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8|回复: 5

《正名陶然亭兼及白居易和家酿与酒友刘禹锡》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0-5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 }4 b$ a! ^/ J0 c

《正名陶然亭兼及白居易和家酿与酒友刘禹锡》


' U T: Z- w: E1 K) h

每当人们谈到陶然亭名称的由来,百分之百地都要鹦鹉学舌地大说这是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啊。

: X% `" \# m2 f; v! Y

那句诗的原文果真如此吗?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件事的证据不难找,就在白居易的诗集里。还有更为省事的方法,就是“百度一下”。白居易原诗如下:

( y6 f! O B# w# ~$ A# Y" r2 x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去谁能惜酒钱?

/ Q4 p& l! S! x# Q+ u+ ^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2 p. d, q7 I% j4 [- `. l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n! g! ^( n- N. d- }7 E3 n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 H u% V$ N. @: d8 k6 @

“梦得”,刘禹锡。“沽酒”,买酒。“家酿”,自家造酒。“且约后期”,等到我们家的自造酒熟了,与你再喝一场。

" h# o6 p; `( Y8 j0 n

换成当代北京话版本就是:

# H4 b8 ^. [! W: y# x. g

年轻时我都不攒钱,老了老了谁还心疼那点酒钱呢?

2 d& B0 U0 t0 x

咱们拿一万元钱买一斗酒,你看我离着70岁只差3年了给谁攒着呢?

& U& J7 q8 q3 m( H4 G" C

咱们是文人,文雅的酒令全都出自经史典故,咱们不说“哥俩好、八匹马”,那个太俗。

* {* ~6 d! V' u

喝高了听着无伴奏的清唱也不输于大歌星们有伴奏有伴舞的大场面。

* \$ i0 ^1 w0 W( x3 X f

买来的酒虽然很贵但是里边包含了巨额电视广告费还是不如我们家自造的酒味道更好,

) i! X9 ?8 V) M( l

等到菊花黄了家酿熟了到我们家去,咱们老哥俩一醉方休,谁不喝谁是那个什么。


8 Z& Q5 B" G1 F

商品经济的前身就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但凡自家可以解决的用品绝不拿钱去买。白居易晚年月薪七八万元(有诗为证),老爷子不差钱,家里还养着舞蹈队和唱诗班,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百度一下就知道,但是有时候也不是钱的事情,因为有技术或是有根底的人家认为家造的东西比买来的更地道。

. `$ T, r8 C. g; c% j W/ z& s6 Q

白居易家里常年造酒,老爷子爱喝,而且一喝就高,高了就作诗,因此老太太总是勾结侄子拦着他。老爷子说你不明事理,等我再作一首诗晓谕你听啊,这个也有诗为证:

" I2 G0 B3 O, P

《家酿新熟每尝辄醉,妻侄等劝令少饮,因成长句以谕之》

" G2 L0 T/ A% P6 ]0 ^% I

君应怪我朝朝饮,不说向君君不知。(天天都喝也是够恐怖的)

$ @2 D- T5 q8 w. y; P

身上幸无疼痛处,瓮头正是撇尝时。(撇去浮沫品尝,还没有过筛子哪)

4 X7 N& v, c- P' }7 q. M* P w% ?3 F1 e

刘妻劝谏夫休醉,王侄分疏叔不痴。(运用典故啦,老太太懂吗?)

# F/ L6 e! \8 a; [8 o

六十三翁头雪白,假如醒黠欲何为?(我都63岁了,要那么清醒干什么呀?一辈子因为爱提意见倒霉还少吗?啊?)

( E3 U+ x2 v' Z, ^. ^

白居易和刘禹锡还有“独怜幽草涧边生”的韦应物都在苏州担任过刺史,被合称为“苏州三杰”,后人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韦应物资格老,是唐玄宗时人,赶上过安禄山造反。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时代人,是诗酒度年华的哥们。刘禹锡曾经远道寄来适于酿造美酒的糯米,乐得老白作诗说“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你想刘老哥们自然可以登堂入室去老白家里喝酒啦,他们够这个交情。

# r7 a2 S4 Y8 _

白居易曾经在酒瓮上边题诗,然后送给刘禹锡欣赏,这个还有诗为证:

1 u& I) Y* D; }5 w

《题酒瓮呈梦得》

1 \4 w% e8 t' [" [. U4 X

若无清酒两三瓮,争向白须千万茎?

& F9 c5 J& O2 I+ \

麴蘖销愁真得力,光阴催老苦无情。

# C0 K! K( d' {" m

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

$ p1 y* F7 F( v' K

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

( Y. H* x2 A* ]+ v

这个也可以试着写成北京话的当代版,以便不喜欢“文言文、写作文、周树人”的朋友阅读,当然诗词一经白话,就像老酒兑水,事先声明了不要怪我。

! _: R+ D* q, Y( q5 }3 a* Z' [! X

要是手边随时没有几坛子清酒啊,(清酒是蒸馏酒,浊酒是陕西稠酒一路的粥样货色,清酒品位价格高于浊酒,所以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2 ^- M9 D" u C( g$ M

那就只好没事儿数白胡子玩啦那还叫人过的日子吗?啊?老刘啊你说?

