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27|回复: 52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19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7 U2 J7 C. l7 i9 |+ y

这幅照片让我困惑了好一阵,它确实非常象平湖秋月的双峰插云亭。斑马先生初步认为是双峰插云亭,网

1 Q1 k( u, K" o3 R! s R0 L

友毛小龙也确认了这个亭子是双峰插云亭。本人亦认为此即是双峰插云亭。

1 t8 B+ V& R$ P) i* K

 

# K4 x* i/ Y( Y3 D0 S! P

 

. y j; w. v, a3 D#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7 B0 ^% B* W; _( }% p


 

6 w5 N+ J& C# @& x5 O! |2 R

据《四十景图》,上半部确实象,下半部令人费解,高台的高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台子画得很高,台子

3 h. r* p* @4 C5 d: u9 J& q6 A

下有一墙连接,但怪异的是连接在台子的一半高度。此墙的用意是亭子不能直接从外部登临,必须进入封

# }7 E: E" f: t5 g% E+ U5 z, D% ]

闭的小院中才能踏上楼梯,这是以建筑造景的手法,曲折登亭,临高见景。此墙转角过来后有一墙门,试

: d2 r! J3 E6 Z; H

想门高再矮必能过人,决不会低于1.9米,墙高不应低于2米,于是画上台高不应低于4米。现在,来分析

6 W2 ^3 f# v4 R& }& ~5 j' @, |

一下照片,按照一般原则(清营造则例),踏跺高度应该在3-4寸,大约合10-13厘米,或者算得再高一些

& y5 G% v [5 ]$ |" X0 j

达到14、15厘米,照片上算上在草里的一个共16个踏跺,台基高为:15厘米X16,即2.5米,可以认为此高

6 T8 h2 N2 k+ C

度与院墙差不多高,与画上大异其趣。也许有朋友认为每一级踏跺可能更高,但是对于有石栏杆的踏跺来

6 p+ M( I/ [2 _1 q) P- d4 ]- @

说应该不会更高了:过于陡峭的石栏杆很容易掉落。照片中,踏跺垂带上有数对石窝,且石窝对称,说明

% u9 b: O* i) ]# g0 R& S

原来有石栏杆。若按四十景图上台基高在4米以上,每级踏跺高已经接近30厘米了,虽说并非绝对不可能

' }' t* t! n; p2 w; `

,但可能性不大。所以,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夸张了台基的高度,据此分析,实际台高约2-2.5米亭高约5米

: p0 F4 b& e$ E+ M2 S

,每边宽约5-6米。

m+ l i t/ z' ?( S

 

% a& L+ v/ ^) x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0 B A. k5 }# @0 J7 E

 

' w4 p* U* U& |" f0 e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2 N$ t' a9 _6 {* p" A$ `" U

同时,没有发现台基下有墙的痕迹,想必曾经在拆除后处理过台基。四十景图上没有石栏杆,或者后来又

! I8 Y2 v+ t) E

添置了栏杆也是有可能的。1704号地盘图上,此处之墙、房都已经没有了,此次拆改当在乾隆年间。

: Q F. t/ g8 C* ~" @

 

' e, X2 y1 \6 z- S5 k5 F, g6 r2 }: e

西侧的小矮墙有两个小豁口,似乎是栏杆的位置,推测此处原有栏杆,也许是木制的,照片上似乎还留有

1 w5 r! v* T d" S( E+ k) r% d0 F4 E

某些结构。但四十景图上没有这个结构。从踏跺带有栏杆来看,亭的四周若无栏杆则建筑构件之间配合失

) z: ~7 I7 Z) e( W

当,由此推测亭四周必有栏杆。

, e- D; t- m7 S" p! x

 

9 @7 p9 p! G% f* r& C) I

 

7 {) n, E9 r$ Q/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d0 v2 k0 Y% ^ M5 z- ^1 H. N


 

