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E; E& I! V* [( c A7 C
二、“曹雪芹书箱”外部题款解读
- N" d( ^* S& [- _( J" b- D+ F. _ 首先可以断定的是,在北京张宜泉后人家中发现的这对“曹雪芹书箱”,确实是一对
9 u q# Q6 \7 B0 A+ H( P$ o装书用的箱子。从尺寸上看,比装杂物的箱子要小。两边带有耳环,出门时便于随身携
! b: ~% K2 z* Z' P" I3 ~( {
带;两个一对,或肩挑或牲口驮,都十分方便。从书箱内壁上题写的内装物品目录看,原
, v# g+ `6 [4 z# f来是女人装“花样子”和编织歌诀用的箱子。从箱子的古旧程度看,判断为清初的古董,
( l! h0 g/ h$ w$ d5 \8 ^
是可信的;根据箱面上“题芹溪处士句”,判定该书箱曾经为曹雪芹拥有,大致也不会出
3 ]0 v% K9 S1 L8 N错,因为“乾隆二十五年”决不会有人为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去造假,所以
( n- p* r/ O: G5 ?3 ]) v+ F5 ?2 t不应无端判定书箱是假货。发现此箱的当时,箱子内壁有衬纸,纸上有《仪礼义疏》、
4 l$ M- B* U9 o( a
“春柳堂诗稿”字样;《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的诗集,此箱从张家后人手中出现,当非
# C( a: ]1 G* j' T" @
偶然。此箱是张宜泉在曹雪芹或其夫人死后得到的,亦属顺理成章的推断。
0 O: Q; y0 X( @. a# S 但是,箱子是否是曹雪芹续弦时朋友送的贺礼,却值得怀疑。从箱面上题刻的兰花图
p6 G4 Z% F3 Q案和“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诗句以及原来所装的“花样子”看,应是结婚时女方的
; T2 r# W6 o# ?8 U- X. a
妆奁。如确系女方妆奁,那么在箱面上兰花图案上边、诗句前边题刻的“题芹溪处士
) O7 a. I F) F3 A0 Z& X句”,则显示是男方用品,就明显不妥了。再则,结婚是喜庆之事,不论是自备用品还是
1 D# }$ X1 \. h9 x! r' I! h: D
朋友赠品,按中国传统习俗,都不会出现“处士”字样;“处士”乃是对有才德而隐居不
: ~$ _3 W7 ^5 H5 J) T仕者的特殊称呼,是无意功名富贵者的代名词。朋友送的结婚礼物上,无论如何不会把新
1 m- Z- f1 ?/ W/ X) }
郎称为“处士”的,因为与中国传统结婚理念不合,与婚庆气氛不谐!
( F6 I1 v1 T# J# p
从箱面题刻的图画文字书法及布局看,也明显不和谐。诗前的“题芹溪处士句”和诗
5 f2 Y1 c( i# X0 y0 {& a- X& o后的“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与中间四句诗的文字,似非出自同一人手笔,
* V0 W6 }" Z* ^1 Q/ R% I) V字体明显偏大,书写也显得狂放不羁,布局上明显挤占了兰花图案的位置,使画面显得拥
& y, v: n. T. F7 i挤不堪,图案和题字的大小比例也不和谐。而兰花图案中间偏上的四句诗与“拙笔写兰”
9 W. b5 ~1 M) N: G
四字,字体一致,大小均匀,书写显得娟秀柔弱,似是女人手笔;“拙笔写兰”四字位于
% |+ `; H" t3 q8 u) Z g四句诗的左下方,显然是诗和画的作者落款。题诗、落款与兰花图案一起,构成一个和谐
% z) Y; a" d5 M+ C
的整体。落款与“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不在同一位置上,也是不符合中国古
# i+ L4 u% m {0 ~$ B1 w; k
代文人题款的规矩的。
3 H2 X1 O4 I8 {, t. q5 s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得出以下结论:该箱子曾经为曹雪芹拥有,但在曹雪芹之前还有
' q1 \2 Q- a N
一个女主人。初始用途也不是“芹溪处士”的书箱,而是一个女人装嫁妆中“花样子”用
9 J, H/ q; t0 W7 J
