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 W" M: D" t& X4 L8 R1 o$ q; D课余活动片断# `- ?# M3 x$ Q6 c2 L
(三)
/ Y4 b9 U& z7 f+ l: R6 I 5 ^5 D2 e1 h; v& w& R$ X( c& c
范念军个子小运动能力差,跳绳、手球、兵乓球队见不着她的影子。但是老师发掘她的擅长地方,她口齿清楚,当上了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员,在机院大礼堂召开的新年联欢会上作报幕员。桑小英也是广播站的“播音员” ,一天有两次播音呢。她还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的是“猴子带眼镜”,说猴子拿到眼镜不知怎么带,乱比划,还不虚心,闹出了许多笑话。寓言诗教育孩子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这次比赛,桑小英获得了大奖。
! S! f! j) t5 C1 h2 `9 a7 f9 P5 i: a& y 附小学生很会玩。常常是玩得废寝忘食,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陈小渝和刘桂珍晚自习时,溜到宿舍楼前的树林里,在转椅上旁玩过家家,地上的砖头、操场旁的蓖麻叶等,都成了道具,弄的一身土,熄灯铃响了才跑回宿舍。得到了阿姨的好一顿“奖励”。
* J, R) m' Y6 {8 }* a
5 [! ^* h/ O% ~ 记得学校规定:住校生是不能随便出校门的;但校门哪能挡住同学那颗好奇的心,赵雅秀老师知道了大家想法,课外,带同学们到校园外的小河边去玩。广阔的田野,清澈小河,翠绿的芦苇,小蝌蚪在水中摇曵,小青蛙(小蛤蟆)在哇哇的歌唱,外边的世界真精彩呵!同学们兴奋及至。到了吃晚饭时还余兴未了,幼稚地抓了好多小蝌蚪、小青蛙(小蛤蟆)带回宿舍,放在脸盆里养,同样也得到了阿姨的好一顿“奖励”。
% [2 A) f3 ?$ u8 W' x T A& j 六三班学生又富想象力。董亚平和范念军晚饭后在操场溜达,看到桃树上的胶挺粘手就忽发奇想:做拖鞋,说干就干,找纸比着脚划鞋样,然后在树下一点点抹胶粘鞋样,反复了几次终于做成了,两个人美着呢,只是没走几步'鞋'就坏了,确也很有成就感。 5 E! r5 n a V* |; w7 i8 E2 l
! e% m6 e8 r r* O 王惠英最喜欢下课后,在草地上挖一个小坑,捉几只蚂蚁,找一块碎玻璃盖好。一来可以看蚂蚁,二来可以看"天象",好玩儿极了。 % q' s$ H- B0 i* G% S- \
虽然学习,吃住在学校,同学们也不是只看到眼皮底下的一亩三分地。附小和国内外小学结为了友好学校,我们和新疆小朋友通信,互助一对一。严华的新疆小朋友叫赵玉兰,那时除了通信,还互相寄书签,照片,严华至今还都珍藏着它。 1 w# ~/ I- w+ \- C4 G: J
7 E2 h, V L" R5 ^. ~/ O
# L% {- U3 k( y2 P4 C/ [' y( C3 G(四) : ~) Z/ P& Q0 n5 B0 T+ g( V
4 z: b3 a: R; q0 n. Z) S' q$ c 李小泽和刘方方的体育都好。李小泽善跑,速度快,刘方方乒乓球打得好,是校队的,现在还不辍。马沃野很多年后都做踢足球的梦,梦见同学们课间15分钟还在踢小足球门儿。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和申安民是会保送体院附中足球专业的。
8 Y4 N0 \# G" w, G 机院附小兴打马仗,4个人抬1个的,全校男生都上,能打满半个操场,尘土飞扬,煞像长坂坡。马沃野和章晓春那样的小崩豆儿都被埋没在尘土中,露不出头角来。两人搭帮的时候就显神威了,晓春是骑手,马沃野驮着他。他们配合的很默契。
k; i2 W5 z q
, S; w3 d: v" v* ^% @# C# m. Q 61班的胡传学背郭砚飞是最厉害的一对,胡传学是铁头,郭砚飞力大无比,他们俩从楼道走廊的这头冲到那头如入无人之境,唯独屡屡受马章的挫。因为和61班对打时,他们从来不正面作战,总是偷袭。一个箭步窜到他们侧面,晓春就一把薅住郭砚飞的脖领子。因此他们只需绕上个半圈儿,对方就会人仰马翻。想想很像游击队与正规军的作战。 + B- t3 P) `( _! T' X
(五) 8 k% n+ n+ H4 f, k' X9 ]/ f, \9 v! d! X
. A3 @0 P$ J( v/ j. E. ^! W1 w& {! c
女生下课后常常在大门传达室门口跳皮筋,累了就窜进传达室,靳凤敏阿姨在里面工作。她像个假小子,对工作忒热情,对同学们也很耐心了。 : u* F% j. g3 w% ]8 K# K
靳阿姨是个超级影迷和硬笔书法家--那时传达室里总挂个小黑板,靳阿姨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最爱写的是电影名,如“英雄儿女”。她的字有点像行草,流畅而有力。
0 c7 N/ B0 r3 Q 只要我们同学去了,她就写得格外带劲,她喜欢将看过的电影名都记下,大概当时都收了上二三百多部电影的名字。
K2 d/ x; _# h: l3 U- _3 ~
8 @& h0 N2 ~/ D N4 ] 60年代电视开始出现后,附小设立了电视室。每晚安排各年级,各班同学看节目。电脑在那会还没问世。当时最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是看电影。附小经常组织学生到离校不远,电车站旁的红庙电影院去看电影。我们周末回家也是常往影院跑。返校后大家都会谈论周末看了什么电影。同学们对时下流行的电影行情很门清。电影票也很便宜,故事片2毛,记录片才1毛钱。
3 I" z' t# N z) K+ d 碰上了爱好相同的靳阿姨,我们经常与她对有一个字相同的电影名,如:《女篮五号》、《五朵金花》、《狼牙山五壮士》,《小玲珰》、《小兵张嘎》、《大李老李和小李》等等。 / \7 l! a: G2 d
$ `$ S' f# G) G& M(选编自桑小英,陈小渝,严华,范念军,郑凯梅,王惠英,董亚平,马沃野等电邮)
% v+ ^* `5 F: y. X# x; R!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7 8:51: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