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告别延续几年的母校原来的论坛了,尽管很好的后续工作正在积极有效的进行,但是与以前告别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今天专门看了第一页,把它放在这里,并附上坛主与三位在第一页发帖的校友的照片(还有几位在第一页发帖的校友手头没有照片)以及他们在第一页的部分发言一并贴上来,算是个纪念吧。 0 W6 g, ~0 a! v, F- g
4 S0 e0 Q; }# j0 _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7 f; D* p. F9 n4 @4 t9 { * h4 R- R2 V9 s9 ~- |
古刹听松:第一机械工业部子弟小学建于五十年代初,后于六十年代解散。是当时北京朝阳区最好的一所小学。有哪位或者哪位的前辈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吗?ffice ffice" />
) ~1 S1 a$ V* G' H风雨踏歌来:一机部子弟小学在朝阳门外红庙位置,这个学校是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建立的,学生全是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机关单位的子弟,来自北京各地方的一机部所属单位的 子弟,每周由单位派车接送回家一次 其余时间全部住宿,吃食堂,伙食很好,由国家补助,从部长到普通炊事员的孩子一律平等,每个班都有专门生活阿姨照管。学习,生活,文体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是完全苏式的教育,体育,文娱表演年年都是朝阳区第一。
; m3 N& n7 M9 z, N/ Q' \这是一所模仿苏联,提前进入理想共产主义的学校,国家后来负担不起,于五十年代末停办了。这所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完全不比现在的每年几十万元的学费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差,所不同的是国家提供生活费用,基本免费上学。
0 ]# b- [% E2 E! O, gM马达:就是北京机械学院附小,机械学院文革中搬到陕西,那个大院子被一家报社占了。我64年毕业,距今已是40多年了。 " k% i% G! w: Q' F8 A/ D5 v
四局男孩:机院附小是1950年代成立的,大概是1958年,是以一机部子弟为主的干部子弟学校。学校是由当时的部长黄敬动用部长基金设立的。校址在朝阳区北京机械学院内。目前这个院子是人民日报社的了。当时可乘9路无轨电车到小猪店下车,再向北(沿现在的金台路)走几百米就是学院大门。学校在文化革命中解散,老师大部分到呼家楼中心小学,也有的在一机部安排工作。当时学生大部分住
6 U: u: z! X! X9 o9 ~校,每两周回家一次,后改为每周一次。1961年以前,学生是各单位派车接送,后汽油紧张,改为乘无轨电车。当时学生的家大部分集中在百万庄;甘家口;三里河一带,无轨电车沿现在101路去动物园的路线走。
# Z; [& R) i0 ^6 ~! s机院附小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文体等方面在朝阳区学校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学校各方面条件比当时一般学校要好一些,但学校对学生绝不娇生惯养,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一样吃不饱钣,也要靠吃野菜,地瓜面填肚子。与现在的贵族学校不可同日而语。 6 X1 A* q9 v" G! Q$ ~8 R( C/ ]) W
雨中漫步:楼主:我也是机院附小毕业的,请问您是那届的?
- h9 o& G* o6 }+ X+ W老三:上面的几位学哥学姐们,你们好!我是六四年机院附小毕业的,当时的六四班。我们班上的同学现在还有二十人左右可以联系上,大部分在北京,有一些已退休了。和我们一届的有吴小荣,是吴运铎的二子,长子是吴卓,比我们高一届,现在航天科技集团,是老总一级的。你们讲的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华">华ersonName>老师可能是上海人或江浙一带的,我印象中短跑还可以,其它没有印象了。我们在校时的校长姓潭,现在如果还在应有八十岁了。我们的班主任曾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有廖永哲,书法、绘画都可以,特点是右手六指,抽烟很凶,对学生很和气,现在已不在世了。六年级时的班主任是郑尧,高高的个子,人很干脆,教我们语文。1998年国庆节前,我们班同学聚会,请了几位老师和阿姨,其中有郑尧、康瑞玲等。现在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郑">郑ersonName>老师也去世了。 + o8 X$ @) F6 b9 g: ]/ c; L1 d
我们班也有几个是原汽车局的,周凯就是一个。
6 h# b( ~) B( `当时学校北面有一条小河,周围都是菜地,再往北走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沿芦苇荡中的小路可以走到农展馆,我曾经在星期六回家的时候走过。现在那里应该是水碓子和朝阳北路了。 - @( H3 T* ? X6 n, }
红领巾公园也是我们少先队活动的地方,植树、野炊、入队宣誓等。
/ e4 @5 \: M2 ]"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