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发过明皇陵的帖子,如果有,那我这就算不同角度,如果不清楚,至少我的文字资料比较全。 " n. d7 @: }0 V- A& @5 M
' z) i4 x# t! R1 \9 |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的南方略微偏西的位置,距离县城大约7-8公里。我是从淮南开车去的,经310省道,在刘府附近路很难走。我上次经过这里是2003年的1月,那时路就在修,没想到快6年过去了,路还在修。路很破,但是限速却是80公里,路上我几乎都没开到60以上。快到凤阳县城,有指示牌,于是按照牌上的指示转右,向南开,行进7-8公里,有一条很窄的水泥岔路,修的时间应该不长,行几百米就到了明皇陵。 $ V8 @, h% H6 ]& d, `
明皇陵门票30元,另收5元停车费。由于附近荒凉,车不停在这里就要停在几百米外的路上,且不安全,我只好交了这5元的停车费,就当是保护费了。明皇陵还有导游服务,价码是50元,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没有请。
( Q% G& L( W- y9 D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也象历代开国君主一样,追封自己的父亲——朱五四为皇帝。朱五四,一个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的农民,一个穷得死了都埋不起的农民,居然死后当了皇帝。可惜这只是名义上的荣耀,老汉一生从未享过一天的福。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本准备大肆翻修皇陵,又担心破坏了风水。于是,在墓上多培了一些土,修建了享殿、墓碑、神道。陵非常壮观,不过封土下,朱五四夫妻俩依然连棺材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地宫、陪葬品了。 2 g$ A# i# e. V0 p: p8 J4 ^/ @+ A
明皇陵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也就是朱元璋自称吴王的第三年,朱元璋称帝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最终完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又改称皇陵。陵园占地2万余亩,有皇城、砖城、土城道城墙围护,园内宫殿、房舍千余间,还有陵丘、石刻,异常壮观。皇陵在明朝保护完好,永乐元年、六年、十一年,修后修缮皇陵。正统四年、十年、十一年,景泰五年、天顺元年、三年,又多次修缮皇陵。成化二十三年,由于陵垣殿守,年久失修,于是进行了一次重修。嘉靖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三十三年,均加以修理。但是到了明末,风雨飘摇,局势动荡,皇陵遭遇灭顶之灾。1635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下凤阳,焚毁了享殿等建筑。明朝灭亡之后,明皇陵失去了保护伞,多次遭到破坏。至乾隆时,仅余二碑及石人、石马。民国以后,建筑破坏更加严重。尤其是侵华日军,将陵区内古树砍伐殆尽。文革期间神道石刻遭到严重破坏,石兽腿部大多被砸断(腿部比较细,容易砸)。1976年,皇陵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开始对明皇陵进行保护,扶正倒卧的石像生,加固底座,并将通往神道的公路改道。1982年,明皇陵连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起,对皇陵石刻进行全面修复,对无字碑基础清理,并黏结复原。
6 z3 e! r2 p5 l: d 我们知道明清皇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凤阳的明皇陵却并不包括在内。现在凤阳正为争取把明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 7 y- @4 r/ r6 G! z4 `* H
现在的明皇陵已经被旅游部门管理起来,围起了围墙,修了大门。进入大门,立即就能看见神道两旁的32对石刻。石像生自北向南依次为: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民国22年曾对石像生进行一次整修。1对内侍和1对控马者缺头,均从颈部启槽补上;一组石马及控马者身部开裂,也凿洞眼以铁扒加固。“文革”初期,石像生遭到严重破坏。17对石兽被推倒4对,32条兽腿断缺,4对底座残损;6对石人,1人倒地,1人上部短列;华表均被推倒,断成2至3截;石马及控马者被砸得残缺不全,仅存1人3马完好。1981年7月、1983年4月和1985年6月相继修复,除1马及1个控马人外,余皆恢复原貌。上述内容录自《凤阳县志》,现在石像生已完全修复。石刻中原缺少两个石虎,现已经重新补刻完成。 $ R6 {. Z: n: L9 E' e1 S7 i3 m* X, r
