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6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1-6 0:30:00的发言:
7 f3 z' r% y1 Z) T. \

,。。。为什么?就是日本人勤劳、不断地研究改进、持之以恒。保守地说,这一点够咱们学上十几年、恐怕几十年。
: ]( e/ U2 P3 V8 z' g. o' E- B1 z ]

要有几个像海尔张瑞敏那样的追日本就有希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11-6 10:58:00的发言:
4 A2 m. x' u! r% o Y

      在此贴一篇我写的曾经被我们总编枪毙的稿子:

! o6 R& z- s6 D: Y" k: C

 

4 h p; ?! ^- K6 W* f8 s P1 C2 @

                                                       白衣未必是天使                                               

* d8 \; ]9 J* p8 {. s1 ^& k! R

                                         有感于当前医德的沦丧与失范

% E& M$ w5 ` y& Y+ N

 
  。。。。。

( T8 w" s* h& R0 x, v) [- L

糊涂这篇文章接着投稿。 为弱势群体呐喊不遗余力。

发表于 2009-11-6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11-6 20:40:00的发言:
! A9 a" H4 e5 Q5 g( o

水兄堪称记忆非凡,正确率达95%以上,占绝大多数!

6 l# Q8 x& \# \' A/ S/ b/ [/ X# v

我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做些说明:

+ s* Z2 t6 }9 w* z7 m8 @

张崇文、明是双胞胎兄弟,长得酷似,但我当时能从他俩的牙分出大小,有一个有“虎牙”,但现在记不清是谁的了。

: Q% H+ i2 ~, q& y; i, E% _7 j3 x

徐小力当是张小力,是个小个子,他哥叫张小红,也在附小就读,和你姐我哥同班,因而记得。

" T' K; m0 M7 f

王利捷好像应该是王丽婕或王莉婕。

2 b2 I U) N. J) H

张悦似应是张月,不是主持人张越。

% E! E: e/ c+ _$ Q/ E, s/ b

安志行?原名安立行,现名安志军。

8 r/ {9 A" W0 ~ B! Z+ e

遗漏张陵(黄翔凤老师之子),大概住4、5号楼。

. W* _( a6 _* A2 E' L# {

若有不对之处,共同商榷。

a6 {3 |7 d5 h% Q

另,康小雄已改名,但不知其详。

5 y$ H* \) d( X

嗨,怎么把张陵给漏了呢,我前两年回西安还见到他了。

0 m/ b% K( Z1 u! N* o2 y4 u

谢老弟补充改正。

发表于 2009-11-6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11-5 22:35:00的发言: ( Z) H$ o4 g: T& z r+ v% q

暂且赋予其某种属性---配上一段乐曲,就算她是俄罗斯-前苏的吧!


. S p( F2 l% _* V6 c) g( W, K0 b+ s! F) Z/ t1 ^1 W + J) K' X3 p& C" c/ H3 u8 M6 f 5 ?: g$ P$ @5 [& h2 }; n+ D- I& U6 l7 h6 R/ E: P* L* ]( ~/ D- p 北魏同学你的音乐听不到,请再弄一下。
发表于 2009-11-7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1-6 23:55:00的发言:
) l6 T* _) u* ~% t. k4 R; D; \
6 F+ r8 B; @/ B0 B9 P - ~% x; ?* g1 _* \: F# [ o6 Z% E% D5 ~: d* C9 k# b; b( N r# \# H, D9 a- P( i9 |& }! X3 z! E; B# _' _4 z' E1 A, X+ r. @" `0 @* t# n2 A* c" N: l) u2 \* u# [. F9 T$ m C) d6 Q
以下内容含错误标记
0 f! ^4 y( b" \$ d2 m" b7 Z. n& }# u

 

