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k/ R, C- G' u) m& N 双斑蟋
! B4 e8 s9 ~ K4 ?5 v4 A) K
蟋蟀的分类及其特点
: |. k( V9 w2 |" l
7 l* L1 T- f3 @4 o% c m 双斑蟋蟀又称乌龙仔、赤龙仔、画镜、花镜、黄头颈,它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虫。由于其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块圆形黄斑,因而获得“双斑蟋蟀”的名称。 . D4 s8 T- X5 B" n$ U: C) T
此蟋蟀体形粗壮硕大。体长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泽。头部饱满,圆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门都呈乌黑,而边缘稍带黄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带赤褐色。
H6 | p X# E! }) U k 雄虫前翅宽大,超出腹端,后翅发达,翅须呈须状,超出尾须和前翅。雌虫比雄虫略大,产卵瓣平直,略长于后足股节端部,尖而长,如同拖着一把尖刀。 ; q% g) K; F6 n9 m1 @0 v/ i
双斑蟋蟀分布很广泛,在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长。它也是东南亚各国、地中海沿岸各国及非洲北部的常见种类。 ) _& V1 M- |/ R$ @2 v9 b
野生的双斑蟋蟀基本上都栖息于地表杂草丛和多种农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乱石缝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茎和嫩苗。 % b) L0 M0 O: \. ~2 k& [
此虫生长比较多的地方,会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约在7月开始发生,8~9月大量出现。它一般喜在夜间活动,雌虫比雄虫有更强的趋光性。
* j' H' T4 ]9 c7 f雄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
; C: G, a! g* `7 G8 T 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对这种蟋蟀也有很多爱好者,利用它们之间的咬斗来比赛胜负,来玩赏取乐。在这些地方,除了饲养的笼子是用竹子制成的长笼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 q `3 U7 B' N9 f, ^0 g( S 双斑蟋蟀日夜都会鸣叫,因此,捕捉这种鸣虫白天也可以循着它的鸣声去寻找捕捉。不过白天捉到的,一般都是“大路货”、“平庸之辈”,若从打斗的角度看,它 的战斗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富有经验的玩赏者,他们懂得,想要捉那种“无敌大将军”、屡站屡捷的佳品,必须在夜间去捉。 0 @8 j) m7 }+ H# P9 e* t
玩赏这种蟋蟀的行家,他们在捕捉时,不是见一个捉一个,而是很有选择性的。他们到野外后,先要静心仔细聆听四周各个方向传来的双斑蟋蟀鸣声,分辨出哪只的 鸣声具有铿锵金属之声,这种双斑蟋蟀才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百战百胜的最佳斗虫,然后,才循着这个鸣声去认真寻找和捕捉。这种上佳的都蟋并不是很容易获得 的,有时一连几天出去捕捉都只能空手而归,一无所获。因为大多数虫都是平庸之辈,不值得去捕捉。 3 h! G) e) f0 b' Z" Y, s+ O
