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11|回复: 13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21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从目前面世的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中找些规律,辅助我们正确辨读老照片。
  最近受zhaohq先生读片方法启发,对已收集到的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进行了第三次整理。现将体会与同道分享。

; W" w6 n* L; ]; \- n" E

  因掌握资料有限,错误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同道批评指正。
  这次分析城墙与墩台。

# ^, B$ q$ K; B) E& p

 

& D5 Q8 k: j/ w% f

一、内城墙:
①东墙长5330米,西墙长4910米,南墙长6690米,北墙长6790米。
②共有171个墩台(包括17个大墩台)。
③城墙及墩台的垛口高约1.8米,垛间距约0.5米。
                            --摘自《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顺天府志》有记载垛口和雉堞数目。)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大墩台:
1、东、南、西三面城墙的大墩台:正面为12个垛口,每垛一射孔。侧面为10个垛口,每垛一射孔。
2、北城墙无大墩台。
3、大墩台一般在城墙内侧配有登城马道。
尚缺乏东城墙大墩台照片(可能与西城墙相同?)。

# b2 \2 r9 F( h3 w1 D; r! S

 

3 H% @) b+ t4 M) U$ u8 j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D- {8 a9 S) q' M


 

- b8 I+ |% J0 m3 ^* X5 \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j8 e3 _4 u$ D% y5 w) U2 f! s& Y


 

, a6 G) n3 b6 t* A ~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V- r9 f0 v7 {5 V( N$ J! O


 

: O+ Y9 a9 i- w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0 ?$ G$ G8 S7 a/ E+ z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南城墙共62个墩台(包括大墩台11个):墩台间距80-110米。
   小墩台正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侧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

- X$ a% z$ \# _& p# X, G

 

1 x5 u8 K4 e- n6 y5 f- I+ _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u- h! j6 e: w$ _


 

8 M2 j; K) t6 m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0 w- Z; W1 k9 R) g( ~* ]

 

! c3 F" i, Y* r' `. _& x' z( V

 

2 k! s$ n5 d$ D5 A" Z# T! V, t" ~' p


 

; `. t1 K9 p- o7 Y V' q: W) y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o& B8 Q$ U3 }( N

(待续)

/ ^' K# a! z6 t" Q' F: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1 9:22:01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21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城墙和瓮城的射孔:
1、北城墙 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2、东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3、西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4、南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垛一射孔。

( `8 Z5 B: W I( w+ W, q

 

1 G* U9 P0 u* a, b

 

7 B5 D0 g) ~5 J( N* l

, K E/ F# }5 l: O1 X8 |


 

# V9 ?2 k" S, R4 ^

, U! a8 T1 B6 O, O

 

+ U& j; R* a% X% _: O5 l


 

+ w" J1 H+ v% [

) ^5 @. @* T2 P8 ~6 A3 c# a

 

. R9 y' H; C K; A+ }! A2 T

尚缺乏清晰的东城墙射孔照片。

. D0 f& m4 L! I9 Y. M; D

瓮城射孔本论坛曾有论述,不再贴图。

: c% @8 v' ~8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1 10:13: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小结:

n: V& m2 V. a" V) D+ \0 b; M1 ?

内城—城墙墩台与城墙射孔小结:(点击看大图)

: R, M! Y' h. A2 ?: f+ M

 

, t. h, @9 a8 M; \- L7 \: v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r+ ~3 i+ w; k$ [9 T) s

 

' r$ G7 _1 k8 f8 t

外城城墙情况正在统计中,待续。

# d+ P! n+ ^: J5 N- N8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1 15:44:00编辑过]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墩台:
1、北城墙共19个小墩台,无大墩台。墩台间距200-350米。
   北城墙的小墩台:正面为10垛口,每垛一射孔。侧面为4个垛口,每垛一射孔。

" a8 q" B+ M! `2 t

 

8 f( o4 k+ G2 _! c7 z5 m

4 h0 A0 M- n% \


 

4 L$ j$ w& T, Z% Y

0 \ E5 B/ S; D

 

7 }$ Y" h3 }, ]1 y, \

(第二张图也从另一角度印证这是东北角楼,因为东、南、西三面无此规制的墩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东城墙共47个墩台(包括大墩台3个):墩台间距80-110米。
   小墩台正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侧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拐角处垛下无射孔。

/ T& V! g6 T) |! {* [

 

% X6 w5 J- g/ s

) K4 d" H( F+ P! @4 d" \2 n


 

- F+ [% @5 b$ J

! ?2 F+ T T' P v& y5 M' T# _


 

# U- J3 f1 y+ w1 w2 N

, V, L/ r0 w \5 ~0 M$ C

 

