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95|回复: 7

少年曾在北京住 什刹海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20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年曾在北京住 什刹海
8 x0 E! u4 ^( G# v0 p
$ Y4 i( L, L# ?
 
- r! M" _' h- ~; V4 o0 e5 `/ Y: {
" L0 B, A, d# F. ~* E T3 j$ Z
 “什刹海边住过的那条街又是遍地金黄的银杏树叶,河灯已点亮,湖心的黑夜却不见摇晃的碎月。船上飘来熟悉的音乐,回忆在遥远的琴弦上跳动,一样的故事……”。这是一首在网上流传的关于什刹海的歌,歌名就叫《什刹海》,我的少年时代就在什刹海旁边度过,听起这样的歌,滋味真是不一样。
$ j" Y+ |7 a& b! z$ x
/ Y" x: F/ n x5 F+ o
 
4 y+ W; R' T" j: V1 }
1 M" D$ @" b4 `9 t( y& h' m
每逢六一,童心不泯!对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触时生情、心旌荡漾、浮想联翩也是很自然的。少年时代,学习的场景、玩乐的环境往往最不容易遗忘。那个时侯,每周没有双休,虽然学业没有如今这样”性命攸关“,但自觉性还是很高的,用不着什么“紧迫性”“竞争性”之类的东西去产生压力。所以,在记忆之中,学校里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课余饶有趣味的游戏节目,占据了极大的部分。
1 k; k U% S/ z$ f' Q5 R3 A7 \
2 b4 M# R" ^% O' T6 }0 q2 C
! R" E! s. l# c

 

, r- I. U; v4 e/ i; |

      记得初到北京时是小学一年级,我们所住的“上海大楼”(东城区赵府街20号)里近百个学生都是就近安排的学校,而我因为贻误了办事机构集中办理转学的时间,结果一个人被安排到离家较远的西城区大石桥小学,每天上下课总是孤单单的独行来去。但随之而来的“好处”也是意外之喜——和大楼里其他的孩子相比,课余活动的范围大了许多,因为家虽是东城,因在西城区的小学就读,同学自然大抵都是“那边的”的了。

5 o0 r2 U( g _! S1 A4 x! K
: K e! y0 C; P0 g, j5 Q
+ a& V" o) d5 p' {4 a/ X& k

 

! O# h6 k( w$ O* ~8 m

      和大楼里的孩子们玩耍,多数是围绕处于钟楼的“东城区少年宫”、处于宝钞胡同的“街道少年之家”,偶尔的远足则是处于景山公园的“北京市少年宫”。而我的西城区的同学们,除了因为离“德胜门”近,经常去城外郊田里踏青、捉虫、捞鱼、采野果,最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什刹海了。

- }+ n- v+ h) ~/ ]! U' t. u
! `- T+ S6 \/ w7 ^
# m6 W! a ?8 A/ l1 v

 

i- x& Q# F4 r! w+ }- X
% @4 `! h' C! h; o9 W( t5 d. a
8 X: S' X% ^9 M3 |) n

当然,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什刹海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庆亲王府等等前清贵族的私宅,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三位都在什刹海边的柳荫街住过,那里还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更不会知道如今的什刹海(什刹海是北京的三个湖,分别是前海、后海、西海)既现代又古老,既市井又时尚,既平民百姓,又名流如云,在这里既可以吃到老北京的爆肚,豌豆黄,又可以尝到欧洲最好的红酒,咖啡。

. W( P8 I; t; q
" p, v1 S6 X# q' {
# Z6 \4 V A$ g( O X% u

 

3 F( ? b. w1 E5 u) u
& e" |+ Y7 p1 [* {. j2 j: ~
4 V7 V( U4 ~* y, R1 G- w

——那个时侯,真的是只有宁静没有喧嚣,只有湖光没有时尚!没有商店,更没有小吃摊。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常在湖边溜达,垂柳依依,轻风微微,车稀人少,我们谈论争论议论辩论……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我和我的同学们还经常在湖边选个地方做功课,静静的空气,沙沙的笔声,悄悄的询问……恰少年同学,纯真美好!