雌虫和雄虫有明显的区别,区别点在于它们的背上(翅)。雄虫的复翅上有明显的发音器结构。玩赏者称之为“龙背”;而雌虫的复翅翅脉平直无发音器。玩赏者称之为“狮背”,其花纹很象筛米用的竹筛上的纹路,其实叫它为:筛背“更确切些。
+ }) }! v# I1 \& g夜间捕捉双斑蟋蟀,最好要有2~3个同伴一起去。理由是,要带几样东西,如要2个手电筒、临时装虫用的笼子,而且还要带上竹棍和蛇药,因为这个季节的夜间正是野外毒蛇出来觅食的时候,可能会遇上毒蛇,一个人去遇上这种情况就显得人手不够用。 , M- T% f& G; z. w' l- }1 D- p. q! F
双斑蟋蟀体形较大,最好用一号苏盆饲养其中。陶质的蟋蟀盆也可以用,但最好要用大些。喂饲的食物并不讲究,普通的米饭、粥、蔬菜叶、瓜果即行。
I8 H X$ E( F+ U5 w3 z/ o 此虫不喜欢强光环境,平时饲养处若光线太强,应给它在笼外用纸或布稍微盖住一些,但也不必盖至黑暗的程度。另外,取、放笼子时要小心轻取轻放,因此虫害怕强烈的响声和震动,一旦受到惊吓和震动,2~3天内都不肯战斗,并会使其身体受到损伤。 " [; Z' n# E/ T; [
此虫不耐寒冷,入冬时要注意设法为其保暖,否则会冻死,但即使保护得很好,也只能养至春节左右。
/ G6 B% q; \# b1 i) z/ L长颚斗蟋 4 T4 |7 P! b8 F+ h7 n2 n; E
蟋蟀的分类及其特点
5 u$ Q) D. Z& p( v- O 长颚斗蟋又名猴脸蟋、瘪脸、白和尚、小眯、老米嘴,属直翅目蟋蟀科。
- `# f7 G5 ]: C* J) C! W 雄虫上颚大牙明显伸长,颜面中央扁平,形成一个平的三角区,从侧面看,颜面成一斜线或略凹陷,形似猴脸,故名“猴脸蟋”。又因其大颚比前胸还长,故而得名“长颚蟋”。其颜面凹入,好似瘪嘴,因而又有“瘪嘴”之名。
7 C0 Y3 `8 M- c6 Y* W" j" A 长颚都蟋全身黑褐色,和蟋蟀形状极为相似。体长12~15毫米,触须较长,25毫米左右。其体表被有微毛,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其前胸背板淡褐色,有黑斑,肢上也有黑斑。 : m, Y8 E0 E5 r
雄虫前翅较发达,能覆盖腹端。它的发音镜呈长方形,中有一横脉将发音镜分成两段。其鸣声很独特,音调为“句—句—句”,3声一停顿,第一声和第二、第三声间隔较长,后两声间隔很短。
! y! i+ W, ]! `, d% ?+ m6 n9 [! f 雌虫产卵管长10毫米左右,以卵在土内越冬。其前翅长于腹部的一半,后翅与雄虫相似。 " Q u; U* u' r8 _# r
长颚斗蟋在我国分布较广,南部、北部都有分布。它在北方地区每年发生1代,而在南部地区则每年发生2代。
" l. z8 c+ ` ]% j, u1 h: U4 F 第1代在每年7月中下旬就开始鸣叫,第2代成虫于9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8~9月为它们的盛发期。 + n, g. k% [3 O4 S e' E% w( z
这种鸣虫喜欢潮润的环境,常在稻田、菜地及多砖石块的缝隙中和沟渠边藏身,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对豆类、谷类、蔬菜、山芋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它白天栖息在穴中,夜间出来觅食寻偶。
) L( A% U& y. R* M- q) x/ h 该鸣虫日夜都能鸣,而以夜间叫得更欢,往往彻夜欢鸣不息,直至天亮才停。长颚斗蟋在江南地区第1代数量不多,分布也较为分散,捕获不容易。第2代成虫数量较多,但体形较第2代小。它鸣音清脆高亢,别有韵味,很受爱好者喜爱。 + K" k, ^5 |6 Z c y* y. i
