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38|回复: 52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19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 c: a4 i5 V- {6 ?, f8 ~0 y$ T& G

这幅照片让我困惑了好一阵,它确实非常象平湖秋月的双峰插云亭。斑马先生初步认为是双峰插云亭,网

7 d" E- s- x& U& C

友毛小龙也确认了这个亭子是双峰插云亭。本人亦认为此即是双峰插云亭。

( f9 y) G4 N* Q. A9 f1 ^

 

3 P. p3 j1 D5 I$ H

 

- ?, r( [1 q2 x I- P- j5 Y- y. K* I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8 f! v4 y, {0 |) c& N5 o* z; A


 

8 q7 w+ R3 R# c0 o& f4 w3 S+ i0 \! a

据《四十景图》,上半部确实象,下半部令人费解,高台的高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台子画得很高,台子

1 h& i8 e. l7 U! d4 s4 v4 A

下有一墙连接,但怪异的是连接在台子的一半高度。此墙的用意是亭子不能直接从外部登临,必须进入封

3 G5 `6 e# v: e5 J

闭的小院中才能踏上楼梯,这是以建筑造景的手法,曲折登亭,临高见景。此墙转角过来后有一墙门,试

8 l" x7 s& g$ [4 Y: ^3 |

想门高再矮必能过人,决不会低于1.9米,墙高不应低于2米,于是画上台高不应低于4米。现在,来分析

* K3 w2 c$ Q9 \5 O6 ]2 a

一下照片,按照一般原则(清营造则例),踏跺高度应该在3-4寸,大约合10-13厘米,或者算得再高一些

: d' Z/ A2 Z8 {7 o' j) C

达到14、15厘米,照片上算上在草里的一个共16个踏跺,台基高为:15厘米X16,即2.5米,可以认为此高

/ r& d! E r( V" {; O+ Z% M

度与院墙差不多高,与画上大异其趣。也许有朋友认为每一级踏跺可能更高,但是对于有石栏杆的踏跺来

G, U6 c! L4 a+ m/ W2 o9 N+ x

说应该不会更高了:过于陡峭的石栏杆很容易掉落。照片中,踏跺垂带上有数对石窝,且石窝对称,说明

3 x" ]- x5 D. l2 `9 X0 E

原来有石栏杆。若按四十景图上台基高在4米以上,每级踏跺高已经接近30厘米了,虽说并非绝对不可能

7 @( Y3 D# Y' y. d; r5 x# b0 W

,但可能性不大。所以,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夸张了台基的高度,据此分析,实际台高约2-2.5米亭高约5米

: {$ n" l% S* s, O$ Z+ ?

,每边宽约5-6米。

$ c) [% j$ P! ?3 o4 f; |

 

/ F5 b* ^7 ?- H) I+ m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c! b# C G" D

 

4 a8 n2 c; G7 B. c/ W0 \3 Q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q! ^2 I& b. X& u( C' d3 g) @

同时,没有发现台基下有墙的痕迹,想必曾经在拆除后处理过台基。四十景图上没有石栏杆,或者后来又

4 O% r7 r, D: V6 K

添置了栏杆也是有可能的。1704号地盘图上,此处之墙、房都已经没有了,此次拆改当在乾隆年间。

$ M3 G: @: a, j; R6 l! Y

 

6 z: ]+ E9 H! o" B( A

西侧的小矮墙有两个小豁口,似乎是栏杆的位置,推测此处原有栏杆,也许是木制的,照片上似乎还留有

* B' J. O5 T- l

某些结构。但四十景图上没有这个结构。从踏跺带有栏杆来看,亭的四周若无栏杆则建筑构件之间配合失

: o* w" w! z2 D" X- G) y

当,由此推测亭四周必有栏杆。

3 |- s8 W; E9 }) v

 

: O( V% a" v6 R% k, q) U" k' t

 

) _5 W; s- O6 g$ p5 f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E5 ^5 |3 e. Y7 X" {, r/ h


 