" i4 v, B. f& `4 \' L- O
( @5 Z1 C" C7 Q" x6 `9 S; S5 k% k
. n7 B/ H- }+ W; u* g

 

O* W+ I( l0 n N$ l& f
$ J) W, B$ S5 i* u/ ^, B+ b$ G
; F% k% k/ j" e: L

什刹海,那真是我心中的海,记载了我少年热情少年梦想,辉映过我少年热血少年精华!当然,什刹海对于我们的吸引不仅仅是可以观景休闲,而是在于那个时候,什刹海是一个夏天的天然游泳池,冬天的天然溜冰场。而游泳与溜冰,肯定就是青少年的挚爱,是课余活动的主要项目。

# \$ m6 s6 N! k. v. d7 C
1 | m2 w* D1 X# Z8 B
- v( Q# W _) J( w5 }- x9 `& Y

 

@8 a7 ]4 f! r8 L! {
* K3 F3 ?9 A" g
6 E9 \* [ t; h- h

女作家胡健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关于什刹海的文字“真正记得的是,小时候,前海旁边有个人工的游泳池……游泳池分不同的几个池子,西边的大池子是由浅入深的深水池,东边的中池子好象浅些,没有深水证的初学者可以游;最浅的蘑菇池只能没过肚子。”。“还有冬天的滑冰场,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每年刚刚十一月,什刹海的冰面上就围起了竹席子,背着冰鞋的少男少女们出来进去,会滑的不会滑的都去,因为除了几个滑冰场以外北京城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玩了。少年们在里边交朋友,打架,出风头,高兴起来就全场都拉起手溜大圈儿……。”

/ c/ ]! y" q. ?
3 {8 Q& Z/ T, q% k1 |
* j( P; t) k5 R6 Z. B9 T4 j# P2 z

 

6 x% I7 @( H& L/ d

      记忆之中,细节有异,而大致的场景相同。记得夏季的游泳,安全工作做得很严格的,划分了有限范围、设立了进出场制度,每场大约一二分钱……,湖水清澈、湖底软沙。我的游泳就是在什刹海学会的,当然与几位同学的大力鼓励与帮持分不开,学会以后偶尔也会在禁区之外偷偷下水……。冬天的溜冰,自由散漫的情况就多了一些,胆大的在禁区之外飞奔驰骋,薄冰处落水的情况时有见到。但是十二月份以后的深冬,全湖几乎都是溜冰场了,正如胡健文中形容的,那是“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

' m" r! O5 p) V: i; W3 m
% y% G* m* |6 f, k8 C
$ |+ Z8 X5 N% V( M* Q

 

% B; p) `9 F2 y* P( }! t3 u
. O$ f' }, J# p' n, m0 n* ?1 A
% d7 w" i6 h# {" \! ]

唯一的困难是“冰鞋”,就是鞋底装有冰刀的那种,在那个年代属于奢侈品的,谁能自备一双正式的冰鞋是很不容易的。一般情形都是向有鞋者借用,大多只是自己做的“冰板”“冰椅”“冰车”——木板下面钉上铁条、铅丝之类代替,在湖冰上一番风驰电掣,也是不亦乐乎。印象之中,溜冰很不易学,我有幸能跟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表叔借到过女式冰鞋,也在北大“末名湖”上初学,摔过无数个跟斗也未能真正掌握,好久只能在一旁看着别人奔腾驰骋,心中窝火、眼中冒火。不过,只要是“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过,我就心满意足,我就毫无遗憾、我就无比留恋。

, D$ A T- T8 M7 a. @* M
7 b% r2 k4 {* |
$ F: l) P2 { |! R# I/ U# L6 A

 

5 ?6 E' ?9 b: h+ `( ^

    什刹海,我心中的海!能够勾起我记忆深处极为留恋的一块。1958年至1965年,我曾经在那里徜徉、在那里“飞翔”。哦,夏天湖中游泳、冬天湖上溜冰,——一点不错!那时候,那里真的只有宁静没有喧嚣,只有湖光没有时尚……真好!可惜,永别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8-1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3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是我们儿时的一个梦。
发表于 2010-7-2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常在什刹海边儿捞河虾,我奶奶给我炸虾饼吃!
发表于 2010-7-23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长和厚在2010-7-23 16:42:00的发言:
小时候常在什刹海边儿捞河虾,我奶奶给我炸虾饼吃!
9 W _3 G8 l7 S1 @* c& L

我小时候去游泳,竟跟捞虾的打架。

发表于 2010-7-23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可没那景了 有的是 假洋鬼子 二毛子开的酒吧 车豁子在那趴活 狗屎连着狗屎
发表于 2010-7-17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常去游泳

发表于 2010-8-18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的童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02:16 , Processed in 1.17632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