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b1 q9 ^' j# E$ S 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 7 Z8 `+ b7 ^0 I) P
作者:阎阳生 - U% `6 B& R, [$ f
作为红卫兵运动的创始作俑者,清华附中红卫兵已成为一个专用历史名词。但它从1966年5月29日圆明园定名公开反对校领导,在6月24日贴出出“造反精神万岁”对抗工作组,于8月1日毛泽东回信和8月18 日天安门接见达到高峰,继而在8月27日“暴力恐怖”中发布《十点估计》后脱离主流并迅速衰败,其独立的生命期不过百日。
' ^( T% O1 V& S B3 b) G. b: @但也就是这100天红卫兵席卷全国震惊海外。所以让我们把目光穿过历史的时空,浓缩到1966年清华附中红卫兵的100 天。
5 d* T1 T! M N b5 l$ ?: V6 I# z
* i6 I; Q; M2 j3 [, u: s背景和伏笔:两园环拱精英竞争的清华附中
/ x D) `4 P) H2 j Y# {: ? & n) N; t. e* k& c0 l
1966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好转,党内郁积的政治矛盾终于浮出水面。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而在教育领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0 X, f( p" _0 B: O G
而在北京偏远西郊的清华附中,雄心勃勃的校长万邦儒却正在把一场方向相反的教育改革推向颠峰。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在北京空前绝后的两届预科的创立,和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的四个组别中夺得三项冠军。 / F. h* }6 C2 x, w* Q
和北京市的其它中学统归北京市教育局管理不同,清华附中是清华大学直接领导的。预科的教材由清华大学编写,主课全由大学讲师任教。上了预科等于一只脚踏入了清华大学。当时,清华附中已成为北京市收分最高的中学,预科的选拔使原本已成为学生信条的个人竞争更激烈了。
7 W7 H+ R) W+ z5 r# c清华附中地处清华等八大学院和高等军事院校环绕之中,高级知识分子出身和具有知识背景的中层干部子弟是其核心。个人奋斗和藐视权威是中产阶级知识背景的两派的共性。
8 Q# V/ v% L1 L2 I2 V高二的干部子弟杨盘、阎阳生、邝桃生、张承志组织了“红缨”小组,准备跳级参加高考,并为此出了一种既有难题解析又有时事辩论的手写小报。几乎与此同时,以高二的周舵为代表的教授子弟也办了一份手抄小报,其内容更时政也更隐晦,在高知子弟中传阅。
3 X1 [9 K1 D( N6 m& k
) _3 n) l6 i! D) B X1 u# ?3 H8 B一、1966年5月中——6月中(创立期):对抗学校领导为代表的教育路线 ( W' b1 u; ?: n7 t7 O+ G3 _
- G9 D9 A# c$ Q1 q- W【典型事件]】5.29圆明园成立红卫兵、 ( j) F5 g% E4 S) n+ e; U: t7 @! z# k
6.3第一张反校领导大字报、6.8外校声援冲击清华附中 0 S0 @5 r' R3 z" s7 |) L8 d6 }2 a+ a: Y
' y0 g! I' o% r- [$ q% ~1 c* X& J1966年5月中旬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成立中央文革小组。5月25 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直指校领导陆平的大字报在学校撕开了文革的序幕。
% E( Y( W$ b. B7 ^1 ?
