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g7 Q/ M i4 Y4 C 【育新人】
; x9 S; M. ^' w2 f/ G0 q 老培说过王是咱高年级的同学,如果高一级、两级,迁到德外关厢校址时就在一口锅里吃过饭,如果再高,我们就高攀不上了。年少时,年龄差个一岁两岁的十分明显,智力、体力不在一个档次,高年级和中年级的打架,岁数小的勇者还有一拼,轮到高年级的对低年级的,欺负你都嫌小噶豆子太嫩。
5 @% v$ k* S0 N 同学如果出名,其他同学都引以为荣,哪怕名同学早把他落寞的老同学忘在脑后。其实当年大同学就没用正眼夹过小同学们。我那时就羡慕学校的大哥大姐们,先是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后来漂亮的钢笔字,运动场上的大步流星,直到我们也高年级才打住。 9 @0 ]+ t G+ J4 D
王同学出名了,在名人堆里混,往往是人以群分,好处是资源共享、相互提携。知道王同学大名是近十年的事,一同听到是花边新闻,谁又和谁是一对,谁又和谁相好的。名人就是公众人物,被无聊小报记者抖了个底掉,没辙。有时不让谈国事,就只好风花雪月,要不那么多人都活着,总得干点什么,包括嚼舌头。
6 ]- T$ g# |1 n7 D名人傍了名人对一个名人来说到底是拔了份还是屈了他? / a4 A$ x/ l8 |0 C5 B
陈导也傍了名人,他或臭或香,我看还是作品说话,我的小众评价:陈导因《无极》而臭了几年,又因一部《梅兰芳》翻身。这可与前嫂子没甚关系。咱同学也如是。
. S' |: h9 F, X) D3 B我也不懂摄影,偶尔带个“傻瓜”一年也拍不上几次。年岁长了、人懒了,愿意少看字多看画,进入了“读图时代”。
4 F/ x. `+ E$ ?5 q+ z' g% ~由于是同学,再看摄影作品时就开始留意王的名字,看过他的片子《唐山大地震》印象深的是《自行车王国》走的是亲民路线、家长里短,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片子契合了人们怀旧的心态,愈久弥新、耐看。
6 e, }' U; l9 {! L* @同学们当年都是身临其境、滚滚红尘中。比如我们也在那壮阔的自行车的车流中,急冲冲的往家赶。记得我班的贡同学,我那时和他同住三里河,楼上楼下,贡在前门上班,天天骑车驶过天下第一街的长安街,那时疾驶其中多么的风光,哪听说过什么堵车,他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抱怨:我怎么这么倒霉,每天东去西回天天上下班都顶着个太阳,晃死了、晒死了,这要住在东边在西边上班就合适了。老贡和芸芸众生一道汇集成那壮观的车流行驶到西单路口时,王同学猫在那里侯了多时“咔嚓一声,艺术了” & `$ ]) |% t: [& M' [# h; ^) }
顺便说一句,三十年河东,老贡当年的愿景还真就实现了,搬家到了长安街东,国贸区,上班在长安街西,金融街,整整掉了一个个,可我估摸着贡同学现在就是驾上‘奔驰’也一点都惬意不起来。 7 I. t1 d/ _$ z4 Z& x/ `3 j( p5 X
今晚电视中头次看到活动的王文澜同学,穿行在胡同的断壁残垣,挥洒在自家的书房中,莫名的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