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62|回复: 3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阁帖跋》[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2-4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阁帖跋》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阁帖跋》

3 v) G" {2 K8 t5 p

 

+ P- |2 r: M8 a6 ^) H% U

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再拜!

3 \8 m3 ` H& d5 s

 

" K: n7 B7 x1 |, f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阁帖跋》

0 ]3 \* f" o. `

 

9 T! z% z x8 \

【编后语】

) N, L/ H9 A& r+ _

释读这篇《阁帖跋》一样遇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 a( C2 f) n; ?; K

发现的旁的错误就不说了。但居然有人将“元祐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宫僚……”一句中的“亲贤宅”译作“宋哲宗为其弟杨王赵颢、荆王赵頵修的外宅名。”竟把宋哲宗的两位皇叔说成了他的弟弟,这是最为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的重大错误。

- ~4 c2 s, V7 J+ }

据《宋史》载:宋英宗有四子:长子即宋神宗赵顼,次子吴荣王赵颢,皆为宣仁圣烈高皇后所生。他们是同母的兄弟关系。

* v) X: P1 I+ C) \) @8 o8 n! @+ p

元丰八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理政。立10岁的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储,改名赵煦。这时,他的两个皇叔赵颢36岁,赵頵30岁。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

, y. @5 s% a! y3 T! `6 O& F% M! r4 t

神宗即位后,赵颢进封昌王。后相继改封雍王、扬王、冀王、楚王、燕王、吴王。谥曰荣。所以史书称他为“吴荣王”。

! [. J8 e8 W8 m4 u1 C

据载:“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可见,“亲贤宅”元祐初年神宗登基后,由于这位皇叔“屡请居外”,所以赐给了他们这处外宅。因二位王爷“对邸”,所以赵颢的借拓本又称《二王府本》。

6 V5 |: C4 K( x- r' e# g

史书上说,赵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所以他借拓《阁帖》就很不稀奇了。

- R: g' U: y1 q, n( X, ^

 

; q- g% \' x$ B8 Q

若鸿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Q* T; z' {7 `. x

 

2 S0 E& }+ [, W/ Y4 i3 J% h1 `+ e, M& X

作者

9 v1 s2 C& ]- O6 g4 q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极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3 ^ U% }) J# k, j

【题注】

B6 n$ F' i, {2 @2 m1 _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炅(即赵匡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实为枣木镂刻)于禁内“秘阁”,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阁帖》为丛帖始刻,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书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 _9 j8 y' s, A: S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赵孟頫集得《阁帖祖本》全帙,诚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写下长篇《题淳化阁帖祖本》,即《阁帖跋》。赵孟頫一生钟情《阁帖》,时时加以观摩、临抚。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兴欲临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

$ h2 k5 e9 W E. A

《阁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阐说书道发展,评点历史名家,论说《阁帖》渊源,述及得书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阁帖》的重要文献。

% N9 k0 u1 @. V' ?' V

 

1 z( l2 q y5 R6 l2 O6 b1 ^

原文:

7 i" ^& k2 a( E5 z" K' Z6 B

书契以来远矣,中古以六艺为教,次五曰书。书有六艺: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由文兴,文以义起,学者世习之,四海之内罔不同也。

/ u" F7 h0 T) w' t) y

注释:

: o) q( {( W' u! Q3 B0 f3 d

文字自产生以来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周时以六艺作为教育的科目,第五项便是文字。文字本身又有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写是由于文字的发展而兴盛,文字是由于表情达意而兴起,为学之人世世代代都要学习它,四海之内没有不同的。

) q" |$ F, i7 |' w

【译注】

S% }$ D0 n4 G/ u/ v3 a9 g! K3 ?

