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49|回复: 30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含10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8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09年1月18日:什刹海畔冬趣多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来的祥子,谢谢,回见

因为有几篇文稿,编辑部要求配上冬季的图片,所以没有参加冰嬉,忙里偷闲地打个三轮去拍记,结果迟到了爆肚张

! g$ \+ ?. r4 A1 \" T) K5 r

 

: b w- `- Q; F, N2 R5 X. ]1 N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孔明点灯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衣冠冢图片

此图为转贴

: K8 u8 T) \3 s( T/ O8 R! X


发表于 2009-1-19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9-1-19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h4 e0 n2 z& ^) J) N2 O

    食烟火斋先生这一组片子既叫趣味杂说又叫趣味杂图,显示了春节前的乐趣。好看!好玩!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遗泽远,丹柿小院景致多

    中午爆肚张之后,下午在恭俭胡同冰窖讲座向朋友们介绍了老北京过年的一些趣事。散会以后,跟随掌柜又去了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先生故居“丹柿小院”。

9 P* N6 M0 |; S7 b! H

    今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110年以前,阳历1899年2月3日,阴历戊戌变法那年的年底、腊月二十三日的酉时(下午17时至19时),老舍先生出生于正红旗驻防区北京西直门内小羊圈胡同。

0 y$ I3 `" D8 W' z

    老舍先生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写道:“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降生的呀”。“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我是生在戊戌年(狗年)的尾巴上”。

" x0 w; M: V9 R n

    老舍先生于1953年春天在这个小院亲手栽种了两棵柿子树,此后由夫人胡絜青命名为丹柿小院。如今是老舍先生纪念馆。

) Z3 I9 A0 e/ P# L! I7 B( X

 

- f6 J7 I' N* J }4 u, M









发表于 2009-1-19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老师请问保护什刹海,为什么勿放孔明灯.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回复析津志
为什么勿放孔明灯.
, Z) T3 j5 p7 g6 q0 y4 r

关于这个高难度的疑难问题,我想只有去问问司马懿才可以。

发表于 2009-1-19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1-19 0:52:00的发言:
' T* ^: \: _$ o7 M/ h

关于这个高难度的疑难问题,我想只有去问问司马懿才可以。

4 V7 l- x& Z1 z) x7 y

这就跟拆迁是保护古都风貌一个道理!

发表于 2009-1-19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滑冰的人真多阿...估计都施展不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别号“舒舍予”的深切感人的意义

  老舍先生出生的次日,是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岁末的“立春”日,因此父亲永寿为他命名为“庆春”。立春是个充满生机的好日子,很值得庆贺。

2 V! T5 @2 Q* C; v% Y

  老舍先生家族老姓是“舒禄禄”,所以他又叫“舒庆春”。

- \6 G! W+ n7 o& i& A- L

  老舍先生后来自己又取了别号,叫作“舒舍予”。“舍”者,“舍弃”也,“予”者,“自我”也。老舍先生立志为了理想,不惜舍弃自我。

8 g9 Q) I* B8 |9 D

  “舒”字由“舍”和“予”构成,舍去了“予”,就只留下“舍”,因此他的笔名叫“老舍”。

( R" J8 ?: u- F- c

  关于“舍”字,令我联想到孟子的名言。孟子曰:

! z M$ {0 T8 a7 W' H; R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弃熊掌也。

/ Y3 ]9 X+ l! w5 A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 t. {7 r# N( R# `2 y

  我想,我是不够资格评述老舍先生之清白为人的。但是,每当我在八宝山老舍先生墓地看到,那沉黑色的大理石基座,和那沉黑色的一圈一圈的水纹涟漪时,我就联想到太平湖。

Y+ O g4 d5 e: |; ?

  太平湖里不太平啊。悲从衷来,夫复何言?

