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58|回复: 6

北京城门是如何称呼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3-8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城门是如何称呼的

( u. o* l0 i8 b+ |9 ?

 

; @" b5 j4 w" i. k7 c$ n

这回的帖子没图

1 d8 i: m/ J' p, {- s8 ~. v

 

5 v2 O9 u/ D! s# v

北京的城门在北京口语里如何叫法很值得说一说,特别是普通话的普及和非北京原籍的人的加入,北京城门的叫法越来越多样,

# F& A5 D U. y3 } D J( U

北京公交、地铁的报站都是普通话,连地名随当地的基本原则都省了,大约是要在推广普通话问题上给全国作表率。

) Z7 z/ ]$ w( n% N

以下是我本人平时所说城门叫法:

# q3 D6 A ^- r ?+ i7 t' r

 

! ~! J8 W9 [- L0 ^

德胜门
安定门
朝阳门
崇文门
前门
正阳门
宣武门
复兴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安门
永定门
以上是不变音的。

1 n' r0 n* V* y+ {

 

: R# S a( g+ |5 I

以下是与普通话不同的。

6 u. m2 Q( O. y0 k3 B' U) f) k: ~

西直门——西(至)门
东直门——东(至)门
建国门——建(过)门
阜成门——(府)成门
东便门——东便(门儿)
西便门——西便(门儿)
广渠门——广渠(门儿)
海岱门——海(呆)门——海(的)门
顺至门——顺(着)门
平则门——平(子)门
齐化门——齐(嚯)门
沙窝门——沙(窝儿)门

: j) N8 k; C. \6 z4 g& t

彰仪门——彰(义)门

* N- r* Z/ }9 L8 o% O

 

5 S$ n% R/ e; s0 E* n" E# E

无论与普通话相同与否,一般三字名称,中间一字发音短促,非常类似于入声字发音方法,即所谓吞音吃字的现象,

" r+ Q- G7 U; i+ q' i6 e- J6 U% U

如宣武门听上去很像xuan-wo(4)-men。

4 y. e4 s8 S9 R$ |) J/ i' G* `3 }


我的发音可能和老北京人的发音有些许不同。北京各城区的居民发音有时也有不同。

I: N/ i& I% e' G

 

$ |9 {, m" W" s& E

愿与各位探讨一二,也能从中受益。特别希望各位无论东西南北,北京人非北京人、老北京人新北京人,都说说,您是如何读这些名称的。

0 F" I! q% t7 K& ],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8 22:03:13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3-13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2-3-8 22:00:00的发言:
9 Q. @0 x3 F0 z- W. @

关于海岱门,早一些的有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中记载。近一些的侯宝林郭启儒相声中郭启儒:说完地就说天,说完大塔说旗杆,海岱城门骆驼巷,。。。。

/ ]" U# \8 t/ h6 D( h6 P3 t, X3 V* V

老家(尖儿)确实这么说的,而不是香烟牌子哈(3)德门。

' Q+ F( w( S8 J4 W8 f

 

- f; D; h) \) x- x6 G8 s

关于阜成门,老人们叫“平子门”,子轻声,成了“瓶子门”。现在,汽车地铁普通话报站称fu(4)“复城门”,跟复兴门分不开了。

. Z/ m0 g, V3 t- x$ }2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8 22:12:06编辑过]
" j, S ?! m7 m, K2 o K

有的是别名,有的是不同年代的名字不一样。

( A6 K9 l; k2 l/ o5 i1 U

比如天安门明代时就叫“承天门”。

K& o% l) G5 A' T

而如今纪念堂那块儿曾经立着的那个门,就曾叫过“大明门”、“大清门”和“中华门”。

9 {+ D/ z; v# ~# i

还有就是元代,甚至辽金时代北京这块儿有过的门。如“安贞门”,疑安贞桥即得名于此;健德门;开阳门等。

发表于 2012-3-8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德门:哈三声 德轻声。沙窝门:嚯字轻声一带而过 儿化音在门后头。
发表于 2012-3-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德门”啥时候又叫“海岱门”啦?

5 m. ^2 C: R0 D) r0 F& Y. I2 I

至于读音中带不带儿化、走不走小辙儿,请参见本人在咱老北京网上发的“北京的城、桥、园、庙等应该怎么读”一帖,欢迎讨论与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大誌在2012-3-8 21:31:00的发言:
- k$ R4 D/ S) N+ T, w* Z# w" T

“哈德门”啥时候又叫“海岱门”啦?