1 u! F& _, K( o

在亭的东南角有叠放的碎石,很显然,拍照时此亭有人照看,但堆叠碎石用意不详,也许是一些尚可利用

4 C, u6 |( V- o( Y* @

的瓦件。
另外高台四角角柱石的缺失,这也许正说明了同光两朝拆旧修园的一贯方针。
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对于某些建筑的高度有所夸张,并非实际上的施工图纸。

1 }6 a+ J8 m5 t6 V4 q

 

5 b' {; E7 d+ \/ g: V$ h

结论:

! e' ?$ D0 ]; o" D* i8 _( f4 L

1、亭子的台基高度大约2米-2.5米;亭高5米左右。

' M7 K. U h- ~7 p

2、亭子从踏跺到周围均有栏杆。

% I# [% O! [) G4 Z) h+ D, h) A

3、拍照时亭子有人管理。

: F0 ?2 o; G$ x% Q

4、《四十景图》对于建筑有夸张。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脊的作法是维扬一带常见的花脊,上一层檐很完整,看四十景就没有表现出来,这一点稻子说的很对~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细节上会有所省略
发表于 2010-12-21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台四角的角石没画出,也是肯定存在的,同上理~
发表于 2010-12-21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稻子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稻子先生讨论问题畅快淋漓,见解深刻,非常好。

) s0 r/ b. E" P; ^; V0 ?

最近忙,容在下以后深入探究。

发表于 2010-12-2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哪里算什么专家,玩家而已啦。图是用sketchup做的,刚学会点皮毛,好玩极了!

发表于 2010-12-21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0-12-21 13:21:00的发言:
3 ?! G% ]! A; k O+ S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i/ \4 k6 i. _" _- Q9 I. [! l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3 A( |1 B" f% H3 n1 s! S7 G* N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7 {/ R9 d6 ]+ u9 C' t( C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8 ^$ d9 v4 ]% Z D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3 P1 z) ]. m& W1 i6 t7 d. j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0 c+ c# d0 ^+ V/ E4 o2 H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6 j6 v% S F. v2 k7 S

 

b q2 u) d9 L

 

6 X7 L+ R4 J1 X# h7 t8 P

这图是我这业余的人用了专业的软件,便于分析,呵呵

+ C# E! e4 I6 o- _9 m+ b' T' s

 

% ]: {, d) {1 g/ D+ Q+ L8 `

个人认为柱子作为参照尺度更佳,毕竟古建尺度都是以木作为准,登山或是考察古建就可发现各处踏步阶梯高底不同,有建筑台阶高的伤心,有建筑台阶矮的软脚。。

& ]( t: |6 k) M: O

 

( t3 G8 w1 M) X( l

此前一时兴奋未作细查以为围栏是由毛石砌成(在您的清漪园还是圆明园一贴回复),但后来仔细观察了南侧断面,断定是砖块,厚度也是两层。立着的麻将形容非常贴切,围栏都是横着立的麻将。这个亭子的围栏砖块涂了白灰浆,因而看起来是白的。同样的做法在清漪园一些城关护栏可见,目的是增加视觉效果。清代匠作砖料都有一定规制,想必也不会为此亭专烧一批。

' t4 P4 v3 l, _4 E8 l8 R

 

6 W2 [7 W' [5 C: H0 e- y! h0 j' v

高台四角是因整体承重问题鼓胀闪裂而塌落,殃及上部围栏,因此围栏转角率先塌落。通常台式建筑因自体承重或是上部承重原因发生膨胀闪裂的话,一般都是在四角顶部,这个还需要求证于建筑专家。此台转角处在四十景中未加详细描绘,但肯定是存在的,而根据《九日登高图》所表现为独立结构模样,可能是石质亦有可能是砖质,砖质可能性较大。

4 z( S1 I. O+ X! ^0 x- W

 

发表于 2010-12-2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8 ~% g9 ~9 Z, C, T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1 y* b0 {9 M3 P1 U& z K& @' O6 ]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1 s) ]9 c4 \0 I4 J& G, h% M- ^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 |9 f- i5 R; j4 `) ~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 T5 X0 E- b3 W* {( @% b G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 M, I5 \: p k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y0 b" V4 u+ R" N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 L$ s, l1 t" _9 g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5 q6 k7 f4 q* ]- C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6 p+ H4 T3 ?7 H- G$ E: s, k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 s5 u# h U( \+ ?1 q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 [ p! J7 Z! x( I. o4 e

