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6|回复: 1

[转帖]京城“原版”杠箱会从此失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9-7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会老会首隋少甫逝世 京城“原版”杠箱会从此失传

8 L* q' f- `" ~6 _- {/ z

记者昨日获悉,京城著名花会老会首、“万里云程踏车老会”会首隋少甫4日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2岁。隋少甫被称为北京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有专家称,他的故去令北京原汁原味的“杠箱会”从此失传。

& [! r" Y' g6 s" `( H* s, I

逝世前还在看书 4 C* C, r3 q; l8 k5 _9 w记者昨日赶到崇文区隋少甫的家中,他的小女儿隋雪雁和几个徒弟都在家中。极度伤心的隋雪雁介绍说:“父亲没有什么病,就是身体比较虚弱。前几天的时候他吃饭还挺多,我们也没觉得会怎么样,但4日早上突然就不行了。” ( J4 B0 L6 r6 j4 ^ 隋雪雁以前是在旅馆工作,但从8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习车技,改革开放以后还跟父亲一起走会演出。“我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但两个哥哥都已经故去了,两个姐姐生活在外地,也没有学习父亲的那套东西。” 1 U: T) d5 p9 F! E+ w5 q1 H两个星期之前,北京民协秘书长于志海还和有关专家到隋少甫的家里拜访。他介绍说:“那时候他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还在床上坚持看最新出版的有关花会的书,看到当时的场景,大家都非常感动。” / e4 E3 u- B; E/ Y* f y, v- \ & ~" A: i1 M. V9 C5 @为花会卖掉三座宅院 % |3 t7 ], o6 ^+ D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其介绍说,隋少甫的父亲是清末宫内“内八档”会中兵部杠箱会的杠箱官。他11岁就拜师学习车技,后又在京城四大前引之一的景荣门下学习会规。1940年任京城花会“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会首,解放后是中国杂技团的首批车技演员,曾到前苏联演出。 & {, j/ W( y; ]; p3 m+ J3 B隋少甫正式收了9个徒弟,仍然在世的有8个。“他走了,把满脑子的花会文化也带走了。”隋少甫的徒弟赵宝琦对记者表示,在谈话中他几次声音哽咽。他在1999年正式拜隋少甫为师,但在拜师之前,他就经常向老爷子请教。“有一天下午5点左右,我到老爷子家里聊天,聊得特别投机,聊得有点累的时候,他跟我说,太晚了,今晚就别回家了。我们一看时间,竟然已经凌晨5点钟了,我们一起聊了12个小时!”赵宝琦表示,对于虚心向他请教的人,老爷子非常热情。 . F' t1 d& n1 r 他还向记者表示,为了恢复和发扬花会文化,隋少甫先生曾经卖了祖上传下的三座宅院。“搞花会是不挣钱的,有句老话说得好:跟谁不对劲,让谁做花会,就是指的这层意思。” 5 v( }5 G6 h6 M  0 f8 C l# Z( {/ x7 Z; U/ g# ?2 C“原版”杠箱会从此失传2 d2 M/ I; Z6 M7 | 王作楫曾和隋少甫合作出版了《京都香会话春秋》一书,和隋先生是“忘年交”。“隋先生懂得很多,不仅是花会,关于北京民俗文化几乎都装在他脑子里,被民俗界称为‘活化石’。”他表示,著名的妙峰山庙会等就是在隋少甫的大力努力下恢复的。 3 ^. K, W, r6 Z% s) M* u( i 北京群众艺术馆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正在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其中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杠箱会等多个项目都和隋少甫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没有想到老人能这么快就走了,这也让我们的工作非常被动。” ( K, x7 Y! `# I& A 据了解,隋少甫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花会“杠箱会”的惟一传承人,目前杠箱会正在恢复过程之中,有关方面希望杠箱会初步恢复的时候,能得到隋少甫的审看和指导,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杠箱会能恢复,也没有人能进行鉴定了,原汁原味的杠箱会从此以后就失传了。”这位负责人表示。 2 s* }: ^. Q8 r1 J% N0 U$ t  , L/ r$ N& e0 C4 e: S4 d* h【相关链接】- N7 j( M3 M, e; H 杠箱会 " {4 O5 G2 r4 @& W W$ ^( m属于民间走会的项目之一。所谓杠箱是长约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的木箱。木箱四周绘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上方挂有会旗和小铃铛,中间用竹竿穿过。杠箱会表演时,通常由8个人抬着4个有铁环的箱子,抬箱者有时翻跟头,有时跳着走,有时换肩,但做动作时手不能碰竹竿。

2 F; B7 u/ f. ?. e7 E2 V/ m) T

昨天的晚间新闻说,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恢复这项老北京绝活了,但老人的逝去还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可在老人一人竭尽全力为挽救民间文化奔忙的时候那些相关部门干什么去了?

: e% C' R; C c6 P0 p

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非要等到失传才觉得可惜……

8 j* a$ ?$ H) \: r* D* K4 K
; O0 T1 b, y9 w

9 \: W0 @: H9 z2 T- Z7 k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在老人一人竭尽全力为挽救民间文化奔忙的时候那些相关部门干什么去了"

在吃喝嫖赌。

焚琴的评论虽少,但很精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04:18 , Processed in 1.1289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