' u% F* ^* c" J- n+ g5 e. j

至于读音中带不带儿化、走不走小辙儿,请参见本人在咱老北京网上发的“北京的城、桥、园、庙等应该怎么读”一帖,欢迎讨论与指教!

3 ?) k0 {8 b9 F) x) I, ?

关于海岱门,早一些的有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中记载。近一些的侯宝林郭启儒相声中郭启儒:说完地就说天,说完大塔说旗杆,海岱城门骆驼巷,。。。。

. m0 u/ P* d* b* K$ T

老家(尖儿)确实这么说的,而不是香烟牌子哈(3)德门。

2 P, y* q+ j/ G

 

5 \. j, j6 H6 n" B/ K2 U

关于阜成门,老人们叫“平子门”,子轻声,成了“瓶子门”。现在,汽车地铁普通话报站称fu(4)“复城门”,跟复兴门分不开了。

# ?) e8 X, _" l1 B. N*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8 22:12:06编辑过]
发表于 2012-3-22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大誌在2012-3-13 13:46:00的发言:
. m. P! x8 y; G$ q6 D# C

有的是别名,有的是不同年代的名字不一样。

: I0 R0 t, o0 O D! ?# P

比如天安门明代时就叫“承天门”。

+ E! \) ?0 C z" v/ V" v1 Z

而如今纪念堂那块儿曾经立着的那个门,就曾叫过“大明门”、“大清门”和“中华门”。

* u: V5 A/ r( g2 s! D3 H

还有就是元代,甚至辽金时代北京这块儿有过的门。如“安贞门”,疑安贞桥即得名于此;健德门;开阳门等。

" L$ Z' S$ _2 X: F& ]6 n. x( J

 

) l: h; b% N P

明代匾额上是“承天之门”

# t3 n( R/ u! D+ f& r

 

# ~3 h* B, H& L( ^. O

四个字

^ q8 }3 o+ v `' }9 q# o

 

9 X" K( Z3 U, a' u4 I6 y9 ?

开阳桥、丽泽桥都是得自辽金城门名

& q$ a0 m0 m. r& O3 S

 

) i$ Z* i& s1 N; j& R7 h- o

此外还有会城门

发表于 2012-4-6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的议论,我觉得能说上两句,就插嘴啦。我算是老北京人吧,打小儿就在这儿,这北京城门名,一般来说,中间的字都是读轻声,写成什么字都是附会,本字是什么,还该是什么。门字不儿化,仅“便门儿”、“广渠门儿”可儿化,这也是约定俗成。北京话“小”的、“微”的可儿化,“大”的、“正式”的不可儿化。正阳门元时称丽正门,俗称“前门”(前门若读成“前门儿”就闹笑话啦,其实它本来是“前门儿”的意思),地安门俗称“后门”。现在的城门名是清朝沿下来的,但大多是明朝定制称谓。清朝只是道光时改了一个,即广宁(寧)门为避清宣宗旻宁(寧)之讳改为广安门。但老百姓俗称的几个城门又是沿用了元大都的城门名:齐化门(朝阳门),平则门(阜成门),顺承门(宣武门)。彰仪门是金中都的城门,在广安门迤西,元朝时南(旧)城这里仍称为彰仪门大街,后广安(宁)门在民间一直被习称为彰仪门。此外,广渠门又俗称“沙窝门”,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右安门俗称“南西门”。还有就是崇文门,元大都时叫文明门,但在迤北,据说元时此门城里有哈德(达)王府,时人遂称此门为“哈德(达)门”,“哈”在汉语姓氏中读hǎ,德、达轻声时音同或音近,所以读成hǎ de mén,至于“海岱”,则属于外省文人音变借字,民间并不习用。

6 e- k/ H) a$ }

  现在城铁通了,京城外扩,平添了许多站名,在故城的范围内就沿用了辽、金、元时的城门名,如健德门(元大都)、光熙门(元大都)、安贞门(元大都)、肃清门(元大都)、会城门(金中都)、丰宜(金中都)、丽泽(金中都)、开阳(辽南京)。这也是北京独特的文化传承吧。

) L* S) w1 m1 ^# f7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22:05 , Processed in 1.18893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