此鸣虫有一定的趋光性,更有一定的好斗性,2只雄虫相遇时容易发生打斗,而且打斗得相当激烈,故而被称为颚“斗”蟋。有不少地区的玩赏爱好者都把它和蟋蟀一起饲养,用作打斗取乐,其打斗的方式大体和蟋蟀相似。
) y; ^, Z$ F) E: Y- N 捕捉长颚斗蟋重要的是了解它喜欢栖息在哪些地方。此虫白天黑夜都会鸣叫,所以捕捉它白天也可进行。
F8 u7 \$ Q9 J' j9 H5 F 捕捉的工具也和捕捉其他蟋蟀一样,使用尼龙网罩来进行兜捕。先要听其鸣声,再去寻觅它藏身的地方,可在发生这种虫较多的地方翻开土块、草堆来寻觅,若在沟渠附近发现它的栖穴,可用向洞内灌水的方法将其从洞穴内驱赶出来,再用罩网兜捕。 ! M6 T5 W8 A' Y9 s0 \6 t( f/ W
长颚斗蟋有一定的趋光性,在城市里晚上路灯比较光亮时,它常会爬出来在灯下的路面上爬行走动,此时也是捕捉的好时机。 3 L- D+ M/ T/ S- B8 }4 n
饲养长颚斗蟋的饲养器没有严格的要求,塑料质和陶瓦质的盆罐都能用。在饲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和其他鸣虫混养,而切不可同种混养,因为此虫天性泼辣好都斗,若把2只雄性长颚斗蟋放在一起,它们就互不相让,拼命打斗,直至你死我活,两败具伤。
0 M6 O& G$ B7 I: T8 C2 v- y, f此虫对饲料要求不高,只需用普通的菜叶、南瓜、黄瓜、苹果、饭粒等投喂,它就可维持较强的体质,打斗起来力道十足。
: T' B; _1 p( L/ ?$ |! X& P5 X 长颚斗蟋虽然比较强悍,但仍和其他鸣虫一样不耐寒冷,因而从深秋开始,就应注意对它进行保暖。开始时,可将它移至竹质圆盒或葫芦等比较能避寒的容器中饲 养,到了冬季大寒时期,还应将它连同饲养器一起揣进衣袋中,为它保持一定的温度。如能用心做好防冻保护工作,可以养过春节。 ( N; A$ o$ F; n, t3 I
长颚斗蟋虽然其貌不扬,其长相不能给人好感,但它可以满足玩赏者的2种要求。 8 l1 _4 U8 u1 x* N
1.听其鸣声 长颚斗蟋具有比较独特的鸣声,它的鸣声尖、高而且清脆,叫出的音调如“句---句句”,每小节3声,第1声后有个间隔,第2、第3声连续而较急促,形成一种节奏,细听起来可以说别有一种滋味。 2 }) u; o- l2 p
2.观赏打斗 长颚斗蟋之所以在名称上加个“斗”字,是说明它有喜斗的习性,其打斗的激烈程度与蟋蟀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喜观昆虫打斗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优秀的玩赏昆虫。
+ g$ a. S! }( Q. Q刻点铁蟋
蟋蟀的分类及其特点
; a- s2 G7 L1 [* N. I' p, T& u) T$ w刻点铁蟋,又名磬蛉,松蛉,铁弹子。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因全身乌黑发亮,头似圆珠,如弹子,因而名“铁弹子”。
) V, P: J: V" n. u2 c, b$ D# P7 H! V 此虫的雄虫体长10毫米左右,宽约3.5毫米。雌虫比雄虫稍大些,体长约12毫米,体宽约4毫米。磬蛉头部较圆,略小于前胸背板前缘的宽度,显得整个身体 前小后大。头顶极胸前背板布满细刻意点。其触角为黑色,中部几节为白色,比身体稍长些。前翅宽阔,翅的边沿较薄,盖住整个身体。有些磬蛉无后翅。
' \* S0 V2 A9 p, j4 K' r 雄虫的前翅半透明,长达腹端;雌虫的前翅不透明,有数条平行横脉,产卵瓣与后足股节的长度相等,平而直,向上斜伸,为黄褐色。 & T9 P# m: c# ]) p
磬蛉大多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喜栖息在矮灌木葱和浅草丛中,以及草堆下的乱砖石堆中的阴暗潮湿处,有时也藏身于林阴下的草丛石块的空隙中。 ; L) E+ A$ k1 A1 N
