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1-4 23:50:00的发言:
! |* ^& d9 v/ w+ p( P这两句话啊,真的过了几秒钟以后,才反应过来。忽然记起小学时候作文课上举的一个例子,大意是这样:
8 N, `) l6 l+ j0 M( l3 ?遥望一座雄关,
8 S T, u4 \9 V2 i C- ]" E打马上前观看, ' Z% [* O) [# ^+ J. N% n
上写三个大字:
9 n. k( u3 Q& Q4 F( G, P6 r0 A) k3 n. l“潼关”。 : n$ f7 d# }8 n
陆老师举的例子挺恰当,可见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用精确的冷讽传达出写字的要点,不精心体味,一时还真摸不着。
; d$ z9 L ?; u8 @$ j咱论坛里,旧体诗,能玩儿透彻的人不是很多,江南小糊涂网友那个长贴大概算是个顶峰。 1 }2 ?/ n% A4 g% |6 o# i
我不反对旧体诗,相反,旧体诗单字表意很能让写字的人们重新感受汉字的完整外延,从而规范人们的使用,调动文字感受,使其更确切,更生动,这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是件好事。
. H* O: W1 k4 R- Q0 o) m. ]我反对为了什么而什么的状态,单纯强调某种文体,闭起眼睛猛往里扎,大约也是写死了算。量体裁衣,您不能根据身高体重(描摹内容)决定衣服的式样与尺幅,而是先做好一件衣服再往里死套,身子骨一定要受不少委屈,旁人看起来大约也会跟着您难受,好多言的主儿难免不褒贬几句,这个楼主还需多多原谅,咱们写字就是给人看,让同好品评,从而达到某种提高,您说是不是!?
2 x$ \9 u6 t4 O/ m& k8 a诗歌从六朝经唐逾宋至元跨清到今日,实际上早已经过了巅峰变成了露一小半儿脸的夕阳。要不宋人不会使“词”这一文学形式抗衡他,要不元人不会用“曲”的状态逃避他。之所以一脉尚存没有完全死去,是与国人善于用五七言表意,而汉字本身的特点暗合人们这样一种要求而已。
1 _, Y" w! |; T6 ~; S现代人写古体诗,大约要满足这样一些基本条件:1:大量古体诗的阅读量;2:自身感受的深度挖掘;3:有机、超于常人的文字组合、变通、编排能力;4:时空转换及精准的用字炼句技巧。 1 F4 _6 u$ i' l$ ?
否则就会成为一种取闹,放着好好儿的话不说,非要转个弯子,成为小靳庄的赛诗会场。
& w2 k K6 r' N% C, Y6 }------------------------ - e' G- `9 G% D7 g# m
2 U0 i5 i; ~4 w* H* T7 }+ E, d
在下没有啥业余爱好,平常爱涂涂抹抹写点字哄自己玩儿,我的理解是,写字大约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 2 d, W6 r# J: ]* o* g- T
4 ?$ G( w/ _- H+ q9 A1:欲的层面,看见外界事物,有自己的话说,想表达,这是一种本能,人皆有之。
3 P% s: t5 N, m$ r' k2:技的层面,人人都说,如何能把自己想说的话不变形地阐述出来,达到心手合一,有变形,没出大圈儿。这需要训练,多写,多想,多看,多读。
$ y9 M J7 H2 c1 n8 ^& F3:艺的层面,经过时间实践积累,确立了一种正确的审美观,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一篇文字——不管是旁人的还是自己的,人家好,好在哪儿;不好究竟为什么不好。子午卯酉清晰,具体到自身,如果遇到,如何打理——开篇、布局、取舍、收官等等。
8 o4 D* M4 L$ `2 @* @# [& @
- ]+ n& B z& l0 _; r* Z5 m' e t& H摄影绘画大约都讲究个焦点、布局,文字也是如此,或者比摄影还难,因为摄影还有个具体的物象摆那儿,谁来都是这个物象,水平高低大约取决于思想、器材、角度、阅历、技术等等。文字呢,没有具体标准,需要写字者从纷繁的汉字中摘取相对应的文字与物象产生关系且要恰当合适,同样说一个事物,好文字需要读者与写者具有大致审美才能感受到的确好,不好的文字可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就是这么不公平。
4 K3 o7 n" f3 Y' c3 Z- N- \啰啰嗦嗦瞎说,算是给潘恭先生与陆老师的跟帖做一个解释,这两位先生在咱们论坛里都是文字高手——我怕怹两位的好心让楼主误解了。
- u0 W. ~/ e5 L' K3 l问候楼主,祝您一切都顺顺当当的,鞠躬,一笑!!
1 M' T; j) k) y8 {2 b0 V- P ?+ W
8 T) K& h# m; @6 R
; C) c2 Y$ m* Z$ [% }( o; n' l9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