0 j! ?( p0 _* h9 G: ]/ `4 _+ y5月29日:红卫兵成立
/ b, y; w% D1 }% V关于红卫兵成立的日期,海内外两派的文章几乎都认定是1966年5月29日。“5月29日下午,在圆明园召集各班不同政见者骨干分子开会,正式通过了“红卫兵”的统一署名。(骆小海)” “5月29日一批干部子弟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圆明园集会,成立了举世闻名的青年法西斯别动队——红卫兵。(郑光召)” % i% n2 g; J6 [9 ~3 f* U
但几个红卫兵主要创始人都对此不以为然:“在那一天,并没有明确成立红卫兵,主要是统一行动。(卜大华)”“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有相同政治倾向的一些人的聚合。(王铭)”
' b% F" }6 i2 v+ F目前最原始的记录是宋柏林1966年6月3日的日记:“……中午我们‘红卫士’ 的一部分战士到园明园去开会,正式建立起组织机构,订好了反攻计划。”但此时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已经贴出。
- ]0 ^# Q5 }: R3 [关于红卫兵名称的来源,张承志在他的日文书中有回忆:“我在班里写的小字报上的署名就是‘红卫兵’,并用红铅笔画了一个骑马的战士的图像。”笔者清晰地记着这个“红卫兵”图案。 ! V3 \ S8 ~6 }/ N8 `4 w
笔者的记忆是,5月29日是各班的反对派统一行动的协调会。6月1日傍晚在圆明园开会正式采用“红卫兵”作为统一名称,并决定以此名义贴出大字报。各班的代表决定把5月29日定为“红卫兵”的成立日,一是因为那天是第一次统一组织会议,二是自负地认为我们的行动是在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大学聂元梓的大字报之前。 * X) D* A1 N) h: B0 Q @, z
0 {: T, @6 g* A/ ?- [6月2日:红卫兵署名大字报 / S9 _- L* `: J2 ~! C- E
6月2日,第一张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誓死保卫无产阶级专政,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出现在五楼大教室。虽然大字报只是亮相式的激昂口号,但已鲜明地向校领导挑战:
* i# Z8 ]9 m9 X% V( m: F9 w @“……资产阶级的老爷们,你们既然挑起了这一场斗争,那么好吧!我们来者不拒,坚决奉陪到底,不拔掉黑旗,不打垮黑帮,不砸烂黑店,不取缔黑市,决不收兵!
" r- {' F5 v9 g1 G7 w…… 红卫兵
9 S1 F w' c4 w. o& H/ x1966年6月2日” # Z9 w3 ^. V2 {$ t) T* Y
这张大字报的下部除了红卫兵核心的签名外还留有一大块空白,是给同意大字报观点的人签名用的。当天在这张大字报上签名的有100多人。但拥护校领导声讨红卫兵的大字报立即贴满四周,也形成了大批的签名。
4 T: `/ W7 p& P2 g后来的工作组长刘晋回忆:“学校当局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学生写大字报进行反击。因此,几十个同学组成的‘红卫兵’组织处于孤立状态。”但当时学校的书记韩家鳌回忆说 :“对红卫兵这事,我们就是觉得那个太突然了。我们都来不及想,是怎么回事?我们就知道是干部子弟(在闹),就想他们是不是有什么意图?” 8 Q( R8 A7 M, H/ a0 I7 m
但在红卫兵大字报上签名的有不少出身自由职业的学生,而拥护校领导的很多是担任党团干部的干部子弟。当时初二的史铁生曾画了一幅一耳大一耳小的漫画,讽刺红卫兵偏听偏信,受到校长的私下鼓励。 - v% E! i$ g, v
但有两个人的参与给处境孤立的红卫兵极大的支持。一个是被学校树为标兵的学生党员干部马云香毅然在红卫兵的大字报上签了名,使苦心培养的学校党支部十分难堪。而57年大右派章乃器的儿子章立凡独立贴出大字报批判校领导,无意中与红卫兵形成呼应。
4 f: S) D7 z) r% ?' K7 c 3 C @" M! F' X" @( n% p+ c7 [
6月8日:外校驰援清华附中 * z+ S* U2 W) l! i' [ O
