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的传说 ! S3 @/ e; l- [2 R
——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 * A& {0 V0 @2 g5 A
/ Y4 r( F4 |' v9 J7 P
艾哈迈特·霍加
1 z1 p) V T8 q3 M N, v( f/ D K
' ]4 Q& c9 ^: X! B* e/ p3 j本文系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随意转载、改编或翻译。
$ S, R. Z( F) i9 w" n本文汉文版已刊登在2009年号《清史论丛》上。 3 j& S5 d G3 `' c* e2 V
作者保留追究侵犯其著作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r, I$ V4 S5 z% {- \# J; R0 D % g3 G" s% T; j% f
/ s. V* E! A- K1 @) B另外,就是关于那位被他们认作是“香妃”的容妃的身世也还存在不少的疑点:依据档案和肖之兴先生的考证(他依据档案中记载的和贵人与后被册封为容嫔、容妃的霍卓氏生日相同这一点,辅之以《清史稿》中容妃“初入宫号贵人”的记载,准确的将和贵人与容妃勘定为一人 [1] ), 可以将 这位维吾尔王妃的生平简述如下:
% l9 u' l9 W1 g A- W) j她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首次以新封贵人的身份出现在宫中, [2] 于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被册封为容嫔, [3] 于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被册封为容妃。 [4] 她的生日是九月十五日。 [5] 她在皇宫中颇受宠爱,平时封赏不断, [6] 并数次随清高宗出巡。 [7] 她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卒于皇宫,享年 54 岁。 [8] 当年九月被葬于河北遵化县清东陵的裕陵内。 [9]
& X% y" T0 c8 f; s/ P# h( c B疑点之一便是容妃的年龄:依档案推算,她于 乾隆五十三年 去世时 54 岁,则其于乾隆二十五年 初入宫时当为 26 岁左右。这在当时,无论是维吾尔抑或汉、满诸族社会中均已属“大龄”,早已不是待自闺中的年纪了。尤其在维吾尔社会内,一方面有“女孩 9 岁出幼”的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一方面有“一帽子打不倒就可以结婚”的习俗,绝大多数女孩在 14 、 15 岁之前均已出嫁。这种状况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十分普遍, [10] 更何况是 200 多年前。因此,容妃在被送入皇宫前一定曾结过婚。 [11] 问题是:谁又敢将已婚之人献给皇帝?皇帝又怎会无故娶一个再婚之人?
0 i9 Y. W6 }2 |; Q& b6 d疑点之二便是容妃入宫的时间:既然容妃 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被封为贵人,则此前当已到京并入宫。按照已往各位学者考证出来的说法,她是与其兄图尔都和卓一同进京的。然而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所载:额色尹、图尔都、帕尔萨等人于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至九月间被解送北京时她并没跟随入京。 [12] 而额色尹、图尔都、帕尔萨等人的家人则是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六日 —— 即其已出现在宫中两天后 —— 才由叶尔羌( Yark?nd )启程被解送北京的。 [13] 而此前又没有他们的家人被送往北京。 [14] 那么,这位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被封为贵人的维吾尔女子又是谁?她与这几位和卓木到底是什么关系?
. m9 R; e6 o; w5 J( X# S这就有必要抛开基于各种目的而建立的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客观、细致的对容妃的身世进行一番考证。研究清代历史 —— 尤其是与宫廷有关的内容,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材料就是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宫中档案。本文也主要将依靠这些原始材料来探讨 容妃的身世 。此外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站在前面那些开拓与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学者们的肩膀上,笔者接下来的分析与论证都将遇到比现在更多的困难。
! w# k k: L" M" E虽然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之前被送到北京的人中没有那几位和卓木的家人,但笔者却注意到,在一条档案中所载的大小和卓木的家眷被押解抵京的日期倒恰好是在那位容妃入宫被封贵人的几天之前:
8 W6 |1 {& T- F* g1 ?jiyanggiyūn jao hoi sei baci geren i hoisei da gerudei sebe takūrafi juwe hojom i eshen hehe juse be benjime isinjihabi erei jalin gingguleme
% Q! S% l0 j f5 i( ^wesimbuhe