& C9 t. @! ~8 L& p( C$ w1 c

大曲这玩意儿是消愁妙品啊,它可以击败催人衰老的无情的光阴。

% Y" `; q$ t+ G; W% P

功臣阁上是不会有咱们的画像啦,不管是汉代凌烟阁还是清代紫光阁。

' q- E1 R8 n M" u: f

想要成仙咱们也不会炼丹啊。

, f$ N: c: q; k% K1 S) N' j4 u: O

咱们俩这辈子还打算到哪去呢?现在打的费用这么贵还收高速过路费,

T v0 P4 G) ~. [4 ]4 [# s

不如干脆一同喝醉,趁着你有糯米我们家有技术。

8 s- F( j/ T# Y

以上都是酒精在说话,也不代表谁。今天话题重点是更正这一句:“共君一醉一陶然”,记住,是“共君”,不许“与君”。不许篡改老白。资格不够。你,不值得拥有。

, y: K" q9 M: L' d9 n! t2 F! q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写道:“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 }& i8 ?5 O3 D" w5 k

司马迁说不许使用耳朵吃饭,那样不消化,比较悲哀。


+ m3 p$ s ~* N: M

以下是从前没有喝高时节写的陶然亭故事的片段仅供参考

' o5 O; k3 F2 d% ]2 A: F( T5 Q

《清代工部郎中江藻在黑窑厂建造陶然亭》

: O: I/ n4 X1 E* X }

北京地区,在唐代曾为“幽州”。自公元938年幽州成为辽“南京”以来,金元明清历代均在此建都。都市建设需要大量砖瓦,遂在城郊就近设窑烧制。陶然亭公园窑台曾出土过唐代“窑炼”(即烧窑形成的结焦),园中还发现过多处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明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时大兴土木,砖瓦需求量剧增,也在陶然亭地区开设了官办的“黑窑厂”,为明代工部五大厂之一。那时的黑窑厂,每座窑配备工匠88人,能烧砖瓦2200块,需用腰围5尺粗的芦柴88捆。


' U9 ~# t2 p. g2 W' i( s1 u' A' v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增建永定门一线的南城城墙,将黑窑厂圈入南城。由于筑城取土及多年的制砖用土,这一带形成许多深坑,历年积蓄雨水,逐渐演变为有野鸭芦苇、坡陇高下、蒲渚参差的风景区,曾被冠以“野凫潭”的雅称。东南隅的黑龙潭,也成为皇家举行求雨仪式的固定场所。


% q6 k: z- t- o5 Y1 f/ y) D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相当于司长)江藻奉命监督黑窑厂。他余暇常来野凫潭畔高坡上的元代古刹慈悲庵观览休憩。因喜爱此处清幽雅致的环境,遂于次年在慈悲庵西侧建了一座小亭,取白居易《与梦得(刘禹锡)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意境,命名此亭为“陶然”。这就是陶然亭的来历。

1 O+ U* E7 ~( J/ b

江藻建亭10年以后,其兄江蘩做了大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又将小亭拆掉,改建为南北砌筑山墙、东西两面通透的“敞轩”。这就是陶然亭不像个亭子的原因。


1 w* o2 L# y- e) g+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黑窑厂管理机构撤销,砖窑交窑户承包但是由官员督办之后,陶然亭一带对外开放,成了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观花赏月的聚会场所。查慎行、纪晓岚、龚自珍、张之洞、谭嗣同、秋瑾等许多名人都曾到过这里。林则徐还曾于道光二年为陶然亭题写过一副楹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 {. }5 [5 O! j9 u. H+ {" {; s0 Z

直至民国时期,还有“每届重阳,出郭登高,南则陶然亭,北则古蓟门,远则西山八大处,赋诗饮酒,烤羊分糕。深秋景物,北地风光,以此为最”的说法。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0-5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们这是咋啦,都跟陶然亭干!

$ `8 ?- v3 R, b5 T( \4 g4 P

看过潘恭先生写的陶然亭再读先生的陶然亭,我觉着谁再写,徒费力尔,呵呵!!

发表于 2009-10-5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趣盎然,文趣盎然!!
发表于 2010-11-30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是文人,总能“出彩儿”。与君和共君,情景不同。您给指出来,在下几十年来一直“与君”;没肯认真去查对。与君可以是分头喝,各自“一醉一陶然”。共君就隔案对饮了,一块儿喝,一个醉了,歪沙发里,着了;一个挺爽,微醉(陶然)。高兴舒服。写出了酒后的情景和神态。
发表于 2010-11-29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深度 陶然不一般啊
发表于 2010-11-29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陶然正名论”。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04:56 , Processed in 1.14095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