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9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8 22:06:00的发言:
: A. l& j/ v$ W2 Y& _

我有个邻居看了照片连声说,“不像”,不知你们谁更有眼力。

+ e9 B1 V- o, t& a

 

7 @ _; q, n) N+ [

对7号楼是有一些了解,不过记忆支离破碎,随声附和还行,组成文章就太费劲了。

9 f3 B, e" n! H

 

0 \6 v1 s0 R8 W1 D1 H7 z

有一种因素必须注意:有一些心存不良的人在关注着我们的网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些居民楼不仅代表历史,而且现在还住着人,别给他们带来伤害。

) V8 O2 y' e3 O( G3 @

 

. t2 G3 h6 q+ n9 x" Z; c

后两句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觉得问题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馨蓝霏霏在2009-6-7 23:16:00的发言:
% Y+ l4 o2 n0 n

磊子哥:你记性真太好了!观察的太仔细了!只是一点让你一说,我倒有些拿不准了。我记得郭良才家住在四单元三楼,是后来郑老师他们家住那房子。

6 @( U9 a4 {# P1 D

还有住院里你不知道有多方便。远处的房子刚住还新鲜,之后诸多不便让人烦恼。咱们这儿虽是CDB商贸区,但又是闹中取静四通八达!吃住行事事都方便。

" }; H* H; T4 d% O3 X& l8 b2 |

这次没时间回来,随时欢迎你回来。

% Y5 s% X3 ~+ J

 

" `" ] Z' n! k- t+ p7 @0 u ^) j

霏霏楼妹子:

2 ]! i9 ?$ E- W: ]2 \

 

" M& U4 h/ G% L

这次因转机时间太仓促,没能到机院看望各位,留下一点遗憾。不过今后还会有机会的。

) B& R \8 n" N

郭院长原来住7号楼哪一个单元我记不清,只记得是中门进去的三楼,也可能我记错了。

* X1 m0 |! M$ X( \! ^$ U

 

发表于 2009-6-14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14 12:34:00的发言:
- B2 v* O4 F/ S+ _

水小子,从小就聪颖机灵,人小鬼大。我就不同了,从小就是妈妈的好乖乖。那时,我家住在德外火神庙。妈妈体恤小儿生性老实加之住校,每星期给周阿姨2毛车票钱,每到周末,周阿姨把钱给我,为了省下这2毛钱用于零花,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相伴走回家。一路走一路玩。这周去北海,下周去天桥……玩的很开心呵!现如今的孩子可就没这福气喽。

6 B9 q) i8 x+ X2 u- b, N* k

 

: s* j8 I" `6 O9 _! E

钱从那儿来,省钱的故事,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都是重要的话题。

1 Z! Q. h- `5 `5 g( V

 

发表于 2009-6-14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小子,从小就聪颖机灵,人小鬼大。我就不同了,从小就是妈妈的好乖乖。那时,我家住在德外火神庙。妈妈体恤小儿生性老实加之住校,每星期给周阿姨2毛车票钱,每到周末,周阿姨把钱给我,为了省下这2毛钱用于零花,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相伴走回家。一路走一路玩。这周去北海,下周去天桥……玩的很开心呵!现如今的孩子可就没这福气喽。

* X$ _6 W. W |1 g

 

发表于 2009-6-14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迷僧在2009-6-14 11:24:00的发言:
我是62年子弟小学62班的毕业生.身体弱,扁桃体老发炎,常住隔离室.它是3楼.卫生室有3个女大夫.其中有个大夫好像是熊大夫.她的孩子都在小学。大儿子和我同班。叫毛用志,他妹叫毛用敏,毛用*。周末我们一齐坐公交车回家。从小猪店到猪市大街。他家在沙滩。是四合院,很美丽的。我家在报房胡同。每次都在他家玩够才回家。那时哪有家长接送。独立性很强。我感到住校使我终身受益。很怀念啊。
( n5 h8 A7 ~6 Z& c5 y

欢迎“迷僧”兄。按这里“标准”的说法,你是62届的。

* a8 J! L1 j% Q; x% e2 {7 l' C3 C

 

! |+ H* g: _* J6 D6 S' U# R* {6 X

“常住在隔离室.它是3楼. ”,不知还有谁来证实?

1 O g2 Q) j7 g& I2 T# Q4 V* S

 

4 M2 u: u8 \9 p( t8 N

猪市大街,久违的名字,已经淡出我的记忆了。如果坐9路(如今的109路)电车,现在站名应该是美术馆。查了一下,是从东四牌楼(现在的十字路口)往西的一段,西边应该到沙滩。早年的确是猪市。报房胡同现在还在,在东四南边。

* }2 t+ }5 M6 i# K) w

 

" a* q8 I: C7 E0 o

故事太简单啊,多说点吧。如果打字费劲,影响了思路,那就先写在纸上。也可以先打好存在一个文件里,到这里拷贝。或者先请年轻人帮帮你,等你练好打字就方便了。

发表于 2009-6-14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小子,你也太逗人了,我边看边笑。真是人小鬼大。
发表于 2009-6-14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14 11:22:00的发言:
9 Q# s0 ?) E: U, P6 X

d& ?+ `* F' ?! s1 l' S

(15) 我儿时的零花钱是从哪来的?