的箱箧。出嫁前,这个箱箧的原主人似是一个工诗善画的闺中少女,出嫁前,满怀着对美
1 b- q% m6 \. b0 M1 E0 V好生活的憧憬,在嫁妆箱子上画了两幅左右对称的兰花,在兰花中间偏上位置题刻了四句
6 k* R/ K1 \# ]" N& g
诗,在诗的左下方落款“拙笔写兰”。而位置不协调、字体也不一致的“题芹溪处士句”
8 O' _3 z7 {6 g2 k: O1 i与“乾隆二十五年”题款,是后人补题上去的。这个补题者,应是曹雪芹的一个友人,补
0 m" l, t4 x% k
题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箱子的初始制作和题刻时间,似乎比曹雪芹要早。箱子的原
$ r' V R: e% b$ r6 Z主人,似乎也不是曹雪芹的什么续弦夫人,否则夫妻之间不会有如此奇怪的无聊举动
5 E% c6 Z3 c$ j的。
; ?8 q. R$ j5 M: w) m/ a: Y1 W
三、“曹雪芹书箱”内“悼亡诗”研究
% a O, l/ Y+ r5 @7 L+ B8 \$ M h3 { 书箱内壁上书写的“编织图样及歌诀”可以证明,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芳卿”的
8 i$ ^4 F" F/ `- n
女人;“悼亡诗”本身潦草并多处修改的书写形式,也足可证明,是丈夫死时,芳卿“睹
$ ^* w$ E7 \) J" g# F$ D# b$ v
物思人”(或“睹物思情”)时的急就章。红学界大师们把箱面上的“题芹溪处士”句和
5 ?: x; M: z5 [- b2 H l+ G
这首“悼亡诗”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推测出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
# L# G6 H+ e) C: O+ O+ h- r# ~6 V0 N4 U
妻子,进而推测这首“悼亡诗”是这位续弦妻子在曹雪芹病死时所作。仔细想来,这些推
# w q/ t' f W! ~2 o
测是极其靠不住的!除了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以外,还有“以甲证乙、乙再证甲”的“自
* k2 z! ~! `: R8 e# {证”嫌疑,这是研究文学和历史的考证方法所不容许的。
1 Y; u4 |3 d K 细读“悼亡诗”,表面上似乎同曹雪芹去世时的情景相似,比如曹雪芹饮酒无度,死
. l( a2 f/ H/ v1 u: C( i于“杜康”;因为生活穷困潦倒,死后“停君待殓”,妻子不得不卖了“嫁裳”充作殡殓
6 b: T ]' {1 Q" e7 G( U4 G* F; q% {
之资等。但仔细分析,则矛盾百出,与曹雪芹决不搭界了。封建社会的穷困文人,死于
+ Q( d% E) y9 ~2 Y! \0 c6 \
“杜康”、家贫“待殓”者多矣,如何能断定死者其人就是曹雪芹?更何况没有任何史料
0 s! G: J+ z' ]4 [6 D; g4 D! t
可以证明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妻子。从“悼亡诗”的上半阕看,曹雪芹虽然
1 L. E' L# p4 n" O9 \( Q. e嗜酒,但死于爱子早殇后的悲痛,真正的死因“怨”不得“杜康”。如果芳卿是曹雪芹的
3 G8 }4 I5 [6 h, k4 @2 L* r, Q
续弦,则无权并不可能自称“糟糠”;有人说“糟糠”是代指困苦生活,衣食不周,这是
0 L6 c1 m! t8 q曲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糟糠之妻”是个成语,容不得其他解释。曹雪芹死于壬午年,
% @# @4 L) Z8 w9 v; x/ r也并非诗中代指癸未的“玄羊”年。从“悼亡诗”的下半阕看,就更加不知所云了。曹雪
$ K* U: [% U5 `芹夫妇同《织锦记》里的窦滔、苏蕙夫妇有什么关系?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为了“织锦意
/ c- |8 p0 W$ Z0 \- ^: E深”惭愧什么?曹雪芹写书及其不知什么人“续书”,又同修《汉书》的班固、班超兄妹
( v5 W- g# {- \5 Y7 D* ?
