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拍摄碑文,请从正面分两次把上部、下部分别拍摄,不要分成几段,也不要倾斜。
. M. L% p/ I. p7 j: j5 B先下载,再粘贴到稿纸上,再调整亮度、对比度,放大,总算看出大部分文字,还是落后于老盘子先生了。看来坛内可与论诗者,惟使君于斋主矣。 * W' O, S3 q. Q- x7 U1 Z, Z' M
这是一篇五律,40个字,咏荷花(莲花、藕花),看笔迹好像是乾隆皇帝的。碑座好像是四爪龙,不知是否原配?钦赐御书,配五爪龙亦配得过的。绝对不是墓碑。可能是皇帝赐诗,受赐者刻碑纪盛。
6 J, J5 a& L# h# g诗曰:
5 X0 g5 U+ R/ B2 K N9 Q- @大儒吟咏物,正自托诗情。
$ Y; y# R' U& A8 Z$ p9 t4 F气质原含内,芬芳远向荣。(“含”字不确定)
' ~3 b2 A% a% [6 s7 w! O藕花中外直,绛云有无名? 8 X" g c7 l6 B2 f- }: @2 S
惟愿菊兰气,山林勿使轻。(“轻”字不确定) 4 ~) E2 q* w+ i' L9 }" G3 ]
1,“向荣”,陶渊明《归去来辞》有句“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
$ Y! W' t$ K1 v* G: e. Y' X1 a# _2,“藕花”,即“莲花”、“荷花”。
6 W# L9 T8 c6 t. W: z% j3,“中外直”,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有句“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上句“芬芳远”也是这个意思。 . x5 {$ B8 ?; K8 s2 p
4,菊兰,“菊,花之隐逸者也”,“兰,花之君子者也”。
' u& A0 U% z' M) j$ |4 s0 g5,康熙61年,冬季康熙皇帝死去,这年春季,12岁的乾隆,在圆明园的牡丹台,第一次见到了祖父康熙皇帝,祖父问道“你读书了吗”?答“读了”。祖父问“会背诵文章吗”?12岁的乾隆当场完整背诵了《爱莲说》,康熙皇帝大喜,说这个皇孙以后就在我的身边教养吧。旁边的雍正皇帝心想要得就是这句话。 * Z P! P6 R/ t v ^' f9 ?1 k
乾隆住在康熙的畅春园里,夏天还跟着去了避暑山庄,冬季十一月冬至祭天前夕死于畅春园。 # { e6 D3 y: a
所以乾隆皇帝最尊崇祖父康熙皇帝。
9 x! _) {; x3 D. D/ ^+ j6,此诗全篇都有《爱莲说》的背景,大儒,应该说得就是周敦颐,也包括陶渊明。 8 x l4 ?6 Y2 u; D0 y
7,《乾隆御制诗文集》我倒是有一套,然而10大本,4万多诗,查不过来啦,只好信笔胡写,然而,“虽不中,亦不远矣”,爱信不信吧。打住。
2 Y* Q* u8 h. n5 l3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