$ @0 o2 }# Q6 P- E3 B

    我集资的方法是:

) C7 z' D; T5 @4 Q


4 K* q1 G6 o4 g3 X% Z

1。积极参与家中打酱油或买醋活动。

7 k$ @. R; x8 w9 e6 m

2.自觉经常打扫房屋的死角,暗角

/ u4 b( A% D6 e8 n9 R

3.经常动用食堂菜票解决嘴馋问题

/ G) S5 i8 {" k( q R

    

- e! z* \# _4 k4 }* s

 

1 {8 m6 j7 J8 h# G

4.下面谁能给添点?谢了!。。。。

" f/ T" F4 ~5 i0 D6 I

 

7 l9 ^( j* I. A$ k: K

水兄:

6 t \# _" z/ m/ V4 B! _. Q3 h7 {

  水兄真是聚财有道,花样繁多。

: B, \) e1 O7 c% a0 j" q/ i

  而我的一位学兄,从来不帮家里干活,因而轻易揩不得油水。而手头的“例钱”也就那么几分,而且像“游击队”那样,供给常常得不到保障。不过,您千万不要为他怜悯——他必隔三差五地去合作社,往柜台上摆上几个钢崩儿,点要“名小吃”,如辣罗卜条,朝鲜菜,鱼皮豆什么的,一饱口福。有人可能怀疑他的人品,这您就想歪了,他可是个好孩子。

9 H; z0 `" ?' v6 S& a8 `6 `2 c+ _9 K

  有几次,我和他一起去合作社或针织路商店,甚至水碓子,呼家楼,以致关东店。其实,我心里挺不乐意的,因为陪他是我义气,当然也有他的利诱——好东西四六分,当然他要大头。不过,就他手里的两分钱,每根冰棍都得让卖冰棍的先咬下一大口去,就这还得是像老蔡一样的熟人。

0 x6 s0 q" |" [4 G ^

     他夸下海口,“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不信你就走着瞧。”

% ]' g2 r" @/ A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和他一起走进商店。大概他比我还紧张,离柜台还有好几步远,就听“当啷”一声,手中唯一的钢崩儿就到到地上。我们赶紧寻找。这老兄还跑到外面捡来一条细树枝,探到两个柜台的交接处的缝隙里,向外掏扯。。。

5 C7 y$ f' _0 x( i

     一会儿工夫,他的脸上露出兴奋和幸福之色。

4 |) m1 f' W9 g9 Y" p" e

     “那两分钱找到啦?”我关切地问。

w$ s; _0 q) T d5 @+ Y

     他诡秘又欣喜地点点头。接着,将一个五分,两个二分,一个一分的钢崩儿摆在比例柜台上,像美食家点菜一样点开了小吃。。。。。。

1 b, [, L4 p3 O& L4 f4 i' n

     我惊讶地盯着他——难道他会变魔术不成?

- C8 D1 e* J: x9 \: O1 f

     后来,我发现每到一个商店,他的钢崩儿总要掉到地上,他也总会找根细棍从柜台缝里掏扯半天。。。

8 y; Z3 h. m, J* m! d

     诸位,你们看出门道了吗?

' v5 I8 I$ e: U+ e8 q# ]# ~

发表于 2009-6-14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9-6-14 6:21:00的发言:
水小子的小段子不错,真可谓童心未泯。
! b/ ?% X2 f$ |/ Y

谢谢学长的赞许。

发表于 2009-6-14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13 21:22:00的发言:
- o; X! c' _1 ~$ v1 ?! @5 ~* L ' }) Z$ @6 B- w2 |7 M i( y% F " Z) S$ i. N' k3 L) _" }

黄金海岸,你好。

& w- Q2 _$ k9 N! J- i3 b6 G

你千万别打退堂鼓。在这个帖子里,不怕你说,你说,你全说,就惧你不说,不说,就不说。

3 s" i5 l8 W# W: M& m

你说错了有人会立马更改,没人笑你写错了什么,还不 charge 你银子,多好的事情!

