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6 16:06:00的发言:& I. O4 P1 L% K1 H, O( |& O. L
) F. X1 k- u/ ]& o
说书人:“顺便问一句,邮件收到了吗?”
; O m6 U" p' A" k$ Q# v$ s, D 收到了谢谢,已经回复。 " I* j2 n$ _9 l, y
0 r$ h) [6 b+ R/ [ 你谈的“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与你有同感。小女小学时,五年级期末考试——事前,语文老师(班主任),挑了三、四篇“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以便应付考试。结果,所背的“文”,没一篇与考试题文近似。结果,可想而知。开家长会,那位班主任诚恳地承认错误:“因为我押题,没有压对,结果我们班同学作文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
) I( C8 c3 { a+ a 我当时听了哭笑不得!如此,师资不是误人子弟吗?!这还是一所不错的小学,呜呼!
6 |' _+ M1 v( L0 R( k z$ T/ H & s& ]. r( k, \, Z4 p
我对文学写作的爱好,也并非“无师自通”。在子弟小学,上一、二年级时,班主任是徐文英老师。她在教授完规定的课业后,若离下课还有10来分钟,就会给我们讲“包公案”、“乌盆记”、“秦香莲”……甚至还讲她老家河北省河间府(冀中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五一”大扫荡。他们村的人都躲到地道里,几天几夜出不来……没有水喝,渴的厉害,只好接自己的尿喝……那时,我们不爱听讲“课文”,确非常喜欢听她讲故事…… ! G8 F7 C" V! e7 F) `
- X3 t4 h. T4 a2 I k
六年级时,班主任姚成慧老师,在下午课余时间,经常让我们按照《少年文艺》里面“话剧”剧本,在乒乒球室排演话剧。然后,让全班同学观摩。 4 X) ^" D9 }7 Z' [ ~$ ]
8 N: s" G$ n( w I9 M
我记得,在“十一”或“元旦”,全校开联欢会,我和唐世平同学还登台为全体师生表演过“相声”,本子也出自《少年文艺》……
) s# R6 [+ i& i4 S 4 a/ U! l- K b0 a5 [, c" {0 A
小学还有一个图书馆,我们可以在那里借阅很多的图书。我看过的有《卓雅和舒拉》、《黄继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小布头奇遇记》、《大林和小林》……等等。 % `( q) z9 [9 a8 C6 ^: i) o1 V/ f
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墙壁上,还有《中国少年报》报栏,上面刊登“小虎子”的漫画故事,给我印象很深…… , C$ y& `: @8 N/ d" W
/ a, V# y2 Q3 m, s* m 我觉得子弟小学优良学风和老师们,才是自己在文学与写作方面的启蒙老师……当然,还有“文革”这个社会大课堂。
1 a/ c1 e7 S S a& E! V1 j 5 c0 [3 U/ D3 h. n' U4 P& P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同学们,如此怀念母校和老师们。小学的良好教育,为我们日后做人、做事,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3 r1 u9 |" l0 s y6 F. ?2 w
% t: g+ D1 \! a% D, |& H0 v
. t' L8 ]; P, Q- Y0 r2 h( i0 d: O! P
1 ^( y9 S6 U9 I3 y; h1 E/ Z今天的孩子有志向当记者的,可以读读此文。
9 P& R/ n/ w( @- E* h
) Y2 [/ w% ]( E另外,email收到了吗? ) L; \) U+ p- A* }
+ e- W4 e3 x2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