8 U% X- t2 i0 _) C3 K9 J f2 g

车学长, 试这个:http://v.blog.sohu.com/u/vw/3744782

6 C& d. ~) ~* t4 O9 s

山楂书。可能是他朋友小吕拉的。下次去基辅叫上他,和正宗的

* a4 l8 P1 [! ?; I

PK一下。

( @ B1 f& h# V! z4 {' W& P& M

发表于 2009-11-7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华山牌相机,有段逸闻。西安能出产这种在当时属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大概是西北(安)光学仪器厂的产品,现在经几位学长介绍,方知原来是仿苏的,质量应该不错。那时别说进口的,就是国产的,消费得起的人也不多,因为它是填不平的无底洞,费钱。可“华山”机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最后到了一机难求的地步。这是因为据说其价格只有8元,要知道那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售价均在百元以上。听说是把价钱标错了,估计少了一个0。这样一说,不少人当时真拣了一个“大漏儿”。不知是真是假。
发表于 2009-11-7 0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一机部小学,其实1,3,4,5.6都有?

2 V# ^$ H& a+ X" t5 L3 z9 E


文革前,一机部:机械。二机部:核工业。三机部:航空。四机部:电子。

4 b; i" n- l7 Z! \5 @

        五机部:兵工,六机部:船舶。七机部:航天。八机部:农机。

5 |/ l6 C2 z9 o+ Z8 I" {# U

(个人记忆,没准有误)

发表于 2009-11-7 0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pei老弟对工业部门 门清儿。  哈哈

( A, K$ o4 u( H0 G

 

! l8 N9 R- L) t4 R

在这学了几个词:

2 @0 M3 C1 J8 X: i* w

糊涂:  门清  横空出世.--〉 弄不好隔一阵就横空出世一个。

& v! _2 ?$ E$ |( `5 w

水小子: 暗情            --〉 一定有什么暗情

; J) {9 N+ Q6 K3 y

龙弟: 累S你们          --〉最后累 S你们。

- }/ m# ~* i$ J0 O. a

 

3 X% Z% B' J8 I# m5 F+ N

邻居wangpei看你们小学也 门清.

% C9 c4 h+ l' m( j0 w8 F

 

R& J0 j Z% R1 `0 i2 V# G

哈哈. 活到老,学到老。

发表于 2009-11-7 0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北魏给拉手风琴的艺人配了《山楂树》,我又想起在《基辅餐厅》小聚,点的两首歌,一首是《山楂树》,另一首是《我亲爱的母亲》。现在再把《我亲爱的母亲》配上,不知成功与否。因为我初次搞。

: k% Q/ G. K9 X) T
发表于 2009-11-7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11-7 0:32:00的发言:
     说到华山牌相机,有段逸闻。西安能出产这种在当时属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大概是西北(安)光学仪器厂的产品,现在经几位学长介绍,方知原来是仿苏的,质量应该不错。那时别说进口的,就是国产的,消费得起的人也不多,因为它是填不平的无底洞,费钱。可“华山”机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最后到了一机难求的地步。这是因为据说其价格只有8元,要知道那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售价均在百元以上。听说是把价钱标错了,估计少了一个0。这样一说,不少人当时真拣了一个“大漏儿”。不知是真是假。
* K9 H, @3 H! S' ~/ J/ u @

华山1960年的内部价就是8元,那一批大概是大跃进的产品,市面价是120元,1970年我到内蒙的阿巴嘎旗看望插队的同学(骑马是主要目的),还看到有华山卖120元,印象深刻。文革中,记得有一同学到信托店卖华山,想卖30元,被店员讥笑一番,10元成交。

发表于 2009-11-7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忙了几天,来凑个热闹。西大哥推荐的俄语歌深沉;悠扬。俄罗斯是一个欢快的民族,又是一个忧郁的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她的很多歌回味无穷。 说起俄罗斯相机我家有一佐尔基2型,八十年代初卖了二百多元,咳!缺乏收藏意识。