$ e! L" V, _) F [9 H: h* o/ A

快好好回忆回忆吧,把心里掖着的砖啊,玉啊吾的,可劲儿往外抖了。。。完事不是心里也舒坦吗。

/ H: R6 N; q* x0 _ 6 i) W1 ?- b F* j" F5 z6 {% ~ . j( O( x* P1 W3 c% X# G" y

谢谢水兄鼓励。你正根儿地道的老北京话真亲切。看来甭管走到哪儿,还是家乡好啊。 2 z; G. [( i/ f' Q5 j* G0 l说到小时候的零钱从哪儿来,最多的是来于买菜买肉的“找零儿”(不仅仅是打酱油)。就象那篇140字的精湛短文所叙。我那时如存了3分钱,最想买的是山楂丸。又甜又酸,个儿又大,又开胃,能吃上半天呢。由于那东西开胃,吃完之后就更想吃点啥了,可是囊中羞涩,只有看着其他的诱人食品(如你在大滑梯一文中提到的江米条)站住不走了的份儿。看看现在美国的孩子们家长都会给些allowance(国内的孩子大该也是如此吧?),我们小时候想都别想啊。
发表于 2009-6-14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14 8:14:00的发言:
; w" b! P0 p: V3 ~4 h) C

 

' H& O3 `" u/ T/ N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呵!漫步,这回满意了吗?

# q$ z: H9 d: I7 L# e

有意思,有空碰到老二我再问问。[em63][em63][em63]

发表于 2009-6-14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好.我说的毛用志家已经变成皇城遗址公园.请问宁玉珍老师是教数学,当过教导处主任吗?身体健康吗?
发表于 2009-6-14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4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4 10:23:00的发言:
   1 p# S* u# M- s% V* o

……                                                  文字不生动就换动词吧

: H) y8 O5 A; D. S- t" ]' y' X

   

3 T+ s* j! L4 A1 C" z7 j

     一篇文章生动与否,与动词的使用和锤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动词锤炼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b4 Z( H4 Y) |' g, I/ B

    动词活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最好的范例。一个“绿”字既表现出了时令季节特征,又使诗歌形象、生动。
   

' Z- f# J* Z! a$ r

   动词的选择。福楼拜曾说过:“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天啊!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衬衣,穿上袜子,几步跑进厨房,找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刷了几下,然后拿起毛巾,在脸上擦了几把,飞快地跑出屋子。”

    看来,这段文字表达一般,但我们若雕琢一下,就可以点“铁”成“金”:

    “……我踹开被,一个鹞子翻身下床;套上衬衣,登上鞋子,三步并作两步蹿进厨房;捏着牙刷,涂上牙膏,出溜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胡噜几把,嗖地窜出房门。”

6 \* E, ?" M/ B8 @- |1 h) M" a' J

 

X$ t3 w' ]9 T9 b+ E

    比较一下,后面这段文字只换了几个动词,却顿添了魅力,使人耳目一新。

$ ? p2 y" P$ A9 U1 L6 ^

   

5 ^5 Z# U: L# u- P" E9 M

……

- R2 ~( {* z ~9 u$ ~7 b+ ^: v( N l

 

/ A* k+ k2 t! q) L" ~3 ]0 N$ e

文字不生动就换动词吧,很受启发。老胡也帮我改改我的那些小段子。我看着众兄弟那些精彩的美文,很羡慕,可就是写不出呵!哈哈哈……

0 n$ ?6 n' r/ m" [

 

9 M$ y& C1 L! L, u c! ^3 Q

老愚公:你的短信回复已悉知,我又复一函,已详释。

4 |. c1 @8 c) }$ Z3 @6 d

 

发表于 2009-6-1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柜: ★6月14日全天视频直播《薪火相传》十大杰出文保人物颁奖典礼

" ]& W+ p) c/ N1 X# X

 

; o- M# d' B+ A' J2 N: Y
QUOTE:
以下是引用掌柜在2009-6-14 0:44:00的发言:
E9 q4 x5 `6 H6 ?, e7 D

6月14日老北京网将在江苏省无锡市为大家现场视频直播报道第2界《薪火相传》十大杰出文保人物颁奖典礼

3 S$ g$ N+ S- u. b* X* ^9 [

 

- o% L& T4 X: C) y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基金会和无锡政府联合举办

, z, w+ g! a2 p7 k8 V2 J! T

本人身份为本次评选活动候选人

( v- N% a3 z5 ?! P( ]

 

, B7 U9 B$ @. T: ~" M

本次直播将成为老北京网首次视频现场报道

6 \* n/ \* G# B3 r

由于设备有限,本次直播将采取单机位定焦拍摄视角为大家报道。

: A. H* g( c; C! V* a3 {

 

8 e* S/ Q# E+ |, w) F+ n2 h; }

直播时段

) t; Q0 U* {7 k! Y9 A- t* b

6月14日

8 ]& S V( c0 g- r7 e

08:20-12:00《薪火相传》第2届十大文保杰出人物颁奖典礼

' J- c/ D( u x0 l

13:30-16:00 杰出人员事迹报告会

& @& V* z1 u o( l# W

视频收看路径

/ B8 G. V; s: v( v" R

http://www.oldbeijing.tv/play.html?c=6eb0cbb62352b789

0 b9 o9 f/ `( z. x; B5 [7 I

 

