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F7 c1 W: ~( W# Q# ? 南锣鼓巷,胡同文化?
4 I+ g4 O5 M" ]2 E5 o 在北京的胡同里住了几十年,而且就住在离南锣鼓巷不远的小经厂,时不时的会去圆恩寺电影院看场电影。从小经厂家出来往南,拐进通大经厂的横巷里,到了大经厂继续往西穿到大经厂西巷,到北锣鼓巷,才向南。横过了鼓楼东大街,进南锣鼓巷,过了菊儿胡同,再往南走,到了前圆恩寺胡同往东没几步就到了。当年没少在那里看电影,什么《花儿朵朵》、《马兰花》、《冬冬和兰兰》、《大闹天宫》,总走那里,也没觉得那南锣鼓巷比其它胡同有什么特别的。 - c7 B( s2 c& A6 V$ g4 C7 A5 f
近来南锣鼓巷成了胡同文化的佼佼者,灌的满耳朵胀得慌。咋的了这是?住胡同就文化啦?还是原来就很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大盈若冲”啊!决定去看看。
; C" p" h6 m! [6 l6 F为了表现自己很文化,先将胡同考证一番。反正现在也容易,“鼓捣”一下就行。 & C% S4 \( i, S6 e9 c1 e2 d9 R2 A
胡同考 5 E7 b. j5 @1 H4 Y8 \ D) ~
《辞海》胡同: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北方用为巷道的通称。《正字通‘行部’》“衚”,“衚衕”,街也。今京师巷道名衚衕。或省作胡同。 + n. m( B0 h, s% S" ^
《现代汉语词典》胡同:巷,小街。
) S5 P7 H6 X+ k 北京的胡同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据说,最早的胡同在朝内大街一带,南北向较宽的称为“街”,东西向略窄的叫“胡同”。并有定制,大街宽24步,合37.2米; 小街宽12步,合18.6米;胡同宽6步,合9.3米。想来蒙古人的个子都超过两米以上,否则,咋能一步跨出去一米半呢?!
( j9 j" C( ~4 F; L9 x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北京有街巷1170条,以胡同为名的有459条。清朝有街巷2076条,胡同978条。49年,有街巷6074条,胡同1330条。现在有多少,不知道,可见北京发展的速度之快。
3 O! f" y' @% C. }5 n 说到南锣鼓巷,原名“罗锅巷”,有说巷内有罗锅者居住,有说是南北800米长短的巷子,中间微拱,南北两头略塌,状如罗锅,故有此名。我想应取后者。因为,为地方命名在什么时候都是件大事儿,定当先请当地士绅斟酌,提出建议,然后由官府定夺。除非那一巷子满是驼背者,否则,哪有以各别残障者来命名的呢?如果胡同里住的不是个驼背,而是位鸡胸,岂不该叫“鸡胸巷”?!要是位瘪胸呢?!
( M" {7 }% x8 |' e0 a( V1 D 南锣鼓巷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抵地安门大街,也算是条“要巷”了,两边各有八条胡同向东西延展出去,状如蜈蚣的足,所以,南锣鼓巷还有个绰号,叫“蜈蚣街”。 , O9 H% f( W# u
写到此,我已然感到自己有些文化了。 2 K2 _) S& U2 j6 d
这是什么文化?
4 ]* I8 x1 d" H4 X6 n; O 终于又来到南锣鼓巷北口,像走过多次一样,仍是从这里进去。 0 G* o: Y0 `1 T" }& Q" J+ q
冬日的傍晚,夕阳西下了,余晖撒在槐树干枯的枝干上,染在隆起的屋脊上,粉红色的,洒着丝丝暖意。胡同里不至于说摩肩接踵,却人来人往不断,很多人手上举着照相机,非傻瓜的那种,都是长焦,加能、尼康,利害。竟还有不少老外,操国语的也是南腔北调,手上指指点点,头跟拨浪鼓似的,转圈晃悠,就是没几个吐北京腔的。 % h# I" N) I- m9 C: ]) T# n% r
没走两步,一间小门脸闯入眼帘,招牌上写着“”三个大字,窗户和门上贴着、“”、“”、“”和“”。这不是北京的小吃啊?再仔细看,招牌的左上角有“”二字。看着二字,突然一转念,又杀回来啦?!差点没笑出声来。
V( o$ O- X* E# T5 p) ?2 h5 Z! g 再走几步,一名为“”的店铺吸引了我,换句给力的话,“吸引了偶的眼球”。橱窗摆了一排排瓷杯子,门上贴着一张老人家挥手的版画,套红一行大字“”下面还有洋字码,