. h& F6 c& _# M2 Z

在亭的东南角有叠放的碎石,很显然,拍照时此亭有人照看,但堆叠碎石用意不详,也许是一些尚可利用

, Y1 X0 d( ?% b

的瓦件。
另外高台四角角柱石的缺失,这也许正说明了同光两朝拆旧修园的一贯方针。
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对于某些建筑的高度有所夸张,并非实际上的施工图纸。

2 b3 J9 G6 A3 D k

 

1 K' S* l2 ]: n2 T$ L

结论:

3 D) H: h+ u7 Z& K$ M# ^, {' _

1、亭子的台基高度大约2米-2.5米;亭高5米左右。

' Z$ j7 C0 I' j; ~* G7 G$ l. Q D

2、亭子从踏跺到周围均有栏杆。

8 s5 S$ N6 i& r4 U1 {

3、拍照时亭子有人管理。

6 Y B4 Y+ L D s

4、《四十景图》对于建筑有夸张。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脊的作法是维扬一带常见的花脊,上一层檐很完整,看四十景就没有表现出来,这一点稻子说的很对~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细节上会有所省略
发表于 2010-12-21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台四角的角石没画出,也是肯定存在的,同上理~
发表于 2010-12-21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稻子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稻子先生讨论问题畅快淋漓,见解深刻,非常好。

) Q0 S* M) t B: U" u- n% L

最近忙,容在下以后深入探究。

发表于 2010-12-2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哪里算什么专家,玩家而已啦。图是用sketchup做的,刚学会点皮毛,好玩极了!

发表于 2010-12-21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0-12-21 13:21:00的发言:
* G! y% o# U: D$ A7 a# s" m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E/ l3 M0 `4 c& s6 H% }# O2 U. M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 }" H ~) s; C( {6 a3 o8 E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 A N1 [" m4 c' O7 B& b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 b: ]) N2 ? c8 w- N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 P h0 S9 P3 G, k8 f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6 U) ?2 @5 S" n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 Y7 |. P0 f9 E7 u2 A

 

. E' X) C. S5 B0 a6 T/ j

 

' a& M( H( d3 e+ U

这图是我这业余的人用了专业的软件,便于分析,呵呵

* J1 i% L2 V) Z; a5 O* m' Z

 

, K/ [, V+ [7 ]' R; f4 }1 `

个人认为柱子作为参照尺度更佳,毕竟古建尺度都是以木作为准,登山或是考察古建就可发现各处踏步阶梯高底不同,有建筑台阶高的伤心,有建筑台阶矮的软脚。。

# ?$ u/ m/ w" Q

 

5 U# j) ^; c7 C, y9 _

此前一时兴奋未作细查以为围栏是由毛石砌成(在您的清漪园还是圆明园一贴回复),但后来仔细观察了南侧断面,断定是砖块,厚度也是两层。立着的麻将形容非常贴切,围栏都是横着立的麻将。这个亭子的围栏砖块涂了白灰浆,因而看起来是白的。同样的做法在清漪园一些城关护栏可见,目的是增加视觉效果。清代匠作砖料都有一定规制,想必也不会为此亭专烧一批。

9 E4 |1 f- c$ d: F/ |/ Z

 

4 g' a& S; j+ I# u& E, g/ \8 p, o

高台四角是因整体承重问题鼓胀闪裂而塌落,殃及上部围栏,因此围栏转角率先塌落。通常台式建筑因自体承重或是上部承重原因发生膨胀闪裂的话,一般都是在四角顶部,这个还需要求证于建筑专家。此台转角处在四十景中未加详细描绘,但肯定是存在的,而根据《九日登高图》所表现为独立结构模样,可能是石质亦有可能是砖质,砖质可能性较大。

& @! O$ q9 |" p$ }8 S

 

发表于 2010-12-2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4 q) M8 p+ f! L& g% ?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m- c8 r/ X% p* B, R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 d* A y, k$ k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0 G1 p, ~9 ?% V: b0 c7 |' Y( a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 g$ ?) t1 q$ R- t. O% ]$ o8 G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 f8 n8 O5 K m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d* a7 [/ ? u0 [3 X7 \0 o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0 L# B7 X0 a/ u4 j9 J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 D! p6 L7 q( }8 d) r) F" J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 O3 C4 o+ I3 @, k8 A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 @" _+ d0 q8 d; ^) r9 c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 L8 G+ v% ]( N3 R