发表于 2009-6-14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4 10:23:00的发言:
  . b# q, I9 {; Q% G4 |8 A8 D1 N

                                             和不善写的同学们谈点“写经”    

1 j/ i8 u- q& J0 f# X2 Q7 U

   某些同学可能多有——自己“文笔不行、没有功底、不会写”等顾虑,只是在一旁看,而不上手写。有话想说,因不善写而藏在肚里。其实,你多虑了。这里是同学们随意发泄自己感想和记忆的地方,又不是给媒体投稿,无所谓文笔的高下和优劣。

, Z$ X. e$ }7 |) d

 

5 `' H* K% I$ d% {' P9 |5 \. v! X

   其实,只要如实地写出你的感受和记忆,就足以动人了。而且,笔越动、越活。另,往往初写时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讲究追求辞藻的“华丽” 。胡涂当初就屡犯过这样的忌讳。后来,久经编辑们的指点才回到正道。语言和感情的质朴是美文的前提;感动自己的心灵,才能打动别人的心房。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最容易写出彩。如下面这篇小文:

% V3 W( |7 Q r5 l8 `" V

                    

6 N6 ~6 t* e& n* h

                                                        也说老蔡

: k6 v6 V/ M% L0 o+ ~

    

9 `/ j( w8 Q. e; a

      有一发小,一日中午家中吃炸酱面,其母让他去买两角钱的肉。

- V" k' m7 z( f1 P: P' ~

     他急急忙忙跑到针织路副食店,只见老蔡手握一把钨钢刀,问:买什么?买肉!

6 ]0 r. ~# L0 |: A/ k

  多少钱的?”

8 n3 _# H0 s, N, V: S5 e

    “一毛七的”

; Y/ {2 g% I' K: B" W7 A

    蔡怒声问:“剩下三分干什么?”

( K! o% z# C( o1 {

    “买冰棍!”

- l }1 r# }' Y* y. y' Y

    老蔡手起刀落:“一毛七”。

- M$ V, t7 U7 w

    发小一手拿肉,一手拿着三分钱;边走,边吃红果冰棍,那叫一个甜!

) T& q$ A5 v! [) n. X

 

1 c9 V) u- q" C) |6 l% F: A

   该文:140余字,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将一可爱的小顽童勾勒出来。(略加编辑)

+ _ T' H3 f- s- Q* E8 ^% H

 

4 n- h0 ?+ d7 c, p3 x7 ?

    有一位报纸编辑关于码字的高论,附在下面:

! H! J4 w# T$ `. m5 I5 y

                                          

: g( a, ]* q% |8 a# l$ p5 }

                                                  文字不生动就换动词吧

' l/ t0 N2 {, I7 Q0 M! A

   

( }. }# a& O0 z1 Q& L

     一篇文章生动与否,与动词的使用和锤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动词锤炼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L$ ?8 ?: L+ l0 w/ s! K

    动词活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最好的范例。一个“绿”字既表现出了时令季节特征,又使诗歌形象、生动。
   

3 |3 p: _/ }) w: S4 b7 v! F ]

   动词的选择。福楼拜曾说过:“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天啊!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衬衣,穿上袜子,几步跑进厨房,找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刷了几下,然后拿起毛巾,在脸上擦了几把,飞快地跑出屋子。”

    看来,这段文字表达一般,但我们若雕琢一下,就可以点“铁”成“金”:

    “……我踹开被,一个鹞子翻身下床;套上衬衣,登上鞋子,三步并作两步蹿进厨房;捏着牙刷,涂上牙膏,出溜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胡噜几把,嗖地窜出房门。”

+ `! G0 f* w0 _9 I: Q

 

, O' |9 H5 K, |( |& z1 T8 B

    比较一下,后面这段文字只换了几个动词,却顿添了魅力,使人耳目一新。

' Y0 J5 L' R$ ?, ?4 R$ @

   

. x# U0 j! l; D( o9 ~! n

 

* E$ P% n- g* m3 @( a

  

: h! J' ]% f4 \6 ?" q h4 Y& L( ?

     那些对码字心有余悸的同学们,大胆的写吧,你会越写越好,而且像搓麻一样会上瘾。这时你就上道了。哈哈哈……一点粗浅的经验之谈。


( k! [; D! y( q) ~

 

9 x3 Z/ A8 n& d' v- q+ a

胡涂学兄,你好!

2 z2 Z6 |/ Z. X) ?5 @ A

这一篇谈经短文很有启发,怪不得你妙文一篇接一篇,原来掌握了妙器啊!没说的,顶 !!!