" h) c, y1 }0 G- R7 a& c$ G; ~hese be baimbi seme 5 y, m. ]# Q2 |( \6 H5 F/ {7 ~
abkai wehiyehe i orin sujaci aniya biyai orin uyun de wesimbuhe de j2 y* B! e/ H, d
hese booi amban yamun de afabu sehe [15] 9 n8 |7 ]; y1 ?# K; K# v- [
译文:自将军兆惠等处已遣众回人之首领 gerudei 等将二和卓木之叔父、妻子、孩子押送抵达。为此谨 4 M" h" s* ?8 S# |" b
奏请
S# s0 h7 w7 i旨。
/ v4 P) D/ E: f1 i" J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奏
5 f( a; d- e E# [, p# N5 {$ r上谕:交内务府总管衙门,钦此。 % ^ p* [* x$ k2 o/ h
这批被解送的大小和卓木家人的到京日期刚好在容妃进宫前五天,这恐怕不会仅仅是巧合。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中都有哪些人: * b! V* @) o, u8 N) o
amba hojom buranidun i sargan aila
) Y4 b/ b# M2 D% q+ r* m- Cburanidun i hokoho hehe bahati 5 }9 [9 N# `8 [ @1 L7 Y: @
bahati i ama apis mahamedi
+ k4 L; t1 }/ I8 ~: s( r, @ejike hojom hojijan i sargan batma % J4 T ]0 T' S1 `& l. C
hojijan i mokūn i eshen mosa hojo * s$ L F8 X- a/ u
mosa hojo i sargan asupiyoo " s" t( J: B. _( T
haha jui memedemin erei sargan taigas
6 E C2 m- @- b+ J! |2 @; vhaha jui k’ater
- u2 s' _0 X. shaha jui soltakarib , A) I8 v$ p) a: Z
sargan jui nisa
$ L/ L+ m8 G$ N' T+ H* ~mosa hojo i deo i sargan arkai
! `7 ?" M! E) W5 Qhaha jui madi
# p P' ^, @+ l4 g, F6 Msargan jui mamur
& k9 D+ W, t) e6 u) A& C. fesebe er?eme dahalame jihe hehe kurbe barci cacin
1 M X' h" `6 l) ] M9 Qereci wesihun uheri juwan jakūn anggala [16] 4 b/ I9 A$ H0 F& C! I3 m [
译文:大和卓木布拉呢敦之妻 aila
+ V1 o# a& W' P* y布拉呢敦已离弃之妻 bahati ; @7 ^$ x% l' ?
bahati 之父 apis mahamedi ; E# \: r o2 j! p
小和卓木霍集占之妻 batma
% f. N1 x, L+ d$ G a; O" ?霍集占之族叔 mosa hojo - S) ]: c: o1 g9 r; [
mosa hojo 之妻 asupiyoo H8 ^9 ?( A2 D" d9 i) v
子 memedemin 其妻 taigas
' e% H8 q! p) U子 k’ater / O6 I# M' n7 u. X
子 soltakarib
+ |3 M5 W( n6 w: U, F. L" m女 nisa : |. {& U, K" T- H6 c: I: r
mosa hojo 之弟媳 arkai 8 W: @3 x& a" L- ^
子 madi , {0 r; S+ |3 T. A+ b
女 mamur $ j: q7 s5 y% b5 H$ P% q) U
跟从照料这些人而来女人 batma kurbe barci cacin 5 q0 q" A3 x* C! a* r. H/ x
以上共计 18 名口 / D, z$ h5 c1 m
依靠这两份档案提供的线索,笔者搜寻并找到了这期间与此相关的前后一系列奏折。通过对那些档案的解读,笔者最终发现,前引名单中所载的“小和卓木霍集占之妻 batma ”正是后来的容妃: 9 w4 |1 r) i; d) }6 S) y Z$ |6 Q3 w
hojijan i hokoho hehe batma serengge turdu hojo i banjiha eyūn hojom esei baru jalan holame kimun ofi hojijan ere hehe be gaifi emu ucuri banjifi waliyaha ukara nergin de niyalama de afabufi tuwakiyabume gamaha bihe
$ l2 p. R3 u' p( B4 |8 q6 |) S; ?abkai wehiyehe i orin duici aniya uyun biyai orin uyun de , V/ l& J v( d' n4 D
fulgiyan fi i pilehe
) l# z" ?1 a3 [6 G& E+ N# l5 ^hese saha sehe [17]
! h' l$ `" u. B6 j9 t5 c+ }译文:霍集占已离弃之妻 batma ,乃图尔都和卓之胞姐 [18] 也。和卓木与之结有世怨。霍集占娶此女居有间后弃置,出逃时付与他人看管。
2 x# B+ w4 h _5 M; q: {+ c3 _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1 I. q6 n) x+ P0 j" W/ l+ T5 r
朱批
$ v2 h. @* X8 n8 J8 n知道了,钦此。