1966年6月6日开始,城里的四中、十三中等学校和海淀区八大学院附中的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清华附中,声援红卫兵。当时在教育系统内部通报了清华附中闹事的红卫兵,成为各中学领导压制不同意见的武器,但反而使各校的反对派知道了红卫兵。“6月8日,在学校西侧通往体育学院的路上突然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近百位骑自行车来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小组的干部子弟。校领导哪里见过这种阵势,怕出事关了西校门。(郑光召)” 0 u- X" _/ j( v8 r
韩家鳌回忆:“有一帮学生要冲过来,什么人大附中的,还有四中的……薄(一波)家兄弟。我那时作书记,就站在校门口一个课桌上,说我们搞什么活动都是要按照学校的安排。一方说‘往里冲!’,一方说‘不行!’也就开始推推搡搡的。” 8 V9 u. V0 B5 B. a+ X
6 Q- o# N$ `4 }0 N
激烈对峙的双方在大门内外贴满了色彩激昂的标语和大字报。四中送给清华附中红卫兵一幅对联是:“先驱者,为革命,洒尽碧血;后继人,保江山,掏出红心。”
7 I. o; z3 a/ ]' _但这时清华附中两派都不知道,在6月3日刘少奇邓小平主持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团中央书记胡克实领受了领导北京中小学文化革命的任务,决定向重点学校派遣工作组。
! K* R+ v! M' T6 G, @) } 3 t5 O; r" J4 i% k2 R$ l% Y- T) x3 _
二、1966年6月中——7月底(发展期):对抗工作组为代表的传统体制 ; q" e! `8 B8 ^# u
- x$ b2 s/ d, }, X
6月8日:工作组进校,宣布支持红卫兵 / J% J! @& p! U" B
6月8日,团中央派出的工作组进驻清华附中。工作组一共5人,多是在中央团校学习的各省市骨干。工作组组长是章建华,但实际掌权的是中央团校哲学室主任刘晋。
! ?+ z- y" O) Q, o身兼海淀区中学文革分团副团长的刘晋戴着眼镜表情严峻,当天晚上即召开全校大会明确支持红卫兵是坚定的左派,并宣布学校领导班子靠边站交待问题。形势的突变使大操场一片愕然,红卫兵随即以胜利的姿态贴出题为《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下团结起来》的大字报。
2 x/ M% k! w+ m& o$ J学校的大字报出现了180度的转弯。工作组在随后的汇报中对此颇为得意:“到目前为止,全校师生已贴出20000多张大字报,揭露了一批严重问题,揪出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初步开展了批判斗争,大煞了牛鬼蛇神的威风。工作组进校时,右派势力气焰嚣张,左派力量孤单,左派学生仅101人,占学生总数的8%;左派教师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7%。目前,左派学生已增加两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9%。”
/ {! o) W( s3 S7 t+ Z0 |- B( ~刘晋在40年后告诉笔者:6月8日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克实打来紧急电话,让他带工作组去清华附中支持红卫兵,并要求他每天晚上九点用直线电话汇报情况。
9 h k4 w9 w( ?9 U
: r2 s) T R# K. N6月中旬:批斗校领导和成立革委会 5 H. O, V1 l3 k& R5 N. ^# w
从6月17到20日全校开始在工作组的主持下三次批斗万邦儒和其它校领导。刘晋回忆道,他当时宣布“对学校领导万邦儒只准动口不准动手。”
|* z# C/ R; h' S* \
, i4 W, L8 f S: S当时红卫兵并不知道工作组的做法直接来自中央。6月下旬,胡克实传达了刘少奇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认为工作组已控制了局面,提出“抓游鱼”和“消化红卫兵”。 L: i7 A' c6 W+ h
' C. o$ L1 Q" s
6月24日:《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 - h( w5 w1 |6 v3 P" w6 A
6月23日,团中央的《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左派学生的光荣责任》,强调左派要服从工作组团结大多数。红卫兵随即在6月24日贴出两张大字报公开进行反击,一篇就是后来震动中央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