关于明皇陵石像生的数量,说法历来不同。有说是28对的,也有说是36对的,其原因就是在统计时将控马者与马是分别计算,还是算成1组。但不论如何计算,明皇陵石刻是中国帝陵中最多的,因此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文化古迹获得世俗评价,也算是新鲜事。有资料上说羊的跪姿是表示朱元璋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们看到其他的明初石刻,如徐达、李文忠等墓的石羊都是跪姿,可见跪姿的羊是石刻的一般形式,没有什么其他含义。石刻里比较罕见的是列在最前面的是一对太监。估计是太祖想让朱老爷子也享受一下太监的服务。有些石刻颜色很新,细微之处依然清晰,甚至睫毛都能看见,明显是现在重修的。
5 l, r; {8 }' h- G7 D X; H! H 1 v& M4 M& L$ G4 @
神道石刻,由宝顶向陵园门口方向拍摄,远处的门洞是复建的陵园大门,略高的石刻是望柱,最前的两对石人是太监,之后是武将四、文臣四 # Y- S( l8 O% j3 A5 {/ y
 2 u, G. {4 _ Z( h! A/ ~- \0 K+ G# P
武将,保存基本完好。由于石人全身粗细基本一致,所以难于破坏,故保存较好 ) `. l- O2 g+ B9 p: h Z$ L
 * c* G, K6 M5 ~. |+ O
左侧武将,上部黑色的部分是后修补的,材料可能是水泥,所以颜色较深 , D# e! A. e9 Q5 I5 y6 L0 s8 n
 : |3 j+ T/ C; [) q- D [
与其他明初陵墓的石羊大体差不多,只是尺寸较大,近两米高 ( |1 X% U u4 U' R+ x7 Q

4 d2 G' ^: e2 e; }. T q) O石虎,全身斑驳,没有修补,风化较严重 5 @. h" w4 A: P* N/ u+ w
 |& f, s" ~" V3 l) `
石马,这种石马是组合雕刻,右边是马夫,持有马鞭,另有一拉马侍,三块石头雕刻而成,并列放在一起,共有两组。 & }5 B3 w* u& _/ h: ] Z' `
之后是望柱,靠上的部分可以看到折断的痕迹
; I/ @7 j) ^# i: T& F' D
* t+ t5 r, N$ P& u* C* K% f石狮,腿部有修补,大体完好
. Y& u1 h; v" Q: L& i
) b6 s. \2 ]0 {9 h0 {另外一对石狮,腿部颜色发白的是后修补的
" C! @+ T: [1 x! t ) E" X/ X! X8 S* {' w$ [
石狮
: e1 t& I# B8 k( j! ^7 }
4 T. P7 s( q' L麒麟,腿部颜色较新,后修补的 0 o& a* J, K" K
神道石刻之后有一金水桥,过了桥就是两个碑亭,在神道两侧,里面两个石碑。西为皇陵碑,东为无字碑,二碑相对,距离50米。皇陵碑建于洪武十一年七月,通高6.87米,碑文1105字,由朱元璋自撰。此碑历经600余年,完好无损。原有碑亭已毁,现有碑亭为近年所建。无字碑形制规格与皇陵碑相同。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与碑身以榫卯连结,而无字碑系一块整石雕刻而成。碑亭已毁,建国前碑倒卧地上,碑身折为三截,碑座仍在原位。1983年3月,县文物管理所将碑座向西移位;同年4月配合省文物工作队,清理碑座基础。1985年春,碑座复原,同年6月,黏结重新树立。
( k4 \4 f2 U, l9 d/ A
0 g: \& D9 B3 j( ?4 E5 d( c皇陵碑碑亭 - _, a* L( k5 U; V7 p

K% }! D' f3 b0 S( S无字碑碑亭
/ E' Z( M: J, s0 j( R: t6 G, k 碑亭之后本是享殿,现在只有几个柱础还在,被围了起来。边上有享殿的复原图,规模宏大,可惜只能望图叹息。距离享殿南240米处,就是皇陵的宝顶,是一大土堆,前面有后修的祭坛,还有收钱的功德箱。宝顶上有人踩出的小路,旁有一告示牌,写着“我还想再活六百年”。宝顶是一椭圆形,左右宽60米,前后宽45米,高约5米。明嘉靖十年命名为“翌圣山”。建国后,其上栽的侧柏已经成林。1983年春,县文物管理所于墓道两侧栽植侧柏280株。 ' y2 o7 X; b# u' E1 Z! i
; B/ X# }2 Z. W0 U% n' o: ^) q. ?0 a1 u
 9 T) ~. o. g( E* k, d, X
明皇陵宝顶
5 C$ p/ e# ]$ d& ]1 [5 _" N p$ R+ E& ~: @+ W
宝顶前的石五供,最近几年修建的
" }, z/ R' n/ Q# x 关于明皇陵很多书上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介绍说明皇陵位于安徽凤阳县太平乡。实际上太平乡是元、明时的地名,自1949年以来,凤阳从没有过太平乡这个地方,现在的明皇陵位于凤阳大庙镇皇陵农场。资料上一般说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其实明皇陵位置应该是县城的190度方位,南,略微偏西。
. f4 p6 V; Q. b% @/ { 另外 GOOGLE地图上的明皇陵标在县城西几百米处是错误的。 3 E2 _ o( w, o- r" g7 i5 W$ r$ A* u1 }
经纬度:北纬32°48'17”经度117°30'11”(这个经纬度只是大概的,误差在2公里范围内) : p( U- h. X2 O/ L7 E
考察时间:2008年11月27日 9 E, J8 T/ y3 ]( h
寻访难度:☆☆☆☆★ : n X" R7 H/ z$ h! |. i
观赏指数:☆☆★★★ 5 q) Z) {; n9 C$ Y* H( ?
文物价值:☆☆☆☆★
' c% i# W/ T; m6 y 访问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