5 V5 g/ }& Y- [& J+ Q3 u至此,前面的所有疑问就被这份档案解开了,容妃的身世也终于大白于天下:她名叫 Fatim? [19] ,是 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妻子,也 是图尔都和卓的亲姐姐 。她是在小和卓木出逃后被满洲人抓到并解往北京的。 5 r# x( N A: ]2 n
对这个结论,笔者还有必要解释两个问题:其一,纪大椿先生曾在文章中以“容妃是霍集占的远房妹子”的理由认为她不可能成为霍集占的妻子,但笔者所引用的档案恰恰证明了这确是事实。其实,纪大椿先生作为一位汉族学者,不了解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只简单地按汉族观念得出那样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和卓木家族作为维吾尔人中的宗教贵族,一般很少与家族以外的人通婚,往往实行家族内婚制。这一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对此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中也曾有所提及。 [20] 另外,一般在维吾尔人的观念中,血缘出了三代便是可以通婚的了。 % T! k* P+ [) }0 R ~
其二, Fatim? 作为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妻子,既是已婚之人,又是清高宗敌人的妻子,她又怎么会被纳入宫中为妃呢?这则是因为 满洲人的传统。前文,笔者已以 清太宗娶蒙古察哈尔汗之妻窦土门福晋一事探讨了清代官修史书中对“香妃”“失载”的可能性。而对此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蒙古察哈尔汗也是 清太宗的敌人,而且也败于清太宗。而清太宗纳其妻正体现了欧亚草原游牧、渔猎民族的一个传统,即皇帝将战败敌酋之妻 —— 且是正妻 —— 纳为己有来炫耀其胜利与武功,同时也是对战败者的羞辱(古今中外各类史书中不乏此等事例,此处不再赘引),并且那位女子往往还会十分受宠。而此处, 清高宗将 Fatim? 纳入宫中应该正是遵循的这一传统。
% ]+ E5 ~2 M# p% M现在已经证明,这位出身和卓木家族的容妃确是 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妻子,是被俘到京的,这样她就 与维吾尔文、汉文两大类传说中的 “香妃” 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将她勘定为 “香妃” 了呢?笔者的回答是:同样不能。理由如下: : d# t8 L, g/ b T
首先。还是前文所述, “香妃”为史书“失载”的可能的存在。其次,“香妃” 是“回王某妃”这一细节是我们从各种版本的汉文传说中了解到的, 而这个细节恰恰是已往的学者们最不相信 —— 甚至可谓是嗤之以鼻的。 可现在却证实清高宗真的有一位维吾尔王妃是 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妻子,这还不足以让我们改变以往对传说所持的态度吗?这就说明对于那些传说 —— 即使是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版本 —— 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我们都有必要认真加以对待。而现在,构成汉文传说主要情节线索的“誓死不从清帝”、“最终被太后赐死”等基本母题都与这位容妃档案中所展现出来的经历不甚相符。事实上,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类似的事情十分普遍(尤其是对于战败的贵族家人而言) [21] 。再次,这位容妃经历虽与传说中“香妃”的经历不甚相符,确明显的与汉文版“香妃”传说中 1924 年后新变体中所描述的“霍集占之妻”惊人的相似。 ( v2 s! L5 C: c% c5 V% U
那么,将以上几点 再联系到 有不止一位的大小和卓木的妻室被解至北京, [22] 送交内务府看管, [23] 且除 Fatim? 外均不知所终 —— 这一事实之上。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除容妃之外,还另有一位真正的、传说中所描写的“香妃” 存在。 5 `4 [9 P/ X% c
而对于历史研究而言,说“有”易,说“无”难。基于上述种种考虑,笔者认为:与依据容妃出自和卓木家族便认为其不可能是小和卓木霍集占之妻一样,因为容妃被证实是小和卓木霍集占之妻便将之勘定为传说中的那位“香妃”同样是失之草率的。迄今为止,无论持容妃即“香妃”的观点,还是认为“香妃”另有其人,都缺乏充分、有力的材料来证明。要解开“香妃”的身世之谜,还有待对史料、档案的进一步发掘和对“香妃”传说的深入分析。
/ @: U" ?$ K: n/ n5 ]8 r* a9 ~ 6 |% i. Z8 r5 L* H: C
" U3 W6 @5 Y' P3 j/ J + Y& p/ J. E$ h# A
# O) O; C! Y( r: _3 V" j+ K1 H+ u7 o
& r% K! c3 ]* H4 J* {, ` g[1] 肖之兴:《“香妃”史料的新发现》。
4 K+ y5 z5 s) f7 G" D" |, ]
% @5 V' B' m" K7 p% {" ?' i[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各类档薄”,《内庭赏赐例二》。《清皇室四谱》卷 2 ,后妃谱。
, R1 ]$ O! V$ X- P: |
Y7 N) T$ A9 M" k- k5 v[3] 《清高宗实录》卷 661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甲寅。 : |/ E4 I3 v1 m" ~$ o9 c- w6 s
3 L: }: `1 t2 r6 y) E) g( O
[4] 《清高宗实录》卷 812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辛酉。
