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U3 r. q% a0 f, I
% j) ^& `, @8 y$ N/ w! b7 B( L8 c话说南官坊胡同
/ }2 S r5 z3 m; a" | 2 c2 f5 \7 o) M" U, H" |
南官房胡同,和北官房胡同一样,都后来改的名。南官房胡同原来叫南官房口,没有胡同两字。名字的来源于南、北官坊口之间的金丝套胡同。 ! s* V! K' }! J: C5 ~
据说,“金丝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原是处专为皇宫做金丝制品的作坊,也有说是制作金丝镶嵌的服装饰品的作坊。北京的老百姓,对于政府设立的设施,都称为“官”某某。比如公共厕所,叫“官茅房”;政府办的作坊,自然叫做“官坊”了。 * a* T$ O# C/ I( G5 |# p4 d
金丝套既然是一个官办的作坊,自然有其一定的范围,也要设立便于管理的出入口。随着作坊的设立,工匠的增多,附近为作坊服务的“社区”也就会应运而生了。这些“社区”一开始都设立在作坊的出入口附近,其地名自然也就会随着作坊而定了。设在作坊南面出入口的,自然就叫做“南官坊口”,北面的就叫做“北官坊口”。随着人口的增加,房屋的建设,就会形成一条以作坊出入口为中心,向两边展开的街道。于是就有了“南官坊口”和“北官坊口”。大金丝套通向的是“南官坊口”,小金丝套通向的是“北官坊口”。
" [2 p0 T2 Y: Y w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人们,逐渐的对“作坊”一词及其转化而来的“官坊”一词无法理解了。于是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来个“删繁就简”,把“官坊”改为“官房”,把“口”字去掉。“官坊口”就变成了现在的“南官房胡同”和“北官房胡同”了。 9 T' a( w! _5 e: P# E1 b/ c j
南官房胡同现在是“北京胡同游”的中心地带,自然是每天人来人往,热闹无比。原来的南官房胡同可不是这样。原来的南官房是一条闹中取静的胡同。胡同西口和东口附近都有一座石桥:西口往南是三座桥;东口往北是银锭桥。胡同中部有一条小巷叫慎思胡同,穿过短短的慎思胡同向南就是小荷地(即现在的什刹海体校)和前海的荷花市场。这三条胡同口外,都是店铺林立的热闹去处。而胡同里面却是十分的幽静。 + B* N8 z" Q" K$ n& M
因为南官房所在地是南有前海,北有后海,西面还有月牙河(现已改为柳荫街),四面环水,环境优雅。所以在元朝以及明清时期,这里都是达官贵人,公侯王爷和巨贾富商的住宅首选地域。据说此地名叫西漄,曾经是元朝忽必烈称帝之前的王府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