发表于 2009-6-14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4 10:23:00的发言:
  2 x: w b- l9 W3 C

                                             和不善写的同学们谈点“写经”    

4 y% B. k. K6 n* U

   某些同学可能多有——自己“文笔不行、没有功底、不会写”等顾虑,只是在一旁看,而不上手写。有话想说,因不善写而藏在肚里。其实,你多虑了。这里是同学们随意发泄自己感想和记忆的地方,又不是给媒体投稿,无所谓文笔的高下和优劣。

* C& _5 y/ W; w

 

" s' s) `: w* N5 J6 E% V

   ...,才能打动别人的心房。...,最容易写出彩。如下面这篇小文:

. B4 C( ?/ O$ f: `7 F

                    

* _0 r# `- g& a

                                                        也说老蔡

1 N% N" l* k: S/ y& j. c7 H

    

0 H) ~, R& |3 X; ~, L( V, W

      有一发小,一日中午家中吃炸酱面,其母让他去买两角钱的肉。

& f1 \% e# _) v5 D& r

....

2 T! _) O' a0 t1 \( x+ `

 

, h/ O) x& D/ P, m5 \

   该文:140余字,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将一可爱的小顽童勾勒出来。(略加编辑)

# |5 }% F B2 K* ~6 |

 

& p# D1 w- O/ p U) G

    有一位报纸编辑关于码字的高论,附在下面:

3 o# @2 F: p2 J) z0 O

                                          

0 ? m( z- T$ K6 ?/ U. ^6 g# H, Z

                                                  文字不生动就换动词吧

7 t. J7 V! i+ {

   

5 |: y1 p% y% K

     一篇文章生动与否,与动词的使用和锤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动词锤炼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2 @+ V: Y; v9 Q1 k" c; S# |

    动词活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最好的范例。一个“绿”字既表现出了时令季节特征,又使诗歌形象、生动。
.....   

! o; B f6 l3 f0 q- Z" A# M" w* G

...

" t- H4 _0 [0 P1 \$ h" R

 

|3 G" J8 j6 `& q. @

糊涂兄有点自相矛盾。说的是“又不是给媒体投稿,无所谓文笔的高下和优劣”,举的例子都是怎么写成精彩美文。

4 \9 g* n* T/ X: P: ^% {" u

 

# O# s- @ p( H& t2 B0 S

我的看法,根本不必管文笔,到这岁数,都能写几句,有藏在心底的记忆,能写出来就非常珍贵。这些记忆,即使是不起眼的碎片,也是重要的文物,永远有价值。今天报刊、网络上那些写手的文字,别看漂亮,大多数徒有其表,很快被人淡忘。

发表于 2009-6-14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14 8:39:00的发言:
7 D, i1 A* V9 ?; w/ K9 ?

这就明白了,单田芳老爷子讲话,“话不说不明,理不讲不透,砂锅不打,一辈子不漏”。

. y" g( C( x7 @3 e3 r

早先还以为是“三爷”哪, haha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 Q! a% x, I9 k' D" ^$ P

 

# V# j1 [" }( j) P1 c'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已知也。

. x$ u- p1 k. q*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上次我就是这样搪塞冬虫夏草老弟的。看来还是不说透的好,总得给大家留点想像的空间。

发表于 2009-6-14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龙哥在2009-6-13 7:40:00的发言:
) e* n9 M4 J |! p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也说老蔡

" B, Y$ L+ d" i7 ?2 q {- O; t

          有一发小,一日中午家中吃炸酱面,其母让他去买两角钱的肉。

" Q: t0 j$ j' X, I& b7 }

     他急急忙忙跑到针织路副食店,只见老蔡手握一把钨钢刀,问:买什么?买肉!

' b! w$ w5 V8 I2 Z9 @0 i; m

        “多少钱 的?”“一毛七的”蔡怒声问:“剩下三分干什么?”“买冰棍!”

% o1 |6 h+ {- ~% H1 s

    只见老蔡手起刀落,“一毛七”。就见发小一手拿肉,一手拿着三分钱,高高兴兴的跑了。

: O* I- c9 o) U! t9 U- r

          一边走,一边吃着红果冰棍,那叫一个甜!

5 }5 x5 [/ D8 R/ Z& E

      这可能就是公私兼顾的前身,祖师爷呀。

: @+ A4 d- n- B+ D

' O& B$ v+ E# J# W

(15) 我儿时的零花钱是从哪来的?

