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人:
. G z+ X% Z( Z6 [/ {" t h5 f 文革期间,小学的学生们在机械学院的大学生们的教唆下,也起来“造反”。他们造反的对象就是我们小学那些日夜 为我们成长而心力交瘁的老师们。
6 b; m7 f0 J) B/ q4 ` @4 K
2 i9 _8 b) s3 f9 i7 J* Y , k2 }( B* c8 @' R# f( e" U
“文革”时,当时由上层有权势的一些人物利用当时一个叫作黄帅的小学生与老师的很平常的矛盾,上升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煽动学生造老师的反,批判师道尊严,挑动学生斗老师。恶化了师生关系,搅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我所在的小学也受到了冲击,高年级有学生把公开搅乱教学秩序称作是中央领导支持的革命行动,但是可能郑州离北京远一些,“山高皇帝远”像学生批斗老师这样恶劣的现象没有出现。那时作为老师的我更加留恋在一机部子弟小学师生的亲情。想起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更感到早年母校与老师同学那份真爱的珍贵。
+ }1 v" D9 P& \! ]/ p$ |! M$ \
( \9 C: D' j' f9 W# Q! C 说到这我把当年黄帅的故事再搬出来,大家肯否重温一下? 8 F# W" n. v3 w
* k# r" t2 L0 s" R' t9 G
. o$ c; `4 J1 V* A3 Q! S1 O# b$ U
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刊登了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黄帅反对“师道尊严”的日记和来信,并加长篇编者按语。原本日记表现的不过是师生之间的日常冲突,但却在政治亢奋的年代里被别有用心的人看中,报刊、电台一载再载。一时间,黄帅成了小学生“反潮流”的好榜样,孩子们又开始像红卫兵一样,轰轰烈烈地造起反来。在“师道尊严一定要灭亡”的歌谣中,教育界再次失去尊严,“老九”们又开始“臭”起来。
+ V! Y/ ]2 o/ j2 k 6 X# V* y. ]( ^# O( l# z" `
《北京日报》把这封信登在了内部刊物上,恰恰被两个跟着江青“搞革命”的人———迟群和谢静宜看到。她们把黄帅看成反潮流的小英雄,不但树为典型大加吹捧,还一次又一次地接见,对一个根本不明事理的孩子讲:我们代表国务院,代表八亿人民支持你。机要人物钦点后,《北京日报》公开发表黄帅日记,许多人写信给黄帅声称支持她,而反对这种“反潮流”做法的人却遭到迫害。 ) k" Q* N6 `0 T# Q+ f
% x% w% Y: r2 ~$ y1 L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A3 @/ _5 u3 l( M4 k
4 c$ e P# X6 d* Z7 r小学生事件: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
9 o) f+ _6 I( E# x 1973年,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学。1973年9月7日,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 h6 k+ A! b: I8 R1 C
% G6 H7 C0 T0 c4 @: A( s 黄帅的班主任齐鸿儒老师看了这篇日记后认为,黄帅“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要和她划清界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后,单纯的黄帅效仿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学生的做法,给报社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没想到,这封信迎合了当时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的需要,黄帅这封600字左右的信得到了这样的批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按照“指示”,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 E8 x" Q( u9 x- Z& h / [9 N3 h0 f9 f, `/ a( t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树立了本地黄帅式反潮流人物。
6 }. g p' H0 p) w3 N“四人帮”被粉碎后,事件迅速发生变化,报纸上开始用粗黑大字批判“一个小学生”。黄帅说,整个青少年时期,对她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痛,“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
& F, L- \3 S. B! i9 } 4 V0 ^7 ?1 y+ R" Q# b9 ]
考大学人生现转折 m$ p& Q8 O& L) C$ P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在填高考志愿时,她一口气写下4个选择都是北京工业大学。黄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确保能留在北京,因为当时父母的问题还没解决,而她的身心状态又不佳,不敢也不愿一个人远离父母。
$ {7 \+ @. D4 \# |9 G0 Q# r
7 X) {) c0 E% A5 F3 ]7 ~% E5 b: U 黄帅对北京工业大学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因为在大学期间,过去的阴影渐渐远去,她享受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快乐。 1 f9 T( x! W. i9 G1 q9 o6 ~
# d7 \4 r9 W. G, K6 S- P7 x% q
1984年9月,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加入了留学队伍。1993年,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之后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在日本呆了10年,黄帅一直有回国的想法。有一次,她回国和母校的出版社社长长谈了一次,社长说我们现在缺编辑你能来吗?于是,黄帅很快就收拾好行李,回了国。
1 G5 r% h# k. L: h
$ z# r; _: W: g! R' v* Y' D% C) k说家庭笑声特别爽 5 N% V/ |8 ?, N& }: R
黄帅的先生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山东人。她描述他时说:“他的性格和我截然不同,我太细腻了,而他比较粗放豪爽。”她说,当初和先生认识时,当他知道黄帅就是那个小学生时,并没有太惊讶:“他说,看不出你哪有名啊!” ( J2 h( i( u0 _& e) o
在日本时,黄帅度过了一段平静生活,特别是生下孩子后,做了两年“全职太太”。在书中她提到这样的细节:晒被子时,总是让丈夫的被褥彻底摊开,自己的被子缩在一角,她的心理逻辑是“阳光温暖了丈夫便是温暖了我”。暑假带儿子去看海,儿子嬉戏,她看儿子,“因为儿子在海里,所以也就看了海”。 % k, l6 K7 F: D& I- `4 `
4 j( G" A( ~ p" @
今年孩子10岁了,黄帅说,还没有很认真地想过哪一天,或以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这一段历史。“他现在还不太懂,反正书也在,我也会继续写下去,到哪一天他愿意看,或他有能力理解的时候再说。”黄帅说到孩子时,脸上放着幸福的光芒,笑声也特别爽朗。
5 Y5 o% U9 W1 b1 ]0 q 3 @0 _5 Z( W5 q# A4 `
过日子中年心悠悠
* O/ n1 R# I& u; X8 T 黄帅说,《黄帅心语》出版后,她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也寄了一本。由于共同走过那段艰难岁月,黄帅与妹妹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我们姐妹都远离了风雨飘摇的日子,都走出了阴影,在阳光下灿烂起来。”
# b3 e. t/ U" |" g: B
$ T8 D7 n5 P1 X% w( } 现在的黄帅,闲暇时喜欢看中央十套的科教节目,每周末回娘家看望父母,她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人到中年,我的心愿就是悠悠度日,希望自己的心灵有余量可以欣赏到周围美好的一切,而不要穿上红舞鞋,永远在旋转。”
- S8 t$ a3 u!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