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老北京网”的穷掌柜书写传奇
?, l# F" t- e9 ]' z( m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jmnews.com.cn 2007-4-4 8:3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元文并摄 ! Q7 N& I4 Y2 V5 j# y6 a
中国青年报:“老北京网”的穷掌柜书写传奇
23岁那年,张巍呆呆地站在北京崇文区东半壁街83号院,眼睁睁地瞅着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自己的家被夷为平地。他卸下老屋一扇红松木的窗棂,120多年来,这窗棂没怎么变样儿。 ; [: P% G8 @1 ~3 s9 K/ k
当他把窗棂刷上红漆,挂在新家墙上怀旧时,忽然萌生一念:“做个网页,追悼自己对老房子的哀思。” " Q1 Y4 X+ b# J" b0 i P
窗棂的照片被挂上主页。他有空便上网搜索涉及老北京传统文化的资料,连同自己拍摄的胡同、四合院图片,全贴在网页上,“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 i4 i, P3 u: I2000年11月,张巍花300元租了服务器,又花150元买了域名,建起“老北京网”,自称“掌柜”。
# h* _% ] G6 a1 U6 O- ]4 s网站创办的头3年,张巍白天在写字楼上班,晚上更新网站上的资料,休息日便背着相机满胡同转悠,最多曾一天拍过1000多张照片。 . b) c+ R8 v. i+ u
但他发现,“北京的变化太快,当你停下一两天后,就会发现某一处胡同或者四合院已经消失了”。一天,他去拍摄一个早就看中的四合院,但到那儿一看,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哭了。业余时间不够用,他决定辞职。那年他26岁,任某杂志副总编。 4 R4 E% _) u5 A4 H) V
“老北京网”吸引来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北京迷”,他们自发组织了“老北京拍记队”。每逢周末,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的拍记队队员,都会在张巍的招呼下走街串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胡同的真实风貌。 + \7 R( {# g8 c2 t
“你们拍这些犄角旮旯的胡同有什么用呀?”常有胡同里的老人好奇地问。“拍下来给您的孙子看。”张巍乐呵呵地回答。
5 {; N( x( }, B& |4 ?“1949年刚解放时,北京城里约有3600条胡同,到2000年有1200条,去年就剩下459条了,加上不完整的也就700多条”,张巍如数家珍,“这700多条胡同,我们都拍过啦!” - r8 O8 ]' r2 n# u3 d9 l$ N/ @
近两年,张巍带着“拍记队”的作品,走进北师大、北工大、北语等多所高校,搞“胡同摄影巡展”及讲座,虽反响不错,但他却为此背了一屁股债。最近,刚还清老债,他又惦记着为今年的影展筹款了。“今年肯定进北大、清华,”他踌躇满志地说,“再过10年,这些大学生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了。”
* q9 N4 [1 |) Y' a; n“老北京网”挺火,目前,已保存了5000万字的北京史料,几十万张胡同、四合院的图片,日均浏览量达两万多人次,已有近万名会员在论坛注册。说起这些业绩,张巍忍不住眉飞色舞,“瑞典隆德大学把‘老北京网’当教材,作业是给‘老北京网’提意见,嘿嘿,都说好,没说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