它常与金钟儿生活在一起,有共生现象,数量比较稀少,因而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鸣虫。此虫一般在8~10月出现成虫,1年只发生1代。平时以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为食。 & o& P1 T- s6 `6 U$ p
磬蛉的鸣叫声比较独特,又清脆又凝重,鸣声如“庆庆庆庆”,富有回音,优美悦耳。磬是一种佛教中的乐器,形似钵,铜质中空,敲击时发出“庆令令”的声音,有数秒钟的回响。此虫之所以称为“磬蛉”,就是因为其鸣声很象击磬之声。 # }. [0 @: \* v1 P
磬蛉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杂草,朽木丛中或蔓生在地面的藤本植物丛中以及乱石、砖块的空隙之中,捕捉时可先听其鸣声,辨别出它的栖息之处,循声寻觅,不难寻找。它行动比较迟缓,一旦寻获即不难捕获,用细眼尼龙网罩进行罩捕即可。 3 t6 q. C8 I+ |7 Z5 m4 y2 i
磬蛉喜欢与金钟儿等其他鸣虫聚居一处,因而白天可在多石块的草丛等处去静听鸣声,然后轻手轻脚的掀开石块,往往不仅能找到磬蛉,还很可能找到其他鸣虫,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满载而归。所以白天捕捉,收获大于夜间。 + J8 Y" s* b: y9 Q
挑选磬蛉,一是选体质强健的,只有体质好的虫,其生存和玩赏的时间才能比较长些;二是选鸣声优美悦耳的。要符合上述标准,从体形上看,首先应该选头大而圆 的,这样的虫寿命较长,鸣声也较洪亮浑厚。其次是选翅脉清楚而明显的,翅边端较薄,翅中间的2个圆点比较明显,翅色深而富有光泽,这样的磬蛉生命力旺盛, 鸣叫声频繁而有劲道。若体色浅淡而却光泽,即是衰老或过分稚嫩的表现,鸣声不佳,寿命也不长。 2 G3 C% j' Y! f, m' h8 T
磬蛉的鸣声有2种类型,一种为玉铃声,一种为铜铃声。玉铃声者发出的声音比较尖脆,象铜器敲击而发出的铛铛声,却不如铜铃声那样具有余音缭绕的韵味,略逊一筹。 ( v9 F% a5 ~2 ?! C3 L: Z
磬蛉的饲养大体上与其他鸣虫相似,饲养可以用瓦质的蟋蟀罐,也可以用小葫芦盒或有机玻璃盒,但从便于严冬藏于衣袋里的角度看,则后者更为合适。 ) ~: c. ?# V5 H7 X$ ^( H; V
喂饲的食物以南瓜、菜叶、苹果、饭粒为主,可轮流调换着喂饲,偶尔可喂点小蜘蛛、蚊子、蚜虫等,使其营养全面一些,尽量使其寿命延长一些。 ' F V" k! F4 |/ @7 \
磬蛉刚捉回或刚买回来时,有的养2~3天就能开始鸣叫,但有的养了5~6天仍不开叫,更有的养了10天还不开叫,有的虽然很快开叫,但叫的次数很少,1天只叫2~3次,且每次叫的时间都很短暂。
1 W( [3 b7 K* x A: S: X; h( l 要想使磬蛉读哦鸣叫,有2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适当加强其营养,即除了平时喂饲米饭、南瓜、苹果、菜叶等素食之外,适当增喂些苍蝇、蚊子、蚜虫、小蛆虫等荤食,让它获得较充足的营养,体质增强后就会增加鸣叫的密度和时间。 4 O9 \8 c5 Q3 `
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传统的“下雌”法,即在雄虫饲养盒中放进雌虫,这样就可以刺激雄虫,使它鸣叫得很卖力,而且一次接一次地连续鸣叫。 % o- E! O2 Q' |: i8 T; T( [
有人将3~4只雄磬蛉放在较大的盒内饲养,放进2~3只雌虫,就可使雄虫叫的十分起劲,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鸣叫,热闹非凡。 8 D7 U, ~1 h z& S- \- @. P9 Z7 ?
