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4.htm
, q. Q; Y+ |' K% z- Z
8 u6 L: ~3 M. q" r( @《天安门》
# F! Q3 Y1 Y: A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 天安门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3 @# j. g% o) p2 |: s3 o( N& D
]& T1 s1 I2 s+ j( ]& I* H / @' J6 j- n% x7 [3 q- |
7 m9 _4 ]9 k9 m2 T0 j( _* R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iki.zhulong.com/baike/detail.asp?t=%CC%EC%B0%B2%C3%C5 3 ^* V4 z- a! ?- w4 q3 J' `
; ?8 e: A3 |7 a+ W& ~9 h. w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中》: ! \8 T& G! l% Z# G5 z, ^0 F% m
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6 U: ^, P7 z' \, s9 y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 W# h% C" F' p; A9 ^, a . y% b( H% L4 C: U; P# c3 m3 T/ T
. M" G# B: @% x! l# d- @: F
) J: Y1 Y9 P2 ?. R0 W' F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7/21/3838914_99046046.shtml 4 B5 S- A) C, R1 G" A" i
( [; v. S& w! i4 n1 ?
《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 f1 q1 v( Y2 S3 c9 {; i6 M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建筑师蒯祥。……他根据朱棣的旨意,经过四年努力,于1421年设计并建造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即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1457年七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
- y0 h% ^# u# ]3 f$ _* r- t八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请蒯祥出谋划策,建了一座和现在天安门造型一样的城楼,亦叫做承天门。不幸于明末再度被焚毁。 0 j' u# g. |: U e g. w
, y# N0 L% B1 a, L
) N: j2 B$ f( `8 y1 t' \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ww.hudong.com/wiki/%E5%A4%A9%E5%AE%89%E9%97%A8
+ @+ o. H6 g5 p
4 K- b# x4 z/ t5 \《天安门》
9 u5 ^ n9 t4 T0 Z4 H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
% @" C7 ]* S' M- Z7 y) Z
3 S: A4 J' w5 i' x; h; E0 `
5 }7 r! P0 F5 @: F# o3 m$ y" ?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 _0 T; C; Q8 _0 v8 ]http://zh.wikipedia.org/zh/%E5%A4%A9%E5%AE%89%E9%97%A8 8 D+ N8 W( s1 M- R3 E [
天安门原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 n# B9 _* |; \2 N! L+ G
: k7 f+ t* Z: z; @3 B0 ]/ w
( E% W, Z4 Y1 [, q& K加上一些网站在转载中的改动,初建时的承天门就被描述成为一座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