' q' E9 @* b/ D- w3 W

 

7 p) X* P2 H4 h' Q: r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衣冠冢

  ) L) f! L; H i0 S4 V0 [" D( e

以下是转贴:

) c8 u& M9 M8 a

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病逝于2001年5月21日。她的骨灰盒一直摆放在家里。孩子们有个想法,何不将她的骨灰盒和老舍先生的骨灰盒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合葬在一起。这个想法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负责人交流了一下,他们表示理解。老舍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是1978年6月3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的。以后其骨灰盒一直安放在革命公墓“一室”。前去祭奠要憑家属证,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

1 g; \9 A; ]7 A/ U* N- K) p

     当时,还提出了两个想法:一、由家属自行设计一个别致的墓地,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精致、小巧、朴素,有个性、有寓意,搞好了可以起个带头作用,让以后的名人陵墓都渐渐向艺术陵墓发展;二、一切费用,包括土地费,由家属出。实际,调查研究自八十年代初就已开始了,参观了许多国外著名文人的墓地,照了相,参考了不少书籍,还几乎找遍了北京境内的文人墓地。征得市领导部门的同意,这个计划得到了正式批准。开始启动。

0 V& a- T* F% d7 D8 {% i

那是2005年。由设计到施工,经过连续十五次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现场直接参与,终于,在当年8月23日陵墓正式落成,并举行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小型揭幕仪式。

& V6 A9 Z4 J# ` x1 a

     这个陵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部一区,在由北面数起的第四行的最东头,占地九平米。这一行原是五十年代的已故文人墓地,有蓝公武、彭泽民、柳亚子、梁希、还有越南的黄文欢。其北边是谭平山。

5 l' w4 E: D5 Q0 q Y

    墓地的北侧和东侧用白汉玉石块筑两扇矮墙,呈九十度角,有1点2米高,厚30厘米。北边的墙上刻着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的名字,用各自的签名笔体,还有他们生年卒月。东边的墙上用一朶胡絜青先生画的大菊花的浅浮雕做袝底,其上再刻上一句老舍先生的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墙上所有的字都用绿漆描绘,以期醒目。

# y5 X$ h9 W+ M( F& M- |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入会誓词》,里面有这样的话:“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实作到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了,这是新的机械化部队。我这名小卒居然也被收容,也能随着出师必捷的部队去作战,腰间至少也有几个手榴弹呀!我没有特长,只希望把这几个手榴弹砸碎些暴敌的头颅。生死有什么关系呢,尽了一名小卒的职责就够了!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这段誓词或许最能代表老舍先生的人生观、生死观。

$ a+ o F, g* _. U# ]" [* m

    在矮墙内,在地面上,用厚7厘米的墨绿色的花岗岩抛光石板舖地,在其左下角请雕塑家孙家钵教授雕一面老舍先生的浮雕铜质侧面头像,直接镶贴在石上,然后,以头像为圆心,浅浅地在石头表面刻上一圈一圈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宛如漪澜。墨绿花岗岩下面是墓穴。

9 w, c* P. a/ y+ p

    老舍先生不幸去逝后是没有被允许保留骨灰的。在他的骨灰盒里代替骨灰的是他的一副眼镜、一支钢笔、一支毛笔、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的他的血衣殘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回复广顺园主
" z# u6 O: H) `* g3 `

好拍记!您啥时去的,咋没见到呢?。

6 t; z; s* @2 U2 V i6 f

与随行的朋友们过于贪恋冬日的暖阳以至耽误听您的课。

+ f" { |! T8 m% x- s. ~( _

问问您在《抓客》的朋友,1月18日,11时30分,在前海西岸北口,他们把我抓住啦。当时我戴着黑色羔皮帽,帽子上插着刚刚在西岸5元钱吹的一个牛。5分钟之后,登上三轮车时,吹牛被车棚碰破啦。如有可能,把抓来的照片发在这里给我看看。

- v% @5 W" \% N$ S o

我是三轮车独行拍记,和他们不是一个路子。

发表于 2009-1-19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拍记!您啥时去的,咋没见到呢?。

1 _5 F l( M2 H) v1 e

与随行的朋友们过于贪恋冬日的暖阳以至耽误听您的课。

发表于 2009-1-19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斋兄的图文并茂真好
发表于 2009-1-19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连尸骨都没留下,只留下半部《正红旗下》留与世人感叹,关于您转贴那部分内容,我还有些疑问,坛子里不便提起,下次见面向陆先生请教。
发表于 2009-1-19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
发表于 2009-1-22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28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喜欢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summerrhythm的发言:
0 }- B3 V6 P% P# w7 B

都是我喜欢的诗人,期待。我也喜欢啊。

- ?" b! v* ~7 k* h) L0 r8 d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 G" K2 t2 N! k6 L/ y; n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W5 A2 v2 y1 x+ \- x