6 b* \" F) \) L" f, S

     说到零花钱,现在的孩子可是真幸福,上游爹妈时不时地塞着给着,上上游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惦记着,明面暗地不时地赞助着,还有其它途径。。。。翻翻他们的小金库,个个都是包涨箱满的。与之相比,我们小时候是太寒酸了。那时的家长们可不像现在的家长那么大方,即便条件容许,也不会随便给孩子钱乱花,不是还讲究培养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嘛。那,我小时候的零用钱从哪弄来的呢?首先说,父母收入还算可以,但平时根本不给零花钱,即使给现金,也是专款专用。不过我还是千方百计地要整点儿,我集资的方法是:

# ^$ `/ ]' P2 D% M) v


" I5 N0 y0 I# q! [

1。积极参与家中打酱油或买醋活动。

7 M9 l3 Y/ T( ]8 ^1 U6 ~- @

     小时候我基本不接触现金,不过有时要去合作社买个酱油,打个醋什么的,还是能有机会,所以碰到有这种活动,我一定争取参加。上层拨下五分钱,让去打醋。到合作社只让售货员阿姨打四分,剩下一分自存。有时一狠心,让打一角钱酱油,扣下几分钱,只带回半瓶,说是路上不小心踩鞋带打一趔趄,撒出去一半。最狠心的一次是直接把醋瓶子扔了,用5分钱买了一根奶油雪花冰棍儿吃了,回来报告说不小心摔了一下,瓶子甩出去碎了,钱没拿住,滚草丛里找不着了。。。。相信这种克扣法是大家最常用的,只是内容不太一样。掌握此方法的最大难度是一定要顶住售货员阿姨边操作,边用两眼发射过来的锐利目光。那目光像探照灯似得照你个全身透,根本就藏不住什么鬼心眼儿,好歹我就是脸皮厚,为了攒零花钱买吃的,双眼一闭,死扛!让人宽慰的是合作社的阿姨们虽然和我父母都熟悉,却从没传过去什么报告吾的。阿姨们心眼儿真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记住她们的笑貌。有两个阿姨是住在平房的,其中一位姓赵。。。。

1 `8 D' ^3 k: ^* k, ?

 

) g, t$ B& H" a: e1 A' G0 Y

2.自觉经常打扫房屋的死角,暗角

: G' ~* X/ @7 F) m; B

     克扣法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且不能老使用。于是我还一直琢磨能有什么其它好办法。。。一天,终于有主意了。我猜想,大人们肯定在外衣口袋里经常揣一些钢币儿,他们下班回家一脱外衣,甩甩灰土,不定就会把钢币儿甩出来滚到床下或衣柜下。他们工作一天回来很累,不会再为了几分钱趴地上找半天。。。于是,当家里没人时,我抄起笤箸,钻到床下,顺着墙角使劲地往外胡噜啊,等从床下钻出来定睛一看,乖乖。。。毛茸茸的垃圾絮絮中,有几个5分,2分,1分的大钢币儿泛着亮闪闪的银光。。。打那以后,我隔三差五的就用笤箸疙瘩仔细清扫父母床下犄角旮兰以及箱底,既得到来自父母的表扬,还能不断扫出大钢币儿来。

4 D* ]" Z9 t L. ?' F& o

 

& Z5 X* ?9 C3 Z8 q& z# ?

3.经常动用食堂菜票解决嘴馋问题

1 w. @. W3 h& t& {$ x0 Q

     说穿了,那时攒零花钱就是为了买吃的。但现金流实在是不好整。于是,我又寻找着其他的途径。。。。我父亲那时喜欢吃教工一食堂马才师傅烙的千层饼。一块三角形饼,二两食堂粮票外加二分食堂菜金,基本每日中午吃一次。这买饼的任务最后落实到我头上,开始老大心里不愿意,后来看到可以直接和菜金打交道,心中暗喜。父母一般对现金看管的紧,但对菜金就不太注意了,因为菜金只能用在食堂,出不了什么大错。于是我经常多拿一角菜金,买完饼后转到小菜部,让小菜部的老吕师傅称上一毛钱的肉肠,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吃,很解决问题,这相当于增加了零花钱的储备。当时这种把戏基本上一星期玩一把,玩多了怕被发现挨揍。有时实在嘴馋,就买两毛的肉肠,到家前如果吃不完,就钻到7号楼某个单元里大嚼大撮。。。。

( |7 e _" B* {) Z1 o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此事说给父母听时,他们眼里一边露出慈祥的微笑,一边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幺蛾子事一直没给我们说过?。。。”

7 F& m; T) }* L$ z# c

 

$ u$ f1 @) U# S& a8 k/ ^

4.下面谁能给添点?谢了!。。。。

发表于 2009-6-14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62年子弟小学62班的毕业生.身体弱,扁桃体老发炎,常住隔离室.它是3楼.卫生室有3个女大夫.其中有个大夫好像是熊大夫.她的孩子都在小学。大儿子和我同班。叫毛用志,他妹叫毛用敏,毛用*。周末我们一齐坐公交车回家。从小猪店到猪市大街。他家在沙滩。是四合院,很美丽的。我家在报房胡同。每次都在他家玩够才回家。那时哪有家长接送。独立性很强。我感到住校使我终身受益。很怀念啊。
发表于 2009-6-14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6-13 15:53:00的发言:
8 ~& p# J3 @7 {1 e1 S

xingjianjun:

0 z% d4 H+ X" Y* g* q; M+ `

你找的魔术揭秘很精彩,我对老的苏联电影非常怀旧,在网上找到了许多我喜欢的老电影,如:青年时代、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保尔柯察金等。但是有两部电影始终没有找到,也可能网上就是还没有出现。你在这方面看来是有经验,能否帮我找一下,电影片名是“基辅姑娘”和“非常事件”。找不到也没有关系。谢谢!

6 b' S0 i+ L, n( r) G+ Z

各位网上高手,如果见到这两部电影片子,也请告诉我。谢谢

) x. j% u3 d9 s W6 e* _# W

非常容易,在"百度视频"中一搜即能找到这个:

! d. e L" M4 T5 M& g

另一个再试试。。。

5 U( ?" E5 \2 d# I0 X# \6 w


非常事件上集01 

4 @2 l" x) @1 O

http://www.56.com/u66/v_MTU5NjAzNTE.html

. l0 u# M' N! J {8 b+ N

 

( j2 t% O- z5 B' d* A$ j* f

这电影我也在附小看过,有一定印象,那个说假话时手指折叠的青年。。。哈哈哈

# D3 O, x% O: s7 W) }! w

 

/ x' E! J9 Z1 B$ O

斯大林时代。。。。。。

发表于 2009-6-14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迷僧在2009-6-14 15:26:00的发言:
各位好.我说的毛用志家已经变成皇城遗址公园.请问宁玉珍老师是教数学,当过教导处主任吗?身体健康吗?
) x3 [" n. k# X8 u

我是62级的,你是62届的,你毕业我开始上学,咱们当年无缘相见。不过你的问题,“撞到我的枪口上了”。

% A6 P% ~: d* W& y


宁玉珍老师是教导主任,他大儿子和我同班,前些天我到他们家去过,她身体不错,说话底气十足,非常开朗。看到你的问题,和宁老师通了电话,她告诉我医务室三个大夫,分别姓熊、高和赵。对熊大夫的儿子毛用志她也有印象。而且很巧,现在她家不远就是皇城遗址公园。得宁老师同意,把她的照片放到网上。

2 k( Q6 o! Y: W


只是不知道,你是哪位?

% v/ L% ~3 E% d



发表于 2009-6-14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一,太谢谢你.我和哥哥,妹妹都是宁主任的学生。我哥叫王恒,数学好,假肢,考北大附中。和王彦同班。宁主任应该能有印象。我叫王健。如果方便,请给我宁主任的电话。我去看望她。

发表于 2009-6-14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k4 b# g/ q9 d+ z/ C

                                                        

0 L' w; t5 z7 K! j, \

fficeffice" /> 

8 S$ D/ [1 J& E6 t" \

  我的小学生涯是在特定时代中度过的,总是和政治气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闻风而动,立刻整队游行,以壮声势。

+ W) p p, g- G% A- g" x" E

  第一次游行我还记忆犹新,大概应了所谓“万事开头难”,我们的这第一次游行属“牛刀小试”,行程很短——出附小校门,沿马路向东行进,右拐到21号楼前,然后再向东行,绕过大学生俱乐部的几间平房折返西行,满打满算就是21号楼的长度X 2

2 E" G3 M8 M; ?; l# y/ F9 u

  开始,老师带着我们一路走一路呼口号,正经是前呼后应,此起彼伏,声震八方,倒也热闹,很像那么回事。可不久,老师就被其他班的学生“抢”走了,我们班就立马像受了惊吓的“季鸟”(俗名知了),做声不得。那时的我们还没学过“噤若寒蝉”这个高深的成语。这样一来,无声的游行不就成了打仗行军了吗?可我们绝对不是军人呀。有几个同学见状十分着急,想挺身挽救“危局”,但声音细得如蚊子叫,只恨平常没有拜师吊嗓子,。。。。。。

2 Y# |& a8 W5 \* m- p: X5 r

  这时,我们的游行声势惊动了路人,人们站在路旁向我们注目,有的还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就连大学生也从21号楼教室的窗户中探头探脑,纷纷俯视。。。。。。。

5 u& `, [! m* w- {

  各班同学见状,如打了“鸡血”,抖擞精神,昂头挺胸,越发兴奋。。。。。。。

- P# G! U; ?( C: t

  唯独我班,哑口无声,现在想来,很像电影《甲午风云》中,李中堂检阅北洋水师,各舰行驶到旗舰之前,鸣礼炮致敬。。。。。。而我们班恰恰就像打不响火炮的致远号。。。

' X% F# p8 A8 h- N1 [# @

  危难时刻,方显出英雄本色,这时果真有人挺身而出,只见他大喘一口气,运足气力,声如洪钟,振臂高呼:

7 x; Z2 H; H$ o+ n

  “打倒中国。。。。。。”

1 Q" N* d$ G8 b0 K2 B8 N

  或许是太激动,大概是气力用尽,可能是英雄气短,后面的字竟然没有喊出,成了断尾巴的蜻蜓。

3 t# Y8 \/ M6 S* r

  一呼百应,我班同学也高喊::“打倒中。。。。。。”突然,如无数个高音喇叭突然断电,声音戛然而止,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小拳头举在半空,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都把目光刺向领呼口号者,这个同学也吓坏了,大有自知有罪,罪该万死的形状,他哆里哆嗦地解释道:“我是喊‘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

; |! Z# Z0 i; ], Q/ ^1 A

      众人笑了。领呼者如释重负。

发表于 2009-6-14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迷僧在2009-6-14 18:13:00的发言:
) X: \9 E, [& p; t& s) M: x7 ^

心一,太谢谢你.我和哥哥,妹妹都是宁主任的学生。我哥叫王恒,数学好,假肢,考北大附中。和王彦同班。宁主任应该能有印象。我叫王健。如果方便,请给我宁主任的电话。我去看望她。

( \& z. g; K. q& h: u. A7 E* ?

如果你和我一样,和她子女同班,事情就简单了。按常规,电话我没权力给你。

% H! l; J. Y' J7 e6 w% F/ O

当然,我也不会简单地阻隔师生之情,你用邮件和我联系吧。

& T/ o+ W6 Q1 Q; a1 Q( D6 ]

 

发表于 2009-6-13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3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3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3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13 18:45:00的发言:
7 o5 o* j. v! x0 }2 c( s# i

水兄:

1 ]$ U5 C' J0 t) C. X- i

   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未能想出合适的名称词汇来。确切地说,是不知如何对待这类“突发事件”。而你的一个“裸奔”,太恰如其分,太贴切,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苍白的,无力的。我认为如果只局限于此意,此人此事,则太浪费,太大材小用了。应该就像“水门”一样,成为不朽的词汇。如果再遇到这类事件,我们,至少是我,不但知道如何给其下定义,更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说拨云见日,振聋发聩,并不为过。真是听兄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啊

6 I" \5 T2 j6 Q1 h5 `# l& y

  我们也应该多一些人性化,善待任何“裸奔”到我们中间的任何人。。。。。

6 q/ I* o. p( P1 o F

虫草老弟,你恶心我,拿我开涮?。。。。

/ |2 l# \/ \" j; t* \$ S

 

2 W, t3 a7 ]+ G1 {6 v( G& r

这次回去办事,非常高兴见到你和陕机院两位发小,只是当时话多时间少,意犹未尽,一些话题确实引发我无限思忆,有味道,只是要静下来才能见文。老弟脑筋清敏,记忆过人,一定还有不少砖玉待抛,不过就差一个字。。。“砸”

$ C; O; x' y" [8 p2 U

我已经把自己砸得够呛,现在一晃脑袋,都能听到脑仁儿在脑壳儿里乱转的声音,你是不是还差点啊?  哈哈。。。一个周末玩笑。

! u) e1 U7 a7 ~+ {1 U

近日又要外出,大概3个星期上不来,祝周末快乐!

发表于 2009-6-13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黄金海岸在2009-6-13 13:10:00的发言:
: j2 B2 \/ p3 ?) E

多谢指正。看照片感觉隔离室应是四单元的四楼(最高层)。隔离室也不是什么传染病房,我常被隔离是因为总是扁桃腺发炎,引起发烧。但这病并不传染。到8岁那年就索性割了扁桃腺,也就不太爱发烧了。我没有讲故事的本事,故大多不敢冒然发言。讲这个“故事”只想抛砖引玉,引出有关隔离室的更生动的故事来以达到转换话题的效果。让学长见笑了。以后还是就来看看的好。
0 r9 C3 \2 N7 u$ \" i, j8 i

黄金海岸,你好。

9 Q: [6 e# M: j, U, ]6 B X+ w4 a. ]

你千万别打退堂鼓。在这个帖子里,不怕你说,你说,你全说,就惧你不说,不说,就不说。

0 J9 m* o1 y* m* ]

你说错了有人会立马更改,没人笑你写错了什么,还不 charge 你银子,多好的事情!

r& ]3 J) v. o

快好好回忆回忆吧,把心里掖着的砖啊,玉啊吾的,可劲儿往外抖了。。。完事不是心里也舒坦吗。

发表于 2009-6-13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2 09:29 , Processed in 1.218168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