7 q; T# j' i% s# G
! S: A0 r" x8 P+ L* z; \2 _[5] “宫中各类档薄”,《内庭赏赐例三》。
/ W/ k' A' w, Y# }" G( I- ]: [2 N; T! }
[6] “宫中各类档薄”,《内庭赏赐例二》、《内庭赏赐例三》、《内庭赏赐例四》、《内庭赏赐例五》、《赏赐底簿》。“宫中杂件”,《容妃遗物》。
1 g! k- g$ J8 E5 F1 ~7 `
; o5 g& v/ u4 p[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拨用行文底档》、《山东照常膳底档》、《盛京照常节次膳底档》、《哨鹿节次照常膳底档》。
. {7 N$ I2 E$ q3 g: V: ?) [5 F( _3 t9 X5 U2 U( v- f
[8] “宫中各类档薄”,《内庭赏赐例四》载“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二日容妃四十千秋”,《内庭赏赐例五》载“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十四日赏容妃五十千秋”,则至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当已 54 岁。 8 R& a4 D) V0 u$ A6 Z6 b" l
! }- a( h2 I: I; _% e; v[9] 《陵寝易知》,陵寝图考卷 1 。转引自于善浦 董乃强 编:《香妃》,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 。 # X& T* F$ n0 X
$ ~, H- H$ W, }, _6 G! O
[10] 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编:《八个少数民族妇女婚育情况抽样调查汇编》,转引自尹筑光 茆永福主编:《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第 98 页。
. N5 V4 p" ?& p4 S1 M! E5 r% t% b1 p! \' _; `0 G- m
[11] 肖之兴先生文中也认为容妃“估计原先曾结过婚”,但可惜他并未对此深究。 ( ~' `1 g0 E6 x* v8 ^0 m
8 E3 ?( z& ~& p) V! A/ I
[1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奏将投诚回子图尔都等由叶尔羌解京片”。下同。 9 S- i6 x8 F( H) u; n, A) w
: u& J7 a) g! c6 h+ }[13]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六日“驻叶尔羌办事参赞大臣舒赫德等为护送赴京之额尔克和卓额色尹等妻子数目事咨呈”。 ) T7 q8 b' H% _) X/ s0 o2 s
( j, p4 t6 O) j- b' D" d5 ?, g0 W! U[14]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定边将军兆惠等奏帕尔萨和卓等进京及其家口暂留叶尔羌地方折”。
' Y" h5 M8 w" l& j( L/ l" H# S
* r2 k3 ~& @* w$ `[15]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二和卓木家人已解至京城片”。 " g8 j8 @, D( E7 {8 C' ^
8 x! P% F) N3 d1 |$ K2 `* r4 z[16]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gerudei 照看解往京城之二和卓木家人名数单”。
9 c! l* N: e# D' ?
& \3 V$ I, V# k: i1 G[17]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定边将军兆惠等奏已获霍集占之妻 batma 家世片”。 6 P% F9 W4 K) k# ?& j
$ G! \- K1 t" A. Z& ~5 k6 k[18] 原文为 “eyūn” ,当为 “eyun” 一词的异写,今据此校订译出。
# s- V1 q: |3 T( d- i5 z+ I; a O# i! Y* T: E+ G- d2 b; E
[19] 既然她的名字在满文中写做 “batma” , 那么还原到维吾尔文中 , 她的本名就应该是 “Fatim?” 。 9 X% X, M9 R& T1 ^( g4 o
% }6 Z- B1 f! w. H1 r. ^[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 编: 《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第 63 页。
: K9 F7 h2 ?. B$ |1 Q$ e( Q
1 a# A$ {+ D0 K" ? t% B[21] 参见 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记台吉女自缢事”,上海书店影印本, 1984 。 8 p6 I4 d w2 O0 l: ]8 ?+ n
, J& |; k; L* F6 s
[22]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gerudei 照看解往京城之二和卓木家人名数单”。
" ^9 S% A( ^1 O6 R' x3 z" [8 e) F/ J% O8 x" C. M8 P
[23] “满文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二和卓木家人已解至京城片”。
- k1 y+ O! H4 s, x& s . w3 I8 Z% U ^6 y6 a: v o) H
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