 

0 u2 A6 t) M1 N/ a* u0 D) |. @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9 i. N, W/ k5 O: j; w! Z% ~+ v4 P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4 [8 x/ @' _2 J9 u/ u8 j( Q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 t" l0 C' m A, a! s& I- Y

 

# Y/ H9 G0 d7 `

 

+ M" u6 P" t- j3 N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2 ]! X1 U, l- I7 P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0-12-21_023536.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 U" u4 O% V( {9 K% \! ?0 D+ {; \

 

8 X L8 N9 F: @7 L3 I8 T

 

8 a R( Q4 A& n; J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 R: Q5 @* \2 r$ w4 {" T2 |% M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1028110228.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w" K3 @2 v. r1 ?

 

$ f4 i5 E! M+ e# {9 s5 m5 N* x

专家终于出手了。您的图是用sketchup做的?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H- t! P5 Z# q$ _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 k* n: a j$ D2 I3 X, W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 l* f0 |6 d9 I6 `6 K b1 S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1 P! t9 |3 i. \# m% S3 ]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 u/ G- G4 B0 X3 X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 L, K' E9 q2 l9 {8 W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0 V8 p3 v3 ~7 M4 } t6 S1 a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一个问题:亭内砖漫地,两层砖厚度达到36厘米以上?城砖漫地?

* \7 l+ P( O( {/ j: z8 j;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P1 Y. `; H7 |+ u2 ]) V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 l3 ~+ {) N) {3 B* }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0 ^, i' s7 c! Z. A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0 K* W) o* c" w; u+ P. Z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 N; Q- U3 d+ I3 J4 \# t$ k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 E5 l# j/ r a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 I H9 }/ c/ g0 ^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r% h D, n1 N3 m' I# Q% ^5 \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 Q( b6 l5 _; p* A% H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m1 w0 \8 t0 v6 S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2 M; `4 q8 j' W& |" A1 x

 

7 ?- q' z- r( _$ a5 c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 q0 `' i4 i' r9 w& Q8 [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 M4 f# V& |) E6 i! X; |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4 \) N1 \3 Z/ s3 T! W. ^

 

. {- R8 ~, z* Z

 

6 Y' t6 q" S3 g- g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2 i' v" l( g& H& [ C, h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d% j' x' W3 ?8 F/ o

 

3 j8 { D3 L) t

 

# Z4 G% W: \( f8 n M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 w& V# y" N3 C9 u$ J0 j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 R8 `: @8 A' H: F& ^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B7 c0 ~0 d+ J/ O


 

8 X3 b2 |0 \; S

好 真正的专家在网上

发表于 2010-12-21 0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发表于 2010-12-2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砖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到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21 11:47:00的发言: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专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道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 C/ v$ U% ?6 [6 [* H4 Q1 `

很有见地,好题目。看来需要做相关问题的分析。

发表于 2010-12-20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很简单,就是两个小山头,即不插云,也不是双峰,别拿和西湖十景比,差远了~
发表于 2010-12-19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19 12:16:00的发言: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2 P* ~0 l, G, Q( l! ~( X

您客气了。

发表于 2010-12-1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对此照片又有了几个新的疑问:

) T/ N# a) u$ ]

1、从有关两峰插云亭的诗词中了解到此亭乃系重阳登高之所,很难想象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仅仅登上了一个2.5米高的平台。但若考虑把一个亭子坐在了高台上,其用意就有登高临下之意,似可解释。或许附近平旷,下临水景,台又在山腰,相对高度还是有的。

, r3 Z4 f5 t' x* M$ D: u

2、据说曾经在两峰插云亭内安装有两块玻璃,安装在何处?

: m# [+ o) m. G: R) @3 C

3、此照片亭子确实没有明间檐枋,但有一幅相同景物的画作,亭上明间有檐枋,并且有三幅花板或楣子,是画作有错还是有什么别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是拆掉了檐枋挪作它用了?