①中古:此处系指商周之际。《汉书·艺文志》有言:“世历三古。” 颜师古引三国时期学着孟康的《汉书音义》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即指中古为周时。

8 d4 ^* ~: r. m" V+ J: V6 ?$ t

②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 G* [* m+ ^) V( |' t4 V: [

 

9 T/ D. Y# K3 x3 X# |3 V

原文:

~1 E# D5 o) t0 B4 k0 H% y7 [

秦灭典籍,废先王之教,李斯变古篆,程邈创隶书。隶之为言徒隶之谓也,言贱者所用也。汉承秦弊,舍繁趣简,四百年间六义存者无几。汉之末年,蔡邕以隶古定《五经》洛阳辟雍,以为复古。观者车日数十百辆。

6 E' A# w' F% |3 W! M) L3 B' s

注释:

$ l: S5 e8 m' d) U; W5 K3 I4 p" Z

秦始皇焚灭典籍,废弃先王的教化,李斯变大篆为小篆,程邈创制了隶书。这种字体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是以创制者徒隶的身份而命名的,是为地位卑贱的官狱隶人所使用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弊端,舍弃繁复,趋向简易,四百年间,造字之六法已经所剩无几了。汉朝末年,蔡邕将古文字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五经》,放置在洛阳天子讲学的学宫之前,作为对古法古制的光复。前往观瞻者的车驾每日有数十百辆之多。

. L' t" E+ R, d# }4 p9 S/ D

【译注】

2 F6 x/ |; c9 H$ d. L" X

①李斯:名斯,字通古。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宰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 K: y( S! g5 t$ e& C6 s

②程邈:字元岑,秦代书术家。相传他初为县之狱吏,因得罪始皇,被关押在云阳狱中时,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进献始皇,始皇称善,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释其罪而用为御史。

③徒隶:指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亦或专指身为狱吏的官狱隶人) x; R0 z" {. h- `7 }% T' G
: X+ s( l$ P# q4 d% w

④六义:即上文的“六艺”,或称“六书”。指创造文字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

3 {: h; ~) X6 o, ?) Z

⑤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因曾拜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5 Q9 G9 x% y. K

⑥隶古定:谓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所谓“存古为可慕﹐以隶为可识﹐故曰隶古﹐以虽隶而犹古。”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之为“隶古定”。

⑦《五经》:即指“熹平石经”。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五经文字,帝允。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九年始成,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
2 w4 q2 D7 E, J( b/ }
9 v. f$ I1 q w

⑧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此处指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今河南偃师)太学讲堂。

; v2 O6 x' k5 ~& z* }! Q. _5 ~

 

" S! _% z4 T* D3 s2 E* O% P6 e

原文:

$ L6 A8 F$ o: Q5 o7 r! R9 C

其后隶法又变,而真行章草之说兴,言楷法则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行书则刘德升、钟氏、胡氏,草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之徒,咸精其能。

% D: h9 w+ X3 ?- l8 e0 f! w& L

注释:

: d ?1 s! _$ A0 a: [

此后隶书的写法又发生改变,如果要论述真楷、行书和章草的兴起,谈论楷书之法则有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论及行书则是刘德升、钟氏、胡氏,说草书则是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这些人,这些人都十分精通于各自擅长的书体,才能出众。

[. e! j: @) m2 G

【译注】

$ c. s3 m+ E0 n: e; q J* k! Y4 D

①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东汉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楷书大家。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8 n: j, B1 a/ T3 r* `, U

②刘德升、钟氏、胡氏:刘德升系东汉著名书法家,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钟氏、胡氏即钟繇和胡昭二人,因学习德升的行书笔法而著名。在赵文中列举为行书大家。

! Q ?+ ]$ ]) `5 r

③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东汉末年的著名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草书大家。

7 r& C: l2 G& H1 N$ V& c1 @

 

" E* U- h. o E# E" ?

