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篇从网上下的资料和好友分享
v" ]# k& k/ o1 |* s 2 s5 C3 p/ }' ]9 y \3 S2 E' n1 U# _
百爪挠心!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是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体长30-41cm。
. C' `9 `! A! w2 E7 ]& O$ a8 K% i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
" D2 x$ R0 {! N5 A, l) v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 : S. w6 T8 J7 a. X9 \
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 - S* M7 d% H+ s. H D" ]5 J
一会。主要为留鸟,少数迁徙。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
+ Q, W! G1 K. o- i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下常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竹园与河谷 ' y- D X' G/ N# _4 W& b" c
地带。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
百爪挠心!
- U S( A$ G2 R' b5 P' B中文学名: 雀鹰 拉丁学名: Accipiter nisus 二名法: Accipiter nis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鹰亚科 属: 鹰属 种: 雀鹰 亚种: 6种 分布区域: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南移到北非、印度和中国南部过冬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Eurasi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Europe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Sparrowhawk
: F8 T3 M4 p u# x& ` 雀鹰(图2)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
9 a/ |+ [* H. T- ~' _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 - G3 L7 J; d: q: \: B% C N
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初
6 b6 t& S; f; B2 D+ {& m$ x级飞羽暗褐色,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 ( c+ t2 W4 [' T" u7 M- w2 d5 ~7 v( O
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缺刻;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 ) O) \1 J* B% ]- h
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
& K3 s) r# ^0 p% A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
3 q. n$ a) L% V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
; C6 w. n, d) _- k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雌鸟体型较 $ |% V" P9 U$ [; ~/ T, G0 w
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
! G0 k4 W1 E1 T% i,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
6 O* W; P- s# p: p$ \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
* Z4 q5 k# V: {5 U2 _4 g$ Z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 雀鹰(图3) 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头顶至后颈栗
4 S. l+ t9 U& |- e" L4 \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 7 k5 j( p% ?: k: `" _+ B
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 ( D/ U# a* L$ @' n# B
其余似成鸟。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
, n2 P: [. D0 d,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 " ]8 K' E- A* [3 ~- c$ l
♀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 6 e+ w/ u- u/ \
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1] ( r, |! y9 Z5 F! R) j
(注:雄性——♂;雌性——♀) 布范围 雀鹰(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
! I$ t4 s9 |; A6 c2 b% o: s' f/ K* k! H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 }0 f0 e3 R2 B2 M( F, u. H
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 + V# M* E1 Q4 v9 ^1 I
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 / J9 G3 P3 [ }* u5 q8 F3 g
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 : `, E9 R6 Z5 O2 X
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2]
$ ?9 A% E8 z% V: e0 Y/ J: `% W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栖息环境 雀鹰(图4)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
% O/ l: l$ o! P z" I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
) X* P2 s: z2 }* U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 )
9 c5 l! o# K& \+ K4 D& _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
+ m5 D/ i5 P3 K+ c- W1 d% v9 {雀鹰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 ' [" @- k! ?! _) R) A. R f
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1] 生活习性 雀鹰(图5) 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 2 b0 Y8 `3 ?. i" V! s* ]" _5 k$ {
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 E3 g. A" o$ w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 . Z4 Y8 X! \0 h" m( e. k! W5 F+ o; E# Z2 r
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
/ L$ p; I0 x4 g3 |# N! y4 o' u; d,接着又滑翔一会。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 0 N% @& g4 r0 z& b; j4 e+ q
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 2 X2 f, z" k3 h9 Y; m
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 6 D( ^: i0 L3 m7 a* d" Y$ M0 ^
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 5 L0 }" o6 A/ b9 G; p. ]! J# x
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
- d/ z9 K3 D8 F/ C6 i# V2 M0 D; T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1] 生长繁殖 雀鹰(图6)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 * \7 D0 C* |3 Z; d: z5 i
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 1 K$ w' X! }+ b1 S
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
& V8 k6 z( m* s3 p' t- q 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 / I0 a- f6 J# V G
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
: v$ c) C/ s8 e$ } {6 S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
& h: G, Y& ~2 R. B8 b$ n+ o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
C+ _ D: C/ {9 Z# a5 q2 V1 ]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图8)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 ( z3 J6 m" n) J6 O
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 + F3 W/ M9 D7 v4 {8 A
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 ( ^+ s3 z* W7 q! r
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 ! V$ T5 `( c6 o5 ^; h# a8 q
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
* V0 k. h' h8 P/ |& E4 W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 2 D; M8 i+ n& o x: }2 m
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2] 雀鹰繁殖于欧 ; ?2 O. F) m: W: Y2 U5 x( }
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 & | f0 x& r; Y5 @( `" n, o
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 u: n) j& N! b+ ^% q: o
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
9 J/ M* l% A' i7 \" |$ B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
1 c5 { {: |& V" @. ^6 o/ P% H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亚种分化 雀鹰(图9) (6种)[3]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 3 p7 o9 F* h- k7 f
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 g2 w8 j8 v* ]9 b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
1 h9 _7 c/ H& N8 l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 }! D4 d% R4 |" N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 X% ~2 s1 x1 | F. M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0 Y: T* C. Y( R' ^$ v2 x; ~3 f& h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5 [* D7 K+ `+ r0 w8 r; J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保护级别 雀鹰(图10)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 : W1 C5 U _% G
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r9 X6 D2 |8 Z& p2 l& a ' V W3 E; V1 e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4] ; \3 o( _$ C& r6 N8 w& B
雀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z5 n0 Q( n8 u5 A(图片:概述图—图10[5]、分布图[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