有何比附之处?曹雪芹的姓、名、字、号都同“刘”字扯不上干系,为什么芳卿口口声声
0 V/ V1 W, R, f. e称他为“刘郎”?
( L, m! p/ J# t& v7 W% i 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悼亡诗”,显然比“曹雪芹书箱”中所题之诗更加成熟,更符合
# s5 w4 d X5 s, @( u$ s0 j0 Z
诗词韵律。认定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旧雨晨星集》是造假,仅凭邓遂夫先生自己的记录,
& R4 a6 q( H6 l6 a
是不能成立的证据。譬如指认某人有犯罪嫌疑,在该人生前不出示证据,而在他死后单方
# z9 {1 J& S+ [
面出示他无法为自己辩驳的所谓证据,又没有第三者佐证,似乎有厚诬死者的嫌疑。如果
; y$ s' W: D1 A* C0 a, p" h4 A* b不能对洪先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证假”,那么只能相信,这个作“悼亡诗”的“许芳
/ w* j. N1 g2 ]0 o
卿”,确实是曹雪芹出生前就已经辞世的康雍时代的人,是史有明载的“玉勾词客”吴震
% S; j L- l& P
生和“转华夫人”程琼的邻居。她哀悼的亡夫,决不可能是曹雪芹!这首“悼亡诗”,最
/ }+ l) i; q: F/ _3 |
起码作于乾隆二年再上推十年之前,很可能是康熙末期或雍正前期的作品。
( e( q. q1 i) X: U
在不能对书箱本身及其涉及到的“张宜泉”、“芹溪处士”、“芳卿”等人物“证
/ z, O$ ^# O) G7 M9 {1 c
假”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并对其真实性进行
' g, D7 @5 g# p/ w
“小心”的考证。我们不妨按照“张家后人——张宜泉——曹雪芹——许芳卿”这一书箱
% Y" u" {- ?" l6 k8 |+ n
流传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这个流传过程的真实性。实际上,书箱的四个主人、三次
t/ W# w( V r/ m1 z8 G3 k6 Y转手,只有从许芳卿到曹雪芹这一次转手、许芳卿这一个主人,红学大师们有疑问;如果
0 o- o; j6 q9 q, ]解开了这个疑团,大师们便不会恨恨地诅咒书箱是“伪造”品了。
, l, e) \& Y8 u3 m; ?1 e: j- h1 U
四、“曹雪芹书箱”的原主人许芳卿考证
- A. n% Y9 ^: h( g( F9 t# O, x @2 X 平心而论,只要是熟读清初历史的严肃学者,考证这个“许芳卿”并不困难,因为她
! f8 s, E0 {! a- ?) l2 |6 z
的“悼亡诗”中,对自己和死去的丈夫的形象刻画是比较细致的,比起红学大师们“考
7 h7 Y- B" D% d3 j6 p- [证”的曹雪芹形象清晰多了。
, b9 C; `! O' { P/ _' V) |从“悼亡诗”中不难看出,“许芳卿”与死去的丈夫是原配的“糟糠”夫妻,并非“续
, N: O, @5 [6 O" w+ y+ Y弦”,二人很有可能婚前是兄妹关系,诗中自比续《汉书》的“班娘”,就一定视丈夫为
% Q0 @. [% M& D ^
作《汉书》的班固,因为二班是兄妹关系,所以可以推断死者与悼亡者婚前也是兄妹关
+ L/ h7 R7 R& b/ j5 j) {
系;不过夫妻间不可能是亲兄妹或堂兄妹关系,只能是表兄妹关系,这在旧时婚姻关系中
1 V: i9 F% ]8 p8 O O
是常见的。
( O7 Z9 M3 P9 o! u
丈夫生前,夫妻生活十分贫困,丈夫突然死了,无钱置办丧葬用品,也没有生前选定
! g' [4 O, P# q$ ]的 “窀穸”——也就是墓地,只好“停君待殓”,卖“嫁裳”筹款。丈夫的死亡原因是
; _6 P. ^: [, ~3 i3 s' ]
“杜康”所致——也就是嗜酒无度造成的,可能是酒精中毒,更可能是酒醉后出现了意外
# `6 ]# o( Z: P1 \
事故导致死亡;旧时医学知识对酒精中毒致病乃至致死还没有今人这么清晰的认识,对病
; U! P/ b- w3 k9 |. v9 }死的嗜酒者一般不会“怨杜康”,只有对酒后意外致死才会刻骨铭心地“怨杜康”。
& k% t" p/ E$ M0 \8 n4 P# ^ 丈夫死后,芳卿所“理”的“陈箧”,似乎就是这对旧箱子;“陈箧”中所装的物
2 X) V; \( w$ E) F6 j品,令妻子“睹物思情”(或“睹物思人”)。这个芳卿所“理”的书箱中所装之
! y- }' x) P. V1 r! d
“物”,似乎不会是自己的“花样子”,而是丈夫的著作手稿,书箱的用途可以作证,除
, w* \. k" W8 k& R了装书籍纸张,此箱似乎无它用途;除了著作手稿,芳卿也不会由“思情”进一步联想到
" t1 X' J0 J- X* |8 r9 e" V2 G
“续书”。书箱中所装的丈夫生前手稿似乎是一部未曾写完的作品,丈夫生前似乎与妻子
: j+ v, t1 n9 A4 z3 O! y
有过倘若我写不完由你续写的约定,否则“未亡人”不会以“续书”为己任,也可见妻子
4 f9 ?% V2 n$ k; W$ U
对丈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思路十分熟悉;但丈夫死后,妻子又深感自己“才浅”,担心完
& W6 \8 ^6 K6 L
不成丈夫的遗愿,内心十分惭愧。
- [9 ?6 C3 H7 ~" ]. K0 Z 悼亡诗中“织锦意深”字句可以证明,丈夫生前应该创作过以“织锦”为题材的作
3 S4 c0 l* E9 K# m) \& a' d品,令“蕙女”深感惭愧。有清一代关于“织锦”题材的作品,有据可查的只有《织锦
& W) k8 H( c( G4 ?