不过,此鸣虫有一种恶习,在食物稍为 短缺的情况下,会出现相互吞食的现象。由于磬蛉数量较少,不易捕捉,比较贵重,对这一点不可不防。最好是在饲养盒的中间用铁丝纱将雌虫和雄虫分隔开,使雌 雄虫彼此看得见,闻得见对方的气味,触角和尾须也能接触到,同样可起到刺激雄虫卖力鸣叫的作用,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8 D+ m1 E/ n" z5 z' t W; h" S
9 W$ W8 }9 B! m' {9 U8 P
8 n+ }5 d/ p- X9 M& X梨片蟋
蟋蟀的分类及其特点
4 |& R* J. M0 s) o
梨片蟋又名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在常见鸣虫中属中等偏大的,体长18~20毫米,宽约5毫米。整个虫体呈梭形,通体草绿色,象一颗绿色的枣核,又象两头尖的小舟。
/ i& Z+ O0 A8 W; |& Q 此鸣虫头较小,略宽于前胸背板前缘之宽度。触角鞭丝状,黄绿色,长近40毫米。前胸背板横宽,前狭后宽,近似扇形。 5 f( z, y' U: d/ E+ I8 B. E
其雄虫前翅宽大,覆盖整个身体,翅上分布着褐色的脉纹。其发音镜较大,略呈四方形,发出的鸣声在几种金声鸣虫中最响亮,只有银钟儿的响声能与之相比。
; T3 A' V6 s7 P9 C; w9 i 雄虫外生殖器中叶端部呈“丫”状分叉,俗称“双口”,侧叶端部有细齿。雌虫体形较明显,产卵管细长、平直、略下弯。梨片蟋身体强健,能飞翔,而且能飞得很 高很远,但脚部柔弱,黄绿色,前、中翅较小,后肢也不发达、不长大。2条后肢常并在一起,紧靠身体,从外面看上去象是没有大腿似的。其尾须也不长,为黄 色。雌虫产卵管末端黑色,它常在树枝上咬出小孔,将卵产在里面 避寒越冬。
V6 C6 G" K' V/ \! C" f 梨片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印度、菲律宾、日本、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0 A: p* t: ?( b2 F4 ?& M4 _ P6 k* P此昆虫是一种森林性虫类,喜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常停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不论白天、黑夜其鸣声都婉转动听,叫声如“句—句、句、句,句.....”一般是4声一组,第一声教长,后3声短促,常常不停的重复着这种调门鸣叫着。其鸣声高亢清脆,音色比蟋蟀美。 * K* z1 L/ O6 l( V
梨片蟋一般在6月间孵出若虫,经过一个多月数此蜕化,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不久即开始鸣叫。
) G" f; ~8 U& Z( ^ 此鸣虫喜栖息在树的嫩叶丛中,因其体色与叶色相近,隐蔽在树叶中时一般很难发现,如一旦受到惊扰,就会跳落或飞落在地面上。 " [8 j8 { P8 ~
梨片蟋由于体色嫩绿,鸣叫时两片长长的翅膀以约50度角高 高翘起,很象一朵花朵,其优美的姿态十分美丽可爱,因而众多饲养者不仅喜欢听它的美妙鸣声。而且喜欢观赏它鸣叫时的独特美姿,是一种很具玩赏价值的鸣虫。 L$ y) {4 m( H* I1 U
梨片蟋适宜生活在比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不适宜空气潮湿的环境。一旦遇到连日阴雨不断,空气中含水量过高时,就会严重影响雌虫的孵化和若虫的生长发育。此 昆虫多在6月间孵化,而此时正是雨水较多的季节,梨片蟋的孵化,羽化就会大受影响,不仅羽化为成虫的时间大大推迟,而且这年梨片蟋的数量也会大量减少。相 反,若这一年雨水量比较正常,晴好的天气较多时,不仅梨片蟋发生较多,羽化成虫的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但是,如果6~7月间雨量过少,天气经常过于干旱酷 热,对梨片蟋的生长发育和孵化也是不利的。