/ V; Z, m5 q2 V% k$ \' f: B, [1 h 不明白为什么将说成“”,用洋字码儿很牛吗,但 用在这儿肯定欠妥,才对的上。这招贴画要是在文革时候,二话没有,家里准备一毛八分钱去吧!发现,门上也贴着招聘的小条。看样子,这地界儿,失业率不高啊! * ]2 V) ^2 @1 `; \# R: S
一路上各种小铺在巷子两边排列着,但很少有客人出入。到了与后圆恩寺交叉的路口时,走不动了,怎么,连胡同也“堵”?好不容易挤过去了,看到是从后圆恩寺过来的出租车要右转,进南锣鼓巷,另一辆车从南锣鼓巷的南边过来也要进去,两辆车谁也不让谁,要打kiss,叉在那里了。两辆车后面还有其它的车顶住,谁也倒不回去,一时喇叭震天。好不容易挤过去后回头看了一眼,南锣鼓巷口上赫然挂着禁止车辆通行的标志。可是开车的都好像是半盲似的,愣是要往里走。刚才过来时,也看到了好几辆车从身边经过,除了出租,都是什么宝马、奥迪,现在被顶住的是辆宾得。 4 V* y% W+ S L Z6 w
在喇叭声中,我突然觉得迷惘和烦躁起来,看看前面也是差不多的店面和拥挤的人群,于是向西,进了沙井胡同。
2 ? K3 Q! Y# M- B 尽管两边也是停着轿车,自行车,也有些小店,但没那么喧闹,立刻感觉好多了。西行没多远,连着两户门口上都贴着大张的白纸,上面有字儿: 7 m6 W0 q& s) E( q7 { }2 ^/ {8 u
“我院住着老百姓,没有古迹与名胜。
( D7 ^9 H( d. |4 i0 q+ G+ t+ n 游人切莫闯我院,劝君取经向西行。 * I1 P3 r3 l* ]. `* W5 F
我院不是清东陵,你也不是孙殿英。 2 Z) U' G n. W b/ O) d
若闯我院来探访,当心机关与陷阱。”
) ^; n1 w7 _/ m v4 o4 ` “我家不是停车场,也无车位泊车辆。 % J4 B) J* Q2 x i5 y% E0 U
谁堵我门停汽车,想找爱车去首钢!”
s" \& P B( U1 v" Q( @' W$ d" ^ 看来,胡同里的住家频频被扰,不得不提出警告。有趣的是这是两首打油诗啊!再看下面,竟还有一首词: % r7 d( ~8 N2 S9 L* q- f, z- p
《清平乐》 别烦我院 , l Q$ l( Q4 g" ^( J' ?! F
“什刹海畔,南锣鼓巷看,特色酒吧有奇店,八方来客游玩。 1 i+ [2 I! A) q! f0 L9 P
胡同文化罕见,幽静躲过闹烦。我院生活平静,游人请勿参观!”
( W+ J2 l6 V$ S思考文化,文化思考 , R' v: F; c3 q, }; \
面对打油诗和打油词,我陷入沉思。 ?7 M6 v8 g; B3 w
到底什么是“胡同文化”?
& S! X$ \/ d7 k" p 把胡同里的院墙凿穿,开小铺卖东西就是胡同文化了吗?那和商业街有什么不同?在胡同里卖东东,或在胡同里买东东就比较文化吗? : Q4 n7 m: U9 }/ a* g
南锣鼓巷被吹捧的似乎成了胡同文化的代表,那是不是要把北京现在还残存的胡同也如此文化一番呢?不这么文化的话,那原来的活法还有文化吗?记得有人建议过将天安门广场改成农贸市场,想都不用想,肯定热闹,那是否可以说是“广场文化”呢?年初立了个孔老二的像在那里,后来又给拆迁至一空旷的小院里面壁去了,可以称为“儒学广场”了吗? 7 E% t, o9 ^* r1 q+ i
胡同,是随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兴建而诞生的,其功能就是安居而已。没有乐业的内容。看看上面那几首打油诗词,深有同感,胡同是住的不是“玩文化”的。胡同的文化是静谧祥和、邻里之情、是春天的槐花、秋日的红枣、是摇着蒲扇光着脊梁下棋的大爷们、是坐在马扎上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妈们……
' J; t4 l! ~( ]8 v- B3 P4 L/ }3 G 如果从高处鸟瞰北京城的话,那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可怜兮兮的东一小块儿,西一小块儿的胡同像什么呢?突然感到自己没文化了。
+ A( o1 a) c# t; m& {0 z- W& f4 { 是谁与时俱进了……
6 D3 t5 }5 F& b# a
8 D) h! K& v3 M# T5 D, I9 b. z
[此贴子已经被逍遥游天下于2011-7-28 22:11: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