记》传奇。《织锦记》又名《回文锦》,是康熙朝文人洪升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蕙
. x+ c8 f8 d: R7 O$ j- s( c6 c5 o女”是《织锦记》中主人公窦滔的妻子苏蕙,书中的“蕙女”确曾因丈夫纳妾妒火中烧导
- F& @ K& y7 K3 y: Y: I2 d8 {. G
致家庭不和,最后因丈夫的教诲而自感愧悔。
8 z V* `+ d% j& [# @8 f! q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个“悼亡诗”的作者,就是康熙朝大学士黄几
6 q: n4 N. |' b! J5 j# I的孙女、大文学家洪升的妻子黄蕙!黄蕙字兰次,与丈夫洪升是嫡亲表兄妹关系,从小青
% g0 O# U$ n( F, H4 c7 K
梅竹马,确系“糟糠”夫妻。因为“家难”原因,黄蕙与丈夫一起逃离了生活优裕的家
* O3 |6 k+ x# H/ y" a/ j! T
庭,后半生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丈夫死后无钱殡殓,从洪升晚年的生活状况看,是完全
1 s- n2 l) \ I/ J2 K! W
可能的。洪升就是《回文锦》传奇的作者,史有明载,文坛没有争议;洪升创作《回文
4 `" E* |5 b: w# d) M9 l
锦》的目的之一,就是因为自己纳妾,妻子“嫉妒”,用作品使妻子自感“愧悔”。黄蕙
; k/ V5 J$ F( y3 @' v2 [- K1 ~
与作品中的苏蕙,均可称为“蕙女”;黄蕙字兰次,书中的苏蕙字若兰,作品的讽喻之
( g$ Q' `6 x3 Q. m
意,昭然若揭。
9 c# f) E1 D3 r4 Z 洪升死于康熙四十三年,岁在甲申,享年六十岁。死因是在水路归家途中,于一个月
3 j9 O0 Q9 I4 u# {1 R
黑风高夜,友人招饮,大醉后归舟,失足落水,抢救不及造成的;因此妻子黄蕙在“悼亡
# z6 ` G0 ?% `. x- c
诗”中产生“怨杜康”的哀怨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悼亡诗”中有“乩诼”、“玄
# p" D( H& k/ x" }% n, O羊”字样,“乩诼”是与算命有关的谣言之意,“玄羊”是癸未年,即洪升去世的上一
/ D3 |0 G7 r# |* I" X1 b4 v年;很可能“玄羊”年妻子给洪升“扶乩算命”,有次年甲申“流年不利”的“诼言”。
' n7 b% F6 N. E3 B' Z8 K- n
洪升死时年方六十岁,中国确实旧有“花甲子”“流年不利”的传统说法。至于“悼亡
' i& b6 }4 |& E+ ^1 p8 ` a诗”中的“重克伤”一语,应是黄蕙真实心理的反映,黄蕙婚后,次年丧父,七年后殇
, j. n; [! d# z8 O: n/ h女,中年伤夫,按照旧社会的观念,确实是“克伤”命,无怪本人要自怨自叹了!