_& W" N2 m) p' q; v& f3 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西城墙共43个墩台(包括大墩台3个):墩台间距80-110米。
   小墩台正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侧面为6个垛口,每垛一射孔。

7 g' A- f% N w5 m, d

 

8 L5 _: ? g0 `9 V! u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 z# n+ B3 [) J( v, Z* R


 

; t: y- R3 e5 ?+ i+ J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3 ]2 I* Q3 U* n( m) q" K

尚缺乏西城墙小墩台正面照。

' N3 m3 ?! |1 i( u/ A$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1 9:00:14编辑过]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讨论]老北京城墙与城门照片赏析方法(三)
发表于 2011-11-22 0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dam58588在2011-11-21 9:59:00的发言:
) U# N2 m. @3 l2 z7 d% L8 Z

(三)、城墙和瓮城的射孔:
1、北城墙 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2、东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3、西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隔垛一射孔。
4、南城墙 隔垛一射孔,瓮城垛一射孔。

" u$ J+ z" E% W, ]$ n- s! O) k6 k

 

' r' z5 L, y& b) j

$ @. |9 N0 I( V& _. _

  8 O8 n$ X- c' X) I+ }. h/ U- O8 S

3 `9 p' ]# T& c+ ?

尚缺乏清晰的东城墙射孔照片。

/ U' n$ c: G- Q/ X* v' c0 l

( R" h+ `6 S0 t/ A9 L' Y* ^

% L) T8 I8 Q. P5 X

/ t5 a; m+ X& X5 G, Y

 

5 ?0 }+ A3 }( U& ^$ h0 N

 

/ S. N- ?' k U a: T$ t' K

喜欢先生的新帖!

% p4 ?& u; i& r' O

 

: h9 W- ^1 G* R: h; V' t

 

0 H/ y+ L0 {! {2 e0 P8 d2 V

 

3 J. G; X' g) U

 

; Z7 B! M' p0 @! ~7 i

我找到两张东城墙的照片。

+ V# N1 m, G# ~

 

: K2 ]8 y$ Z6 T. W

 

: V6 n: A; A6 z |0 _) B" P/ v% c

 

; t/ g1 J" R5 q* _2 F3 p6 z

1)未经最终确认的东直门(图114)。

) ^+ @, }6 A' _; }5 G$ N ^* F" Q

图内可见最左侧城墙雉堞下“隔垛一射孔”。

) I, z6 _8 u: F' ^5 R, }# N& z: w* g

 

" H9 P r, w5 D9 c; @

w2Ur2GMP.jpg

. \$ S2 M, t) x. t7 P

 

; {6 j1 d: Y8 X* e) {

 

4 d& ^4 ~! o9 q3 Z. B7 F1 g' j8 [ Z

 

4 U, @2 o% u/ F" M7 j0 F* z4 P

 

* ?+ F; W# d/ P

2)可确认的东北角楼(图115)。

+ Z' n5 k' d! ^. `5 L! c

 

! J) p3 {8 t B

czYa2Gx4.jpg

3 s) j8 w) i7 ^1 L. r1 L

 

- A3 P9 o" Y) W% ~( {

 

0 R+ ^% Q# d- u$ V P

 

9 b, l* x( x0 y n4 \# S; c

做图115的截图。

3 v: W% |9 c) J# q# g6 T1 k

图115的截图内可见到城墙雉堞下“隔垛一射孔”。

! ? |8 }( O* ?. G y; B


 

Eo0E6UPg.jpg
6 E8 U/ A& { R/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2 4:20:1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27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那所谓射孔大概是泄水用的。孔很小,且紧贴地面,使用弓箭根本没法从那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zhaohq先生提供清晰的东城墙射孔照片。

) ~, H0 R/ ~; \* `1 K

 

3 ?/ X. E+ b6 [

外城城墙及墩台资料太少,目前尚不足以寻找规律。待积累。

发表于 2011-11-29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盘子兄的见解!

# C2 [4 @; J; i3 o

 

0 V/ n7 d) T4 u/ p# b

赞同adam58588 的补充解释。

& `- o4 U6 @6 s4 `

 

; Q! X1 d* x* Y! k2 {' k' @3 |; _

 

7 J7 I' t$ x: t1 B, `1 l: D6 _. W

 

: B0 |1 A- Z _4 L3 u _, L6 E

 

- @, X! L( h'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9 14:56: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仁龙书曾提到那是“射孔”,并描述城墙顶部地面略有向内倾斜,雨水沿内侧女儿墙的排水孔排泄。
很多城墙顶部照片可以观察到那“孔”确实位置很低,要射击恐怕得趴地上,很不方便,所以有可能不是“射孔”。
那我们以后描述它时,就称“孔”吧,“每垛一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14:27 , Processed in 1.18672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