原文:

5 ? {6 Q) D6 j0 h4 r

至晋而大盛,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当是时,江右号礼乐衣冠之国,而北朝尚用武,其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历隋而唐,文皇尚之。终唐之世,善书者辈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胜数,亦可谓盛矣。

; C; @- L. S: K$ P+ J

注释:

+ S; @) H+ J1 P, H5 w

到了晋朝,书法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兴盛。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永嘉南渡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右将军王羲之,总揽百家探索之功,极尽众家书体之妙,创立出自己的独特书风,并传给其子王献之,超迈非凡,成就卓绝。因而历代称道擅书的大家,必定以王氏父子为魁首,纵然历史上也有不少书法大家,与之相比也会黯然无光了。在当时,江北地区原本是一个号称兴礼乐正衣冠的国度,但是在北朝政权崇尚武力的统治下,轻文重武的风俗耳濡目染,于是文化发展趋于没落。因而造就了江南地区以书法而闻名的人,在历史传记当中比比皆是。历经由隋至唐的变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书法,致使整个唐朝时期,擅长书法的人大量涌现,其中的佼佼者皆自成一家,没有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足可以说是极为兴盛的时代了。

- x, ~' F, L6 v2 r; h2 I3 n

【译注】

' U- l- ?' K8 G0 q0 @

①渡江:西晋末年,经历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并受到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异族进攻,西晋灭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琅琊王司马睿自江北渡江至建邺。自此,晋室政治中心南移江东。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渡江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后拥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

( b O3 Z* { D6 l% K

②右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C8 v d, \" H/ z0 V

③献之:即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因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9 R! G7 x3 a N% u+ W3 f X

④江右: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右称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北)右即江北。

0 M/ S: ?) W8 G: N$ `

⑤礼乐衣冠:礼乐即指各种礼仪规范,衣冠即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礼乐衣冠即指各种礼仪典章。

& X1 D2 Y8 s( p4 i, I3 W

⑥江左: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左称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江左即江南。

K& M U2 r3 g0 e! p8 W7 c) i

⑦文皇:即唐太宗李世民。因其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故称文皇。

& [( Q2 u( Q, R j! T" r; N

 

% j$ s% w4 T* i3 Q: R4 U( G1 V; W

原文:

" ]0 [8 {% D' P q

宋兴,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诏有司,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繇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

/ ~0 {# \+ v* } @! Q) ]* I! ~

注释:

. n2 F$ d) F& w, `8 N

书法到了宋朝又迎来了兴盛的时期,宋太宗以文治国,颁布诏书命令各部官吏,出高价收购历代名家法书碑帖,都收藏在皇家内府,对于捐献法书有突出贡献的人还被赏赐官爵。当时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纷繁战乱之后,能够被视作是唐朝旧藏珍品而幸存下来的不过是百里挑一所剩无几。古人的珍贵墨迹散落于天下,皇帝感到异常的悲痛和惋惜。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太宗诏命翰林院侍书王著,根据皇家所购藏的法帖书籍,上自夏、商、周三代直至唐朝,整理编纂为十卷,勾摹镌刻收藏于皇家秘阁,虽名为摹勒上石,其实是刻于枣木板上。全部完成后,赏赐宗室、大臣各一套。从此,遇到大臣入官中书省和枢密院德,则以墨迹拓本赏赐。后来才停止赏赐了,因此世上极为珍视《淳化阁帖》。黄庭坚说:“宫中木板刻制的古帖都用歙州贡墨拓制的拓本赏赐群臣。现在在京都花万二千贯钱就可以买到。”

" T( c5 q, j) {/ @* t7 l# R( B

【译注】

7 X/ C; r1 D! p

①太宗皇帝:即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8 j! h3 e0 }+ @8 J7 N8 ^

②淳化:宋太宗的年号,公元990年——994年。

7 L/ W+ w- k' V+ d4 L$ k( `( j2 o$ N! B

③王著:字知微,北宋著名书法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善书,入召朝廷。累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善攻书法,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奉勅编订《淳化阁帖》,但也遭“采择未精,标题多有误失”之议。

0 `7 \8 ^; o; m- x3 F) | i& B

④繇:通“由”。

0 a% k& b) F8 D4 g; T) [' T) x/ w

⑤厘:整理。

' u; f1 ^1 b* }* p8 s) a

⑥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4 r# E, O+ A* u! F- s2 @

⑦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1 |& m! C% L" [1 G2 _ |

⑧歙州贡墨:即李廷珪墨。李廷珪系五代南唐著名墨工。廷珪所制墨,称“廷珪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合称“文房三宝”。