 

0 k0 j; w: }; e/ N+ r4 |% o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 n* Q& |0 l6 {8 ]/ o, B& G( v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5 a1 z1 T8 T9 R4 P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 P9 G) A8 A1 W$ u. A

 

2 l3 c: C6 i3 _

 

+ u) Q* w! C" N6 j W5 U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 c) A$ u% U3 r/ c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0-12-21_023536.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o- D* P, T% N5 ?7 R# Y

 

; o, @! ]7 H a' t

 

( j6 v0 c" U3 {6 \% ^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0 `: L. T9 i: L9 K% o* j2 ]% M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1028110228.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X1 w: P9 ^% Y7 a% s

 

" s; J2 f5 l) L/ G

专家终于出手了。您的图是用sketchup做的?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P( A* J) s: Q' I& i5 h: S% q& W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 `! a3 m: J7 V% e I; | Y; q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 n+ ?1 n n. {3 O- w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 _' {! z2 K1 V3 P) j6 ^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0 j" W' ~/ {" y4 m0 j2 }$ @# K' S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 {9 V& l. t p+ ~/ u, G- o$ E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2 U, b7 U1 a; \% H5 ?0 ?( Z4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一个问题:亭内砖漫地,两层砖厚度达到36厘米以上?城砖漫地?

, Y% i2 P. n. V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8 b3 h) ?- _, l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 ?& g2 F! C( V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 ?; {: o' H" N- q- H6 j, Z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 u# y7 B X4 p$ u+ x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 U5 N/ B9 ~; ~$ m: j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5 Y |- f" p* K1 T& @. H/ f9 d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9 b! w8 \" j+ t u, L$ [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 L4 t/ g5 X* n2 f& O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 ?" e# I! h% c; g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 n @4 a: D V; L4 S1 V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 v0 }& W6 z" q# n& P4 R

 

( O$ n" Q0 p! E+ ?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 `) _% T& l3 ]* l( \! |2 g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o, C _/ P# t, K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 `2 p9 w2 u" F

 

+ x4 A: g) d8 d O. m

 

6 q4 b; K' Q5 z: g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 a4 P2 g5 K) @# L9 b7 { L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4 R& b. \* A+ K4 s. p/ E

 

+ l2 k. I _/ I3 W5 F

 

I0 M0 ^& X8 e8 W8 B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6 ~/ N9 x# p/ L) ?: ~7 [- B0 z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 w0 {" i; U# J1 ?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H2 K& K# D% f G1 ?4 l( d: r


 

" R! m, R6 h" j f# e% c% q4 M9 K

好 真正的专家在网上

发表于 2010-12-21 0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发表于 2010-12-2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砖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到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21 11:47:00的发言: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专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道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 T% @1 D# Y+ z" W- S2 i+ X; E: N

很有见地,好题目。看来需要做相关问题的分析。

发表于 2010-12-20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很简单,就是两个小山头,即不插云,也不是双峰,别拿和西湖十景比,差远了~
发表于 2010-12-19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19 12:16:00的发言: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 R3 y( M0 w5 _1 E$ Y- k+ o o

您客气了。

发表于 2010-12-1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对此照片又有了几个新的疑问:

1 Y$ |/ [( N; O X \

1、从有关两峰插云亭的诗词中了解到此亭乃系重阳登高之所,很难想象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仅仅登上了一个2.5米高的平台。但若考虑把一个亭子坐在了高台上,其用意就有登高临下之意,似可解释。或许附近平旷,下临水景,台又在山腰,相对高度还是有的。

' `- \ ?. d/ \/ R6 {

2、据说曾经在两峰插云亭内安装有两块玻璃,安装在何处?

