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坛南里西里的简易楼
2 U- U3 T5 f) Q3 u: _
4 V; {- U7 ]! _
2 I7 o! u! h5 O3 I- K4 Q7 ?天坛简易楼拍记 20120414 ) n! ]* W& P! H9 l& Y. k0 R4 _' m
7 P; I# w0 z6 U; G周六一早,去天坛南里和西里,去拍拍简易楼。
; ]8 `5 x1 B+ B3 r- P/ i4 V) L( Y这里的简易楼,基本上建于1966-1967年间。当年,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那些居住在破旧房屋的居民在等待旧屋改造时期的过渡性临时住房,一般设计都寿命是十年左右。但是,之后突发的太多变故,使这些临时性住房蓄起了胡子,“临时”到了如今。最近又传出了即将拆除的消息。 # X/ n' M1 b+ X, x8 X
这些房子造型不统一,材料也不尽相同。有白色砖的,也有传统红砖的。空间狭小逼仄,楼道阴暗。居住人口成分复杂,既有举家来京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也有很多本地居民。产权单位也不尽相同,既有“房管局”的公管房,也有单位的自建房。
2 U0 @: y7 o: U7 {因为居住空间需求不断增加,很多人在天坛围墙的“坛根儿“建了自建房,而且毫无例外的,一楼的居民在楼外又接出了自建房,致使无法见到简易楼的全貌。楼间距也变得更加狭小。
4 V$ B9 J% Y$ f) k3 ?9 G拍摄中,和很多住户作了交流。感觉是无奈,但很平和。很多住户,在自家的窗台上摆放几盆花草,在窗外挂着鸟笼,狭窄的楼间通道上,常见有宠物犬跑来跑去。在一间楼下自建房(可以算个棚子)里,遇到一位老者,正在把已经焯过的菠菜往架子上晾,看来是准备为自己准备一点干菜。他说,他是六六年搬过来的,原来住在红桥“一家四口,原来住的就和这个棚子差不多,整个家当,只用一辆三轮车就运来了。一直在这里住着,还算行吧”。
% i! g: T9 ~3 |- W; X在南里西区,住户告诉我“这个楼的下面,就是原来傅作义守北平的时候,修的飞机场跑道,水泥可厚了。通煤气的时候,特费劲”。 7 V: j4 W4 [2 ^4 H, H8 J# ~, G
9 g' L' l" K- k& y* |! Q西里的南区,为配合奥运会中轴路改造,在西面修了一道大墙,为每个简易楼留出一个门,这样,一排十几座简易楼,就被分割成单个的院子。因为靠近宣武医院,往来的人员很多,几乎每个院子都变成了小集市,开旅馆的、小吃店、理发店、水果摊、寿衣店、小商店和私人小旅馆,很是热闹。
7 F* I+ A0 d( d0 t- K6 [几乎所有居民都知道,政府已经决定拆迁改造,但是无一例外的,认定自己还会在这里居住下去“谁知道什么时候拆到这里,东门都拆两年了!” 6 b& z" A* v, X% W5 }) [
: K# S% N7 `, f j" H& {
这是一片充满期盼、无奈,但是平和喧闹的世界。人们在这片简陋狭小的空间里,各自打理着自己的生计,安排着今天和明天。 5 V/ l f0 W9 V
简易楼,陪着老北京走过一段岁月,也添了堵。
9 v8 @7 M* B+ e/ A- n2 ]4 l; j4 p3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