# A, c3 W7 e' T! Z8 y
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是,“悼亡诗”中把丈夫称为“刘郎”。如果是实指,洪升不姓
+ b7 a# H$ ~ ?) z- i" S3 Q刘,曹雪芹也不姓刘,他们的姓氏同刘字亦无意义上的关联。如果是用典,与“刘郎”有
' l, L2 |( T8 u) k! H- H关的典故,大概只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了,丈夫尸骨未寒,用此典入“悼亡诗”,既无
' P' b( S! R5 E5 |' k& I
道理,也无意义。那么,只有一种解释是合情合理的,即“刘郎”二字乃“柳郎”的误
S7 T' L$ T! A# `! B# _' @2 q, `写,刘柳二字同音不同形,可能搞混。洪升生前,确实常常自比“柳七郎”,就是宋朝那
4 j5 P/ ?7 H8 O$ H3 S M个著名的风流文人、“奉旨填词柳三变”。生前洪升去苏州桃花坞拜谒唐寅墓时,看到墓
& |; D( [$ _' p+ Z7 f1 u
地修茸一新、桃花万点,感慨自己和唐寅命运、才艺相仿佛,担心自己身后下场不如唐六
) Q- K( }# H, N. X- l: {
如万一,在所作的感怀诗中,曾发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无限感慨,
8 v0 L8 c* `6 J9 ~ W: Z
意思是:不知将来我死之后,有谁会在花繁草绿的春天,到我的墓地来凭吊?。黄蕙“悼
- m' d! V! H4 S4 w6 {3 n
亡诗”中所说“成谶”的“戏语”,大概就是指洪升的这两句诗。当日的“戏语”终于不
9 r3 W6 j8 m0 _: q幸成了现实,洪升死后,葬身无地,殡殓无钱,更谈不上朋友凭吊了。妻子套用丈夫“谁
6 b, X0 {: g/ N/ Y. e0 J1 p
吊春风柳七郎”诗句,在“悼亡诗”中写下“窀穸何处葬刘(柳)郎”或“欲奠刘(柳)
9 U3 a6 a& {; }9 b
郎向北邙”的诗句,都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含义也十分悲凉贴切!
8 T% `- [0 M2 e& I. V 黄蕙与表兄洪升,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同城,当时的风雅文人羡慕这对夫妻是真正的
3 z/ W0 u! C# C+ ~0 X; p“同生同心”,结婚时朋友们曾为新人作《同生曲》致贺。这对书箱,很可能就是当年与
% A, j2 f; A! ~& p+ g3 P
表兄洪升结为“同心”时,黄蕙盛装“花样子”的“书箧”。箱面上的兰花、诗句以及
$ w6 p& i/ O! [9 M2 B
“拙笔写兰”落款,似乎就是黄蕙自己的手笔。黄蕙字兰次,一生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8 _ B- q6 v+ S- w. x9 \+ a
妙解音律,婚前在嫁妆箱箧上画兰,是顺理成章的。书箱内关于“花样子”清单的五行
/ M. T2 v5 C3 C1 m/ ?6 f字,很可能是洪升婚后在“甚于画眉”之际,为爱妻书写的。
, x7 F$ t e8 f1 p( i* n
不过黄蕙既不姓“许”,名字也不叫“芳卿”,似乎与书箧不搭界;但仔细分析,还
$ P/ F7 @3 p: i1 f是有可能的。“转华夫人”对“许芳卿”的记载,说明二人之间并非旧交,而是交往时间
" F3 V$ n- D) d5 [8 x) z
不久的临时邻居,并不十分熟悉。旧时妇女出嫁后从夫姓,“许”字的发音,在江南语言
. @5 n- ?* e: A& U+ ]2 ]中,读作“浒”音,与“洪”字同为嘬口音,极易搞混;而黄蕙的名和表字,都有“芳
3 T6 A& }8 n/ x) S+ m- q e, A5 a
香”的意思,被丈夫昵称为“芳卿”,丈夫死后为了怀念亲人,继续沿用昵称,是极有可
( ]6 G1 }; b4 f8 \. D) s' C7 N能的,就像《红楼梦》中的“袭卿”、“颦卿”一样。洪升死后,家属子女搬离了杭州旧
7 `) h" d9 u- T i3 P, u& M宅,不知流落何方,有亲友诗文可证。黄蕙是否有可能一段时间流落南京,与“转华夫
, Y7 E# M5 @2 P0 Y0 X! d7 c/ r
人”为邻,惜无证据,不得而知。
+ C; d/ `# ~ p7 N. _1 s0 z
五、“曹雪芹书箱”应是盛装《红楼梦》手稿的书箧