) W7 ]2 {. j4 y+ a( q, `7 U

 

) v- f3 t( C2 x" E8 z# k3 D8 l

原文:

) L+ G3 e9 U) g

元祐中,亲贤宅借板墨百本,分遗宫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横裂文,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岁五月,余书铺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权帖一卷,于钱唐康自修许易得第九卷,始为全书。虽墨有燥湿轻重,造有工苦,皆为淳化旧刻无疑,是可宝也。

: t' E7 Y, `1 c! ~

注释:

8 g8 C5 U$ T9 K( B9 l# p" ^,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094年)年间,宋哲宗的叔叔赵颢从禁中借到《淳化阁帖》的原版,拓制数百本,分赠给王府的属官,用潘谷所造之墨拓制,光泽过甚,而且颜色不够黑,又有很多黑色的横向裂纹,士大夫有的是不能完全辨别其与原拓的区别的。这样看来,刻本的原版相同但用墨不同而造成效果的差异,也是有原因的呀。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甲申五月,我在书铺中买到三卷古帖:第二、第五和第八卷。第二年五月,又得到第七卷,多得一本第八卷,缺少第九卷。六月,用多余的第八卷和柳公权法帖一卷,从钱唐县康自修那里换到了第九卷,终于凑成全套。虽然墨有干湿轻重,制作的工艺有精有粗,但无疑都是淳化年间的原版旧刻,是非常值得好好珍藏的。

+ W5 K( ?! r3 ?3 ?& u; o

【译注】

, w% r% c2 F. O" N+ A

①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公元1086年——1094年。

# L0 n) v7 a) q2 J

②亲贤宅:即指宋英宗次子、宋神宗的同母弟吴荣王赵颢,系宋哲宗的叔叔。亲贤宅系其外宅名,这里以宅名代指赵颢。《宋史》:“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 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

! O- ^( Y/ A c9 w" @- @" j

③遗:wèi (音“未”)。 给予,馈赠,交付。

/ Z6 z! X4 Q: Z( g2 Z

④潘谷墨:宋时歙州人潘谷,制墨精妙,有墨仙之称,所制之墨称“潘谷墨”。

2 }: p/ F4 s& M. @) V, f- m

⑤黟:yī(音“壹”)。乌黑。

) z* I2 N& V' X5 U$ }

⑥甲申:即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

. N5 ^) A! A! S6 Y4 @& h

公权:即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有 “颜筋柳骨”之誉。

- I Q- f! U. ]- I7 d3 C4 t# S

⑧康自修:其人不详。

2 I" I$ L: X3 Z$ C5 q6 A f% M- G

 

0 [6 L, J+ H/ ^1 E" M* p

原文:

8 B9 }4 K S1 a3 |1 t) {* f

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站、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秩亦异。其它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余因记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于篇。

, m/ o5 \0 q! M! a) P+ @

注释:

0 |* n: K7 ~2 [3 W* w" g* G

从宋太宗诏命刻成此帖后,辗转翻刻,于是遍及天下,计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篇章全部相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有增减,篇章也有不同。其他零零散散的还有数十家,不能都记录下来。而长沙、绛州最知名,重要的二者都是以此原版帖为依据。这些前代珍贵的法书珍品能够不失传,全有赖于此帖的功劳。我所以记录下得到《淳化阁帖》的原由,并且顺便搜集它的起源与翻刻流传的情况,一并著于本文之内。

, Z; l( m2 u( _' o h5 w$ d# f


发表于 2011-2-4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素斋,做功课用心,学问好,学习。鹤兄新年吉祥。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逍遥游天下在2011-2-4 13:16:00的发言:
抱素斋,做功课用心,学问好,学习。鹤兄新年吉祥。
1 N W* `) s% M' o0 Y6 }

您老吉祥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9 14:46 , Processed in 1.17053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