发表于 2009-11-7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山相机的故事

1 K' u" g# H8 y
这是英国人D-丹尼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谈到了[华山]相机的开发过程:
有的收藏家喜欢收集那些来历有趣的相机。60年代末在西安制造的一种相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35MM的[华山]相机是用热塑塑料制造的,这是一种操作简单的相机,然而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大约在50年代,苏联在中国进行了许多项目,其中包括在西安市建造一座相机厂,这家工厂设计制造的相机出口回销苏联,相机牌号为[SMENA]。60年代初苏联撤走了他们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留下了制造这种相机的工厂和设备,此后厂家为中国市场生产相机而改为[华山]牌。
我是从另一位多此来华的收藏家那里听说的这个故事,我想这个故事是真的,特别是后来我发现华山相机镜头外部有一圈西里尔字母的文字[为九世纪传教士西里尔发明的字母,是现代俄语等字母的本源]。
--转摘自[收藏相机和照片的业余爱好者]
发表于 2009-11-7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1-5 15:42:00的发言:
- j1 l2 d' L* R9 w9 z. G

把图像上下拉长了点,效果是否好一点?

0 c4 o# b6 Q( n; {/ @) A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115125469229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g$ y8 L4 D* {& z

哈哈哈!原汁原味!比学弟修的好多了!

发表于 2009-11-7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1-7 0:59:00的发言:
" j: X/ ^# {+ ~. O

说是一机部小学,其实1,3,4,5.6都有?

7 P: w- F1 T: r7 J% `


文革前,一机部:机械。二机部:核工业。三机部:航空。四机部:电子。

; \+ a& m. k8 j2 ~$ m! S0 W

        五机部:兵工,六机部:船舶。七机部:航天。八机部:农机。

8 ^$ {2 A& `$ Q7 {

(个人记忆,没准有误)

" j1 G- I) A0 s' r' N1 x3 `

准确无误!

发表于 2009-11-7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机部后来并入一机部,为农机局,文革后成立新八机部,不久又撤销并入七机部。
发表于 2009-11-7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1-7 8:51:00的发言:
O' E7 T3 C. Z* b; v1 A0 c

忙了几天,来凑个热闹。西大哥推荐的俄语歌深沉;悠扬。俄罗斯是一个欢快的民族,又是一个忧郁的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她的很多歌回味无穷。 说起俄罗斯相机我家有一佐尔基2型,八十年代初卖了二百多元,咳!缺乏收藏意识。

9 O. z6 M9 R8 B/ U

记忆, 你也太缺乏收藏意识了。 一般都是家妇(哈哈)爱干净,把盆盘罐罐都扔掉。有一次我们家小芳

2 ^$ ~& l' t& W6 y& R, d' j

把我辛辛苦苦,拼死拼活挣得支票当废纸给扔了。 害得我钻垃圾箱给翻出来。

& [' G I5 X7 x0 p" [3 U. i

 

4 i2 u& F6 ^9 L. D& y& Q4 v& \

四局,好像1,8是最后S在一起了? 华山相机看起来像玩具。

发表于 2009-11-7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275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正在与查理哨所美国宪兵谈。。。。

) }7 q- o- ~" x! t

 

- Q) q6 R% K& A. U9 r* J7 y2 k


:这是我的管区。

5 B" S+ d U0 V" ^: i0 ~$ U/ i- S3 ~

:这是我的防区!

- ?/ m6 q# C& i; C+ e

 

; n1 e) a% V7 G! K7 ?

:怎么没戴袖标?这袖标是今晚的临时通行证,上面有令,没有袖标一律不准通行!

# d7 Q# K: U. Y" F

:我们昨天才护送美国顾问上前线,这袖标我们哪能有!跟我来这一套!

0 ?3 n& h( p. k

 

- F7 w" ?' X0 ~1 c4 ?" U$ ~

:你说,你到底服从谁?服从谁?

' J: l4 \6 z/ W' g4 ?1 g" V

:该服从谁就服从谁?