. v2 Z3 r8 Z# l' q" O5 U! w) x
笔者的《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等系列文章,考证了《红楼梦》的初始
4 a# i# s+ H# V( s1 Q! Y6 P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升,曹雪芹只是后来的“披阅增删”者。洪升出身于江南的一个
2 l% _/ B; S! D“百年望族”家庭,后半生多灾多难,贫困潦倒,但多才多艺,著述颇丰。洪升晚年,在
; z! L2 @! ?4 }- C: g" B0 u" e为《隋唐演义》的作者楮人获作品作序时,曾说自己正在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创作一
# [1 I% ~5 p: v! w3 W/ V- K部作品,但尚未竣工。同一时期,洪升的好友朱彝尊,也说自己曾亲自看到洪升以亲身经
) I9 y% ^0 n( p9 c% |1 Z4 S历所写的一部《洪上舍传奇》。《红楼梦》所记载的故事,与洪升早年“家难”发生发展
/ o( R# M+ i: X的过程以及“闺友闺情”完全一致,当非偶合,《红楼梦》应该就是《洪上舍传奇》。
, K* t, i% H* v' a' I2 l
“洪上舍”是对洪升的尊称,洪升的作品,不会以别人对自己的尊称命名,只能解释为朱
; g; {' U- V6 M4 M彝尊不欲提及《红楼梦》名称,而以洪升传奇代称。
' v4 S! l; \, H/ Y
洪升去世前的人生最后一站,是在曹雪芹的爷爷——江宁织造曹寅的府中度过的。康
/ Q2 G9 p' i9 O4 P! ~: X' n, L熙四十三年春,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约,洪升亲赴松江,观演自己的得意作品《长生殿》
( Y3 }3 }' p3 G8 S L2 t
传奇,场面之盛大,轰动整个江南。曹寅得到消息,邀洪升到南京,在织造府又“畅演三
/ S6 A/ Y1 T3 ^8 x; W' J, C1 E I
日”《长生殿》。(洪升这个人很有意思,红学研究中的“张候说”、“明珠说”、“江
2 U1 v, O( o& \5 a4 R宁织造说”,都能与他扯上干系,难道是偶合么?)洪升与曹寅是老朋友了,洪升抵达南
$ O$ L7 u( N# ]/ P# i1 X! w京,曹寅亲自到江边去迎接。洪升是带着“行卷”到南京的,所谓“行卷”,就是文人随
4 r0 I0 ?! [, k3 P8 `3 e: ~2 E
身携带的书籍和手稿。读了洪升的“行卷”之后,曹寅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0 |" v; X1 `5 x* I% _% H. H诗:
% |( G( Z4 o: ?" s3 q' A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 X* [8 O3 l8 P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 p( |9 o" v8 Y6 }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 |' S7 C0 n( y; T- S
纵横捭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0 V6 u- m& F" q8 g8 _$ u5 F 于诗中可见,洪升“行卷”中装的是自己“垂老”之年在“恐惧”中所写的一部作品
/ I! G$ Y8 g/ O& l( V# L
手稿;作品描写的是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迹和轻蔑“礼法”的人生理念。这部作品非
3 Q4 N+ G- u' ]7 C! b. B% s《红楼梦》而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卷”二字,洪升携带百万字书稿前往南京,以当
6 M( u6 i$ @$ \, Y2 P时毛笔书写的文稿计,大概有三五千页,甚至还要多些,没有书箱盛装是不可想象的。盛
O! O) \/ r" J7 P" M装书稿的书箱,应该就是妻子黄蕙出嫁时带来的装“花样子”的一对“书箧”,书箱中装
2 |# s# S; N2 e4 F的就是《红楼梦》手稿!