; ~* l4 z# z# M# _" |5 T& B2 c

 

发表于 2010-12-19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峰插云亭有诗词,还有重阳登高,请问是哪一首 依据,呵呵
发表于 2010-12-19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怎么一下子那么多圆明园新照片的发现,如果这是真的,我希望继续
发表于 2010-12-20 0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围的地面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被垫高了也有可能 一部分台基和台阶被埋在土下面了

8 |( Q% B, {8 J5 H( ]1 ^( v

记得中世纪时罗马的古广场上的凯旋门就被土埋到了半腰深

发表于 2010-12-19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有双峰插云的遗址基础??
发表于 2010-12-20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亭建于福海之北,无论乾隆之后如何改建,其用意不会有太大改动.

5 v& ^; \* e7 C* T% N) O1 t4 b

 

8 {0 M% U/ W1 h! l N

站此亭之上的用意是去观福海,楼主对亭的高度怀疑认定是四十景图夸张了亭的高度.

$ g5 J4 T. @2 t

 

9 u4 B* ^! y% |

而以乾隆皇帝的艺术素养来说,作为写实性的四十景图如果夸张了一个亭子的高度,怎能让乾隆皇帝满意呢?

3 {: R7 z. q7 |& b2 _8 P X

 

7 M0 q# i* M" I$ g

所以持有怀疑是正确的,但为何认定此即为"双峰插云"亭呢?斑马也貌似没有肯定此即是.

/ l1 A1 Q2 s1 U+ I$ O# L% t

 

9 g7 p/ ?' m/ K( S

或许我之前的判断"翼然亭"有误,但清代此类样式的亭子在西郊园林中不止在圆明园中由此一处,别处也有.

~0 Z5 q! H5 m; K& r

 

$ {$ D# _3 b- V N

此外,"双峰插云"出自于西湖十景之一,在圆明园中以此命名,虽然与实际的双峰插云不太一样,但意境应该类似.

, V" T! H0 g: O& H+ i% x, I

 

; f" S5 L' u: b8 i0 T9 x: T) N

以此照片中的此亭所处的周边环境来看,"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此照拍摄时间慈禧还正欲重修之时,说是被严重破坏恐怕还没到时候.

发表于 2010-12-20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校景亭”与此很相似。
发表于 2010-12-22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忽略了透视因素,从透视的角度来说,参照值应该是离楼梯最近的等距的远近两块砖,取两块砖的中间值作为尺度参照

9 \$ W" Y4 Z% _0 c& F+ B

 

2 t# _" O/ U! F( ^! v' g$ L p

把照片在ps里放大测量,蓝色框作为虚拟尺,可以发现楼梯的高度较砖宽要小的多。假设砖宽为22cm,可以推算楼梯每层高度约为16.5-17cm左右。

7 `" T: M; E- v7 q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理解。

2 p5 f" h8 V9 ^ m% j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作与台明关系密切,台明与踏跺关系密切,均可推出木作尺度,以女墙高矮为依据的不多见。

" U6 n9 A6 }, [4 W( r0 x, I

况且女墙仍然不是木作。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该如何推测出大小高度?至少目前仍然是按《则

/ x- a& x( E0 k X: h; N( `( H

例》台明、踏跺来推断的。

+ r$ u, Y( e6 W: O/ b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上显示,踏跺高度与围栏砖宽度基本一致,按照稻子先生所说宽度22-24厘米,

% G* H! d/ j* r" W, [0 Y- D( h$ Y0 J

16级踏跺高:22-24厘米X16即3.52米-3.84米,再加上36厘米台明,整体高度变成了3.88米-4.2米,

& u3 B7 [5 B! g

是否还有第17级踏跺不清楚,若有,则台高已经接近惊人的4.5米了。

) r8 W3 v5 D, [ k5 D6 ^) B

与稻子先生所述的2.7米-3米高不同。

4 |2 c/ ?" V p( [7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3 a* f) S! b7 W+ D!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01:35 , Processed in 1.20855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