发表于 2009-11-7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z- C. w! \$ u9 |% m- M# k, z$ l* _8 ? @) s; U+ k/ D2 _: w- K% _- Q2 \8 S
4 H3 P. [+ O3 A' |
1 P0 Q. V' ]8 @* q7 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861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博物馆岛,我看到这个卖艺的女艺人,挺投入的拉着琴,我突然觉得她是个俄罗斯人。

$ \; O r$ Q0 y. `& B: z; G

 

+ X4 B4 m' o$ j3 R1 o/ u


此时无声胜有声——心声:记得中国有个典故,叫“姜太公钓鱼”,说的是姜太公年过八旬,在渭水钓鱼,直钩并离水三尺。。。我只不过没解开风琴限制扣带嘛。也不是“滥竽充数”南郭。
 

发表于 2009-11-27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11-22 20:4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ict3128_neo_bak.jpg
         杨洁兰老师接过我们带去学生们送给她的礼物时,爱得不行,她自己一再强调这可是学生们送给她的宝贝礼物啊!她让我们给她戴上纪念章后,又把刁毅送给她的暖杯抱在怀里,高兴得甚至急不可待地让我们赶快给她拍照。照片上她甜甜地笑着,笑得那么幸福,那么美(原谅我写到这里,我的眼睛被泪水迷糊了,出声地抽泣着,只好停下来擦掉这连绵不断的泪水……)想想吧,一个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好人,还有什么能赛过学生对老师的爱,对老师更重要的呢?!那天,我们的探访对她来说是一件令她最高兴的事情,她高兴极了,她给我们说了好多体己的知心话,临别时,她眼含热泪,和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那情景至今不能让我们忘怀,好像就发生在眼前……。听她女儿讲到临终前,她也都没有舍得用一回刁毅送给她的暖杯,她把它珍藏到最重要的随时都能看到的地方,她爱生的真情感啊!
( H( d1 ]4 A) U+ M9 ` a

看了胡老师对杨老师往事的回忆,深切感到老师们之间的姐妹亲情,在岗在位团结互助,休闲在家仍然牵挂。杨老师生前有胡老师这样众多的同事的关爱,她一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母校虽然不在了,但是依靠深爱维系的母校这个集体仍然挚爱她的每一个成员。有了这份真爱,一个家、一个国就兴旺和谐,这是人民的大吉、国家的大兴。我与杨老师不认识,但杨老师与我熟悉的老师一起培育了千百个我的校友,杨老师留下的与其他老师合影的照片中就有我的班主任陈秀芳老师。看到杨老师年轻时也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甚至与其他老师阿姨登上那个叫什么的体育器材的顶端留下她们的靓照。这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为了寄托我的哀思,我把下面的一些话写下来送给杨老师,这些话多是别人或先人说的,有的我加进了“私活”。想让杨老师知道,她走了,我们仍然牵挂着她。

, _. h- |* |9 O$ {' S" `. U

 

8 T0 t8 b8 Z5 P/ \* w* t' ^+ G


 

1 X3 V( L0 e* f- Q- s. L4 e

 

! A0 ^: o! \( c& N |


! h4 a6 `8 }9 W* e

 

, Y) Q3 P/ x! ^$ M. C& N

& I A* B; a7 t( m7 E( R

 

- `3 W+ A3 }0 b ]2 G


/ t3 }( v+ v# D

 

% i2 v3 N L+ c( H


) f9 F3 `8 G1 T9 L( y

 

- k( I/ Z- D/ ]( c* H) `


发表于 2009-11-27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糊涂人的《说癌》发的好,人们可以从预防开始,珍惜自已的身体。
发表于 2009-11-27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杨洁兰老师的不幸病逝深表哀悼。我对杨老师没有一点印象,从照片上看杨老师是个慈祥和善的老人,胡老师和校友们都证实杨老师是重友谊重情感的好人。愿杨老师灵魂安息。
发表于 2009-11-27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6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帅哥,在线噢! $ [* J2 C6 {2 j
all__right
" O4 v% Z& x/ a

 

* s+ [1 H( P$ b) J

 

, J7 \* `9 h3 Q' A( N

老兄,已回复你邮箱。

/ I; K$ V1 Z2 S" Z

因网内信不显示已发送。

e7 K3 ~( X% B0 _1 P

 

发表于 2009-11-27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8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8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8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8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7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朝鲜进攻用的苏式坦克。
发表于 2009-11-27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是当年的“卡秋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3 14:33 , Processed in 1.2078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