现在喜欢读古诗的人不多也。

5 }: \, Q4 w3 ]4 [, A* N0 K

可与论诗者凤毛麟角矣。

$ T y, ~1 Z! I) K/ A7 Z

这几位爷和老北京全都有些关系,因此要谈谈。

发表于 2009-2-4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陪闺女玩了一天冰

# F0 z' Z$ t9 z# M

连讲座都没去成

发表于 2009-2-4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2-3 21:17:00的发言:
5 B. y/ A/ s2 h! ^

老舍墓地基座的石板,其实是墨绿色的。但是我宁可描述为沉黑色,沉者,沉冤也,沉没也。五行,北方属水,色黑,难道还不够黑吗?此外,大理石在没有尘土时,颜色会深一些。我去的时候,新修的墓地,颜色较深,近似黑色。

2 N2 K5 e+ l( H7 C

水波的创意是出自舒乙。

( F6 L0 F2 o& i( i* r

下次讲座,可能会在2月下旬,要由掌柜安排。下次说说唐宋辽金的老北京,说说李白、陈子昂、贾岛、祖咏在幽州。还有宋徽宗、宋钦宗在燕京。欢迎光临。

$ a% X) O# P- a$ D

都是我喜欢的诗人,期待。

发表于 2009-2-4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街17号那俩小狮子是单板浮搁的吗?是不是下边连着导火索,谁要是想顺走,立马就嗝喽一声献身了?
发表于 2009-2-3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1-19 1:34:00的发言:
; j1 q$ L* B- \' ]

 但是,每当我在八宝山老舍先生墓地看到,那沉黑色的大理石基座,和那沉黑色的一圈一圈的水纹涟漪时,我就联想到太平湖。

7 a" b$ P" U+ W, r; t

我也有同感,不知道设计时是不是也考虑了这重因素。

+ u& e% K6 ?0 j# S' `

对了,您什么时候还有讲座呀,上回因为那天要收毕业生赠书没有去成。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summerrhythm)其实是绿色的

老舍墓地基座的石板,其实是墨绿色的。但是我宁可描述为沉黑色,沉者,沉冤也,沉没也。五行,北方属水,色黑,难道还不够黑吗?此外,大理石在没有尘土时,颜色会深一些。我去的时候,新修的墓地,颜色较深,近似黑色。

+ A7 v* o! T* ^" G& r* m

水波的创意是出自舒乙。

# A! M9 C! M; ]9 ^. E

下次讲座,可能会在2月下旬,要由掌柜安排。下次说说唐宋辽金的老北京,说说李白、陈子昂、贾岛、祖咏在幽州。还有宋徽宗、宋钦宗在燕京。欢迎光临。

发表于 2009-2-5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2-4 18:46:00的发言:
6 `2 ^5 ^: I7 p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8 ~0 O' E8 d( j, q2 n; q) g5 e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7 N2 Y8 M& w. V; G6 o4 k0 W

现在喜欢读古诗的人不多也。

, R% N, r4 v3 S6 |! E. I I, z

可与论诗者凤毛麟角矣。

# c* q d% m$ L+ ~* } t

这几位爷和老北京全都有些关系,因此要谈谈。

& j/ Y& f+ O2 h8 _

呵呵,您说的这几位诗人都是很主流滴,大家应该都读到过他们的作品吧。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

发表于 2009-6-7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墓志铭是老舍自己写的吗?

/ S6 @) S$ a4 G5 T. m$ t0 X

老舍先生是个好人!

发表于 2009-6-8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烤肉季的图片,真形象,对了那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武吃?呵呵

5 p4 r9 W: z U! O7 g' b- C: W

 

/ }0 d3 d; Z) t" ~# @- v% h0 L( z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一米阳光)那个烤肉季的图片,真形象,对了那是...

武吃,就是有板凳不坐,大家一只脚踩着板凳,拿着长筷子自己烤肉。因为如果坐下,也够不到炙炉。

1 [+ q. l' I, i2 S5 m3 z

这个面塑模型,摄于烟袋斜街的一家餐馆橱窗。

( @. M9 m/ s9 c% v% D% I L. e

 

1 t$ i: s' r0 _/ M, R( M6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15:52 , Processed in 1.26970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