; _. u) |& V& b. L这篇贴在教学楼一楼门厅正中的大字报,第一句话就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革命就是造反!“敢想、敢说、敢做、敢闯、敢革命,一句话敢造反,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基本最可贵的品质,不造反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修正主义!” ! u n% K/ i8 b) Q# n& K; a7 w; L" b4 X
这篇充满激越口号的文章由红卫兵才子骆小海执笔,后来被一再模仿变成文革时代的新八股。但最后的结尾“……对今天这个修正主义的清华附中,就要这样大反特反,反到底!搞一场无产阶级的大闹天宫!”明眼人一看就是针对掌权的工作组的。但工作组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觉得在共产党的天下提倡“造反”匪夷所思。 V; n! D! B) R! K' A/ H% R
' q% q( T0 `0 T' y! r
当时狡狤的红卫兵故意留了一个破绽,没有点明这段话的出处。工作组果然上当,写了简报上报,一直报到刘少奇党中央那里,被定性为“反动”。实际上这句话缘自6月9日《人民日报》第六版的一篇不起眼的短评《汉弗莱的哀叹》。它引用了毛泽东在延安时代给斯大林祝寿时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没有人注意到这句隐含在边角评论中的支言片语,但嗅觉灵敏的红卫兵马上捕捉到了。
- N% X7 t9 U; j. X ; V% O" M) e/ _" Y8 Y+ C% q
当高一的红卫兵刘刚、张树平等把这张“造反精神万岁”大字报抄到清华大学时,给了当时被清华工作组压制的蒯大富以极大的支持。但遭到拥护工作组的主流学生愤怒围攻,甚至到清华附中要求“逮捕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小集团红卫兵”。 J, R- C, X, z( p! ^( L
6月26日,胡克实听了刘晋的汇报后,认为红卫兵“相当不懂事”,“能不能把党团组织恢复起来,把红卫兵消化在党团组织之中。”(卜伟华摘自清华附中工作组1966年6月27日简报) 同时许多其它中学的红卫兵被宣布为非法,清华附中再次成为内外瞩目的焦点。 / }% P; ]/ R" e9 g: G! P/ t. k) [
5 n# q* I5 l; s4 p1 j; `! W1 t' X$ t但当红卫兵在7月4日《再论造反精神万岁》正式引用毛泽东的这段语录时,工作组已被拖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老练的工作组一方面突然成立排除了激进红卫兵的分团委,由自己担任正副书记取代了红卫兵掌握的革委会;一方面迂回拜访红卫兵头头的家长采取怀柔分化政策。并于7月17日把208名红卫兵骨干拉到沙城兵营封闭军训,逐渐夺回了主动权。 ; M- t0 O R1 ]& a3 L
! v) L5 e+ u7 w! v* v
7月20日:《阶级路线万岁》和批斗升级 & G9 H$ s7 Z+ O8 t
尽管工作组和红卫兵出现矛盾,但在批判学校领导上是一致的。除了全校的批判大会外,各班都开始批斗老师,并且扩大到“右派学生”。在宋柏林的日记里纪录了7月5日批斗团委书记顾涵芬、7月11日批判班主任丁淑慧、7月20日批判学生郑国行。 # v, P! |$ \$ D8 l' U0 F1 `
批斗会由各班的红卫兵核心小组发动,这些未经世事的学生对组织批斗会却并不陌生,学校领导给他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去参观清华大学的“反右展览”,现在反过来自食其果。班主任被争先恐后的学生围在中间,任何辩解都会招来更激烈的呵斥甚至墨水和浆糊。
: _/ P4 f3 e4 C% V f* ]
4 F: B) c) D5 M: T! M # _- E! R0 I3 e" e [
7月下旬:与工作组摊牌 ' U: U; W0 I T8 i: ]' Z7 J
这时红卫兵内部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冲击:红卫兵第一把手王铭的父亲受到批判,而他跑到现场阻止了揪斗他爷爷批判会。王铭的父亲王仲方曾任已被打倒的罗瑞卿的公安部办公厅主任。胡克实要求刘晋借此机会迅速解决清华附中红卫兵的问题。 4 v, @% P# s F4 w
