画家似乎并不着急。更多的时间,他坐在灯下,仔细对照相片,构思每一处细节,拿起手中的铅笔做“加法”——黑白灰的胡同依旧,却多了在别处拍下的象棋摊、三个玩纸牌的小男孩;在一张花市上头条胡同的铅笔画里,那个打扮一新的小姑娘,锁好了自家门院,转身融入仅一步之遥的都市繁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