' G( g6 F$ O2 q- l+ n( @; S4 y0 H
洪升携带手稿到南京,目的似乎是求曹寅为书稿刊刻“问世”;曹寅确实经常出资为
& ^! \6 I4 x' x7 s3 t6 |
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在文坛有很好的口碑。洪升归途中不幸淹死了,装手稿的“行
3 {) k1 s' }; _0 E8 O4 C! l卷”亦即书箱必然流落在曹府。洪升的遗体打捞出来之后,妻子黄蕙必然赶赴乌镇现场处
: U9 g1 l4 J+ W7 D5 z; V! \
理后事。此时的曹寅,也必然把洪升的“行卷”亦即 盛装手稿的书箱带来,交给黄蕙
( E4 K* w" z2 i; n' C3 B$ _" Y0 B
“理陈箧”。可以想象,黄蕙整理完丈夫遗物之后,必然把盛装书稿的箱子继续交给曹
" F4 v8 ]% v$ h( u- T+ [5 d' h6 B0 H$ ]
家,目的依然是为了完成丈夫的出版遗愿。交给曹家前,黄蕙“睹物思情”(或“睹物思
* G: L7 \+ S& i4 ]& U4 g; P
人”),在箱中草草题写了那首“悼亡诗”,就是顺理成章的推断了。
8 f% F! D' h. v 书箱从此流落在曹家。曹寅后期,烦心的事情不少,家庭经济也捉襟见肘,哪有精力
6 O0 M" I' _; A' y3 H和财力,为洪升镌刻这部百万字巨著?曹寅死后,曹家中落,谁还会对出版洪升的作品感
9 j! X4 \! w( ] x s3 K+ W
兴趣?再说曹家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了。到了乾隆中期,曹雪芹发现了这对箱子及其箱中
4 x% l/ U. ?! D4 r2 }$ x9 Y+ i1 r5 j的手稿,百无聊赖之际,仔细读来,心灵必然引起极大震撼和共鸣,因此“披阅十载,增
7 e! i6 n8 |0 J, t删五次”,传抄开来,这就是《红楼梦》在乾隆年间方得问世的根本原因所在。书稿问世
! K2 D" s/ v% X- k/ U8 y( @$ c
了,书箱必然还在曹家。不知什么原因,被曹雪芹的朋友在书箱上又补题了“题芹溪处
$ @2 K; d9 L# |4 i
士”和“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两句话,由此,这对黄蕙的嫁妆箱箧就变成了所谓
) [& c% w! A* b( Z- d$ A5 s“曹雪芹书箱”。曹雪芹死后,书箱落在张宜泉手,由张家后人保存至今。这就是对“曹
$ s. z8 E+ s" c7 K4 l雪芹书箱”来历的最合理推断。
1 q/ a6 ^: D( H7 r1 q9 u
六、《红楼梦》续书及流传过程推断
9 x6 ~3 a* T& a2 ~2 Z2 V
书箱中所装的洪升书稿,肯定是个未完稿,大概就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手稿。过去
3 C" J8 B+ Q! N4 X, ]5 o笔者推断,洪升初创的《红楼梦》是传奇体裁,现在看有商榷的必要。洪升一生热中传奇
, [2 y' `( a& d+ w1 r% H创作,但晚年却表现出了对小说创作的极大兴趣!他曾经为吕熊的小说《女仙外史》详加
/ z9 k2 [" O9 @/ k" {
评点并作序,也曾同小说《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仁获认真探讨过创作体会。洪升曾有一段
4 O+ T- \, M" V十分精辟的论小说创作的话:小说创作“要节节相生,脉脉相贯,若龙之戏珠,狮之滚
! k2 l- K( _) f* a: t% A+ @球,上下左右,周回旋折,其珠与球之灵活,乃龙与狮之精神气力所注耳。是故看书者须
j) ~) M- p& }. F睹全局,方识得作者通身手眼”。这段议论,用之于评论《红楼梦》,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 M8 O# P2 y- [" k! Q) X
了。洪升晚年曾说过,要把自己亲历亲闻“编述一秩”,“忽忽暮年,迄无头绪”,洪升
, ^ c% r* ?+ b6 g/ q3 K% D( z
创作的这部作品肯定不是传奇体裁,最大的可能是小说。所以,笔者怀疑,洪升生前,曾
( B/ ~# ^0 e9 r3 m; ^1 A9 g
经把记载“亲历亲闻”的《洪上舍传奇》改写为小说,不过未完工而已。
}7 i# P+ c# {$ ` 过去笔者也曾推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可能就是“披阅增删”者曹雪芹。现
# L1 ^ u+ k7 T* w4 I! c, p
在看恐怕曹雪芹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续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后四十回的续作
& j/ V- b7 x# |者,应该是洪升的“未亡人”黄蕙!洪升带到曹家的书稿,肯定是个誊清稿,原稿应该仍
/ O. n, Z: A% E) x( F7 M留在自家。当时洪升的《洪上舍传奇》手稿也应该尚在,续书也不过是继续改编而已。黄
$ s- {! @5 _' w, S
蕙与洪升共同生活了近四十年时间,洪升终生耿耿于怀的“家难”,终生念念不忘的“闺
1 F V9 B: Q' I; A$ Q友闺情”,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经历并共同承受的。以黄蕙的才情和对“京片子”语言的熟
% o+ V- ]4 I( h: n! b. D6 s
悉程度,也完全具备在洪升原稿的基础上改编《洪上舍传奇》、续写《红楼梦》的能力。
2 `4 ~% ~) F/ \% l, d1 W
“悼亡诗”中所说的“续书才浅愧班娘”,不是说黄蕙没有“续书”,而是说担心自己
% y0 b! d: ^( U" L& `
“才浅”,害怕写不好续书,愧对亡夫。黄蕙熟知洪升著书的生活基础,又多才多艺,为
, L. Q$ n7 T, N; u
什么不能像“班娘”一样,完成自己的丈夫兼表兄的遗愿呢?