* h$ ^' `+ w ~ 梨片蟋捕捉起来不象捕捉其他鸣虫那么容易,主要有2个难点:一是它大多停栖在树枝的高处,使人难以够着;二是它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差不多,躲在叶片丛中, 使人难以发现。不过,有些梨片蟋也可以停栖在较矮的灌木或桂花树、栀子上, 可以勉强够的着,但也需带有工具才行。所以捕捉这种鸣虫除要带上有喇叭形纸漏斗的玻璃瓶、手电筒、纱网兜外,还要带1个有把子的铁钩,以便将2~2.5米 高度的树枝钩住拉下来,才好捕捉。 % q! R3 ]2 a! E' R7 d+ x
因为梨片蟋大多要在天黑后才开始鸣叫,所以捕捉都要在晚上进行,需要先听它的鸣声才能循声去寻找它的停留处。困难的是,它的颜色和叶片的颜色几乎完全一 样,很难分辨,这方面只有捕捉过这种虫的人才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它的鸣叫,把翅膀高高的翘起来并抖动着的时候,才容易发现它的所在。这时,可用大口玻璃罐 对准它,用手将其扑入罐内,但要很小心,稍有疏忽,还是很容易让它逃脱的。为了避免它逃脱,可请同行的助手在下面用网兜接着,因为这种虫一旦受到惊扰,就 会向下跳落,有网兜在下面接着是绝好的办法。 2 t6 ?$ S0 q) b. x) X6 `
到了秋天天气开始稍有凉意的时候,捕捉梨片蟋就比较容易些了。这时,它这时的叫声比较缓慢,不连续。如它栖息在不太高处,能够用着,则用瓶子直接去捕捉; 若在高处,则可用网兜扫捕,或摇动树枝去惊动它,使其掉落下去再去捕捉。更好的办法是,头一天晚上就去听鸣声,听准在哪几棵树上鸣叫,及时做上标记,到第 2天白天将有标记的树摇动,使它掉落下来再进行捕捉。用这种方法捕捉,常常收获最多。在捕捉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梨片蟋的雌虫和雄虫相似,其差别只是雌虫的 身躯肥大一些,全身碧绿,但没有发音镜,若在夜间捕捉很容易误捉。用白天摇树的方法捕捉时常常是雌虫雄虫一起掉落下来,此时可仔细辨认。 4 v- [& U: v! q O9 t
饲养梨片蟋的目的有2个:一是希望欣赏它清脆圆润的象金属响声似的响声,二是希望充分观赏它那碧绿可爱的外形,特别是鸣叫时那竖起的翅膀,犹如一朵绿色花 朵。因而在选择饲养器时应该选用既有利于听它的鸣声又便于观赏它体态的容器。喂饲梨片蟋的食物可用南瓜、丝瓜、瓜花、茄子、菜叶、树叶、苹果等,并应适当 喂些蚜虫等荤食。 ) ^* O! X( R F( ~! r! B8 X
饲养器最好是用铁纱网作盖子的有机玻璃或透明的饿塑料盒,其次是现成的大口玻璃瓶,再次是陶瓷质蟋蟀杯,上面蒙一层纱。陶瓷的虫盒也有它的优点,其地步不那么过分光滑,有一定摩擦性,便于梨片蟋任意爬动,符合昆虫的生活习性。 & I* B4 j1 S( Y& b4 F1 R" H# U
金 琵琶、银钟儿、梨片蟋等多种著名的鸣虫都经不起寒冷,而梨片蟋在几种鸣虫中是最怕冷的一种。根据以往饲养的经验,在不加保暖措施的情况下,梨片蟋11月中 旬就会死亡。为了保暖的需要,到了秋天,如果饲养器太大,必须换成小的,过大的饲养器不利于保暖。但也不能太小,因梨片蟋的个头较大,如容器过小,它在鸣 叫时就没有空间让它把翅膀竖起来,因而就不能鸣叫。
* y1 x6 V5 h4 p7 J9 D如果用的是塑料或有机玻璃的饲养器,可在盒上钻洞、开窗,保持通气。但又要注意,这种鸣虫是害怕潮湿的,不能让水汽进到容器中去。
! t2 \+ h( O. w/ u3 i. J 若发现容器内有潮气或在气候较冷的冬天,遇到与太阳的天气,可塑料盒或有机玻璃盒放在太阳下晒上1个小时,既能除去潮气,又能提升温度,有利于为鸣虫保暖。
" s' O U: ^7 f在严寒季节,白天可将小虫盒放入内衣口袋里保暖,晚上放在被子里面,虽然麻烦一些,但有可能养到12月底。人工份的虫亦同上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