: P5 \$ K" G6 ^( ^3 |4 `( j

3、此照片亭子确实没有明间檐枋,但有一幅相同景物的画作,亭上明间有檐枋,并且有三幅花板或楣子,是画作有错还是有什么别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是拆掉了檐枋挪作它用了?

% k- Z$ i' \5 b& @9 w

 

发表于 2010-12-19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峰插云亭有诗词,还有重阳登高,请问是哪一首 依据,呵呵
发表于 2010-12-19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怎么一下子那么多圆明园新照片的发现,如果这是真的,我希望继续
发表于 2010-12-20 0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围的地面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被垫高了也有可能 一部分台基和台阶被埋在土下面了

7 L& V" i6 C( j( R

记得中世纪时罗马的古广场上的凯旋门就被土埋到了半腰深

发表于 2010-12-19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有双峰插云的遗址基础??
发表于 2010-12-20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亭建于福海之北,无论乾隆之后如何改建,其用意不会有太大改动.

( t, q% [( w9 N$ W$ D

 

( a G( o0 W% Q! l

站此亭之上的用意是去观福海,楼主对亭的高度怀疑认定是四十景图夸张了亭的高度.

3 x3 {: c4 [# W- \. H1 {

 

6 n! `+ ^. C" s. F3 I7 v% }9 h3 C

而以乾隆皇帝的艺术素养来说,作为写实性的四十景图如果夸张了一个亭子的高度,怎能让乾隆皇帝满意呢?

. o5 x: ~" F7 u3 o5 L: Z. U3 q

 

+ v" u% P! e' r

所以持有怀疑是正确的,但为何认定此即为"双峰插云"亭呢?斑马也貌似没有肯定此即是.

% W3 O& r8 O" c# D

 

5 d7 p: t. {$ M( ` p9 U: g, K8 Z

或许我之前的判断"翼然亭"有误,但清代此类样式的亭子在西郊园林中不止在圆明园中由此一处,别处也有.

! D5 [/ D% B% e. P

 

* A* `) \" W( @

此外,"双峰插云"出自于西湖十景之一,在圆明园中以此命名,虽然与实际的双峰插云不太一样,但意境应该类似.

/ N# K3 [7 b& w: \ f

 

7 U# C. M! n: Z! X# C) n# X

以此照片中的此亭所处的周边环境来看,"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此照拍摄时间慈禧还正欲重修之时,说是被严重破坏恐怕还没到时候.

发表于 2010-12-20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校景亭”与此很相似。
发表于 2010-12-22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忽略了透视因素,从透视的角度来说,参照值应该是离楼梯最近的等距的远近两块砖,取两块砖的中间值作为尺度参照

- ^" k' G% b( ^2 Q2 Z& w

 

5 q' A' J% q8 T7 I4 t0 d

把照片在ps里放大测量,蓝色框作为虚拟尺,可以发现楼梯的高度较砖宽要小的多。假设砖宽为22cm,可以推算楼梯每层高度约为16.5-17cm左右。

0 `' I' k# ?* K9 r* {) D* n. g+ R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理解。

/ k O g% b4 { h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作与台明关系密切,台明与踏跺关系密切,均可推出木作尺度,以女墙高矮为依据的不多见。

) Z( K1 X& m1 B$ S0 c7 Y

况且女墙仍然不是木作。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该如何推测出大小高度?至少目前仍然是按《则

( q4 c; D% e1 i* X8 r6 N9 F

例》台明、踏跺来推断的。

! r; ^ d: ]; Q- X* `# e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上显示,踏跺高度与围栏砖宽度基本一致,按照稻子先生所说宽度22-24厘米,

& M7 k( I, h- |/ X' G2 F

16级踏跺高:22-24厘米X16即3.52米-3.84米,再加上36厘米台明,整体高度变成了3.88米-4.2米,

& c9 M f* d; O: W! A

是否还有第17级踏跺不清楚,若有,则台高已经接近惊人的4.5米了。

& W! j; L3 }" D2 O# G* y

与稻子先生所述的2.7米-3米高不同。

1 _% ]4 }0 ^/ g- {( K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3 ]+ i( N: A. w7 }%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14:06 , Processed in 1.26089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