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14|回复: 2

鲁迅,胡适,为何同拒 诺贝尔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6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 U- b' y9 M! h2 P' |! H2 g3 \3 Q6 D; P5 |2 W% J4 r, @" N$ L& e0 x4 L; |% r6 i+ V: ^$ x! Q0 S8 m+ S; T, U6 j* r# L, P3 F
1 @# s2 V6 S6 D; U
- F n8 [2 l$ \3 K) M' U6 ]3 j9 @ 5 e& y8 k* v" W" Q, {- s! Z3 O+ Q& J' y) n; W; H; x8 r' ]6 u! B& I2 ^, V( T; q( _3 \. l' X9 l% X4 a! S- K& a1 q/ F: _ i& C4 b
鲁迅,胡适,为何同拒 诺贝尔奖
7 {* z3 _9 K# _3 B" n: S* V ( w. D0 L# q3 K' w: {: {% N; x' y( v* l' M0 h" j, Q5 H. e/ Q$ g. j4 r
5 o& Q) v% I- o: E


3 J/ p; I9 e* A- F& [
1 f& j6 V5 p) j/ S- D

  作者:宋浩浩

# N2 w1 a" W; w, Q

  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1918年以后他们同在北大,相识相交成为挚友。在倡导新文化的运动中,他们很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他们两人密切配合,互相呼应,相互支持。直到1925年,二人因为一些事突然绝交,于是鲁迅与胡适几乎成了阴阳两极、水火难容的“思想敌人”,当然这种敌人只是那种“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敌人。就是这样的两人,却同时做出了一件事,那就是:断然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 R3 H2 Z! f/ l/ c1 K! M

  1927年,来自诺贝尔家乡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科学家,与学者刘半农先生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知道此事后,于9月25日,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信中说:

1 a3 y6 x# y H9 F2 W8 u" }& ~

  静农兄弟:

0 ?. U; A* N& W9 o# l; [9 l. h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3 o! W1 T/ P& E6 A

  鲁迅谦虚地说《小约翰》的作者荷兰作家凡·伊登也没获奖,谦虚地说中国作家都没资格获奖,包括鲁迅他自己,当时既然入鲁迅都“不配”,那还有谁配呢?鲁迅是个喜欢说反话的人,往往许多话要反过来理解,他“哀起不幸,怒其不争”,他说不配得奖,并不是真的自暴自弃,而是在激励中国作家要多努力罢了。鲁迅自己得不得奖无所谓,所以他便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名誉可以让之后来人,可谓用心良苦。

- p- R6 g( {7 x, V! G R

  而胡适先生在晚鲁迅写这封信一年后,也曾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提名他的,还是那位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这位探险科学家在中国逛了几年还不想离开,好像非得让个中国人得了奖才罢休。《胡适日记全编》里记载,于1929年2月26到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发生了这件事,胡适写道

* f+ m _# G; B7 {) F1 \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Hedin (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 m. R* X5 x% _

  胡适对斯文·赫定“自己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要求,估计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继续在日记里表述了出来:“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 Z# q3 l4 _4 K. k$ L" P1 O

  胡适只认为自己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功勋,若因此而提名便“不推辞”;而且为了得诺贝尔奖,要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这不就成了王婆卖瓜嘛,实在不符合胡适要面子讲尊严的性格。并且胡适也自认不如鲁迅,“不配称文学家”。胡适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作家,而自己,主要成绩是在“提倡文学革命”以及考证考据方面,所以胡适将诺贝尔奖提名之事断然拒绝。

6 D0 j: U3 l& w( f; ]

  “斯文·赫定”两次碰壁,当可以改名为“斯文扫地”了,这也让他对中国作家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鲁迅和胡适的气魄在哪里?我们能否再出几个拒绝诺奖的作家?我认为萨特就比任何乐颠颠拿着诺贝尔文学奖“荣”归故里的文学家伟大,世人皆为诺奖痴,诺奖于我如浮云,鲁迅、胡适、萨特、都有这个气魄。

& R$ x& o; s: T

  当今中国许多蠢蠢欲动的作家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已经故去的鲁迅先生和胡适博士。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8 X( }9 P$ ]; v+ ]

 

0 J- k$ ^' n1 p6 i6 ?$ A$ b

现在是想得,人家不给……

) @( M2 ^5 e* ]

李敖前几年不是嚷嚷一阵,没下文了……

发表于 2009-7-7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斯文赫定估计没怎么读过鲁迅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03:29 , Processed in 1.13423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