B9 t- B* J7 R' z 黄蕙续书是在丈夫死后,此时曹洪两家已断了联系。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增
% D) c" [, {6 b" [/ Y2 L2 g删”时,不会看到洪升的原稿和黄蕙的续稿,也不知道有个《洪上舍传奇》存在,因此他
: W: L& B, Z) N对《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的推测,与程高本完全不同。程伟元从“鼓担”上买来的残
3 h& d" V% \( _: y' t( _, c6 e
稿,应是黄蕙的续书残稿。洪升的女儿洪之则也是个著名才女,有可能保存并批阅整理父
% x7 F4 _5 Y( u, l- ^: {) V" K' ^
母的书稿。洪之则青年早寡,有证据表明,她在寡居期间确曾整理过“先大人”的手稿,
' t% f: q, R; r! ?$ W+ L* |% x. ^3 _并十分称赞父亲的好朋友“吴吴山三妇”批阅文章的文笔。但到了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黄
: T" O# i2 c" y, _7 @
蕙去世已久,洪之则大概也已经过世,洪升的孙子“花村”辈未必尊重祖父母的遗作,以
( M0 a) ] |+ f1 K, A致流落“鼓担”,程伟元购买后交给高鹗整理,和前八十回合在一起出版,这应该就是程
7 j ~9 g: B* q/ h! h( B O甲本和程乙本的由来。
- y3 L: c: s% i: }% @3 Q
由曹家传抄出来的经过曹雪芹“批阅增删”的《石头记》,和由洪家流传出来的洪升
2 h0 B" c7 v" l3 \% M8 J! C9 T
底稿加黄蕙续书以及洪之则评点的《红楼梦》,大概就是《红楼梦》诸脂本的源头,也是
& `5 p) _, X' W# J3 Z* I9 H! O+ j% H8 P诸脂本分别以两个书名问世并出入甚大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传抄过程中,两个源头的稿
. J1 Y9 r1 J. S" P) l' K
本互相渗透,这也是各抄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复杂纷纭的根本原因。笔者怀疑,今本
% `) l: ~' V# X
《红楼梦》,不论是脂本还是程本,其源头似乎都主要来自于洪家传出的稿本。因为明义
. _/ f6 n7 ~8 N- z$ Y9 i从曹雪芹手中借阅的《红楼梦》,按他的二十首《题〈红楼梦〉诗》推断,与今本差异很
2 g, h+ O k! b+ A2 Q+ v6 O大,根本没有流传下来。今本中之所以有“曹雪芹披阅增删”字样,是辗转传抄中混入
, P" F, T1 O, O! [的,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曹雪芹“披阅增删”后传出的本子。曹雪芹不可能同时搞两个差
# T3 K' H( w+ ~% B5 l6 M! r% W9 \
异很大的本子,一本“简本”借给明义阅读,一本“详本”供脂砚斋评点。有人认为明义
7 h( l+ L6 k' A6 h
看到的稿本与诸脂本是曹雪芹五次“披阅增删”不同阶段的本子,这也是说不通的;明义
7 o6 W1 `9 B% l' ?+ D6 v4 |( u看到的稿本是个全璧本,所有的脂本都是八十回残缺本,全璧本在先,后来的脂本为什么
: E0 Z2 r+ z- z; _- k9 n/ s9 n
残缺?只有一个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就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本子早就失传了,今本
( N9 V' g- m3 z
《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还是洪家的底本,不过在传抄过程中,混进了一些曹雪芹
) ^& X. C, x3 B“披阅增删”的痕迹罢了。
【原载】 《土默热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