$ `! x) z. n) G6 O0 S7月24日晚上,双方班子的全体成员在教学楼办公室正式摊牌。此前工作组已经无法容忍红卫兵的我行我素,工作组的小叶曾冲进广播室,撕掉了红卫兵擅自播音的广播稿。据刘晋回忆:在这次马拉松式的交锋中,胡克实三次打来电话,要求他直接点出王铭的问题,击垮红卫兵的软肋。 0 b0 |: ]$ Z7 i
/ k! ]3 l4 C% @. L4 J$ x7 n进进出出的刘晋几次提起话头,又都咽了下去。一是发现王铭还有群众基础,二是他发觉红卫兵班子意外地团结,一点名局势必然无法收拾。尽管刘晋在上司胡克实的质问和下属章建华的催促下几次拍案而起,但根据自己二十几年群众运动的经验,终于没有点名。 6 \6 X% e s# v% U+ L: p
6 w N0 }2 ]# G6 P9 O" E7 h# p* M3 B5 l而红卫兵为这次摊牌作了充分沟通,策略地让王铭退出一线,以免让工作组抓住把柄。几次“交心会”上由卜大华据理力争,由张晓宾回旋底线。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在刘晋被叫出去接胡克实电话的时候,人大附中的徐浩渊跑来告诉了卜大华一个小道消息,“团中央已经把胡启立揪出来了。”两个都自以为摸了对方底牌的对决胜负难分。会后刘晋把风传胡启立倒台的消息报告胡克实时,胡还认定是红卫兵的谣言,命令刘到清华附中召开大会辟谣。
5 {" G8 ~1 r# r7 Z - @& p! F" S, @; `
7月27日几乎同时发生了三件事。正在北展剧场的中学生代表大会上做报告的海淀区中学工作团团长周捷,被匆匆赶到的中央文革小组的王力当场宣布罢官。清华附中红卫兵当即贴出《三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而彻夜未眠的刘晋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要和红卫兵翻脸的辟谣大会。
3 c. S% q4 [# P0 ~2 s
0 n( \" C% B( e6 g: x6 o" M7月28、29日:江青、胡耀邦、刘邓、毛泽东和红卫兵
& ]; S* {, @) }! ~7月28日晚,中央文革小组在北京展览馆电影厅召开大会,宣布撤销海淀区各中学工作组。清华附中红卫兵的骆小海、邝桃生将《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和《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两篇大字报稿和一个条子递给了主席台上的江青。这封给毛主席的短信大意是:有人说这两张大字报是反动的,请您老人家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反动的大字报。江青当场答应一定给带到,并在上汽车前回身向红卫兵喊道:我支持你们!
! t' u# N. v3 O( h( i! b ! |; N8 r9 z& b! k
几乎与此同时,胡克实带着刘晋、周捷等到正从西北回京看病的胡耀邦家。和忿忿不平的客人相比,胡耀邦没有多说话,只是让他们沉住气观察观察,并“让克实立即向小平同志汇报。(刘晋)”那时很多学校已开始打骂和驱赶工作组。 ; W& x8 H& v* ~: Y6 h5 ~
9 F# Z. z3 ~; l: X c( m( ~胡耀邦的次子胡德华当时就是清华附中高一的学生。他后来告诉笔者,那段时间他父亲很无奈,也看了那两篇造反文章,还问胡德华看过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没有,“你们那个造反精神万岁啊,你看像不像?” - n' g! M }5 E: C. R3 |
. q% q5 e1 _! X0 } ^
这里有个更大的背景当时无人知晓:7月16日在南方的毛泽东在武汉高调横渡长江后,已于7月18日悄然回到北京。在7月29日人民大会堂的接见左派学生的大会上,在刘少奇邓小平承认派遣工作组不妥,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后,毛泽东突然从侧幕后走上主席台。张晓宾等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代表几乎不相信眼前领袖云集太阳升的场景。
$ p7 X7 Y. |$ b* i1 \; s # W1 N5 k' J4 h6 w# }( D
有关骆小海的报道可在网上搜索,内容很多,不在此一一介绍了。
, E* N$ K+ ?0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