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8 L( T6 _' ?# [# w" }
二、金锭伴银锭新桥题字侯仁之,垂柳隔疏帘旧景留诗李东阳 , h( J2 ]2 [" |; V. a- J, ]
在什刹海东岸的万宁桥旁,还有一座与银锭桥隔水相望的金锭桥。这里原是什刹海流向万宁桥下的一段水道,1953年水道被改建为盖板暗沟,地面覆盖了黄土,万宁桥的桥洞也被掩埋大半。1999年维修万宁桥的时候,为了给这座仍在使用中的古董级石桥分流交通,也为了连接什刹海东岸的旅游路线,在重新开通的水道上边建造了一座石桥,桥栏题刻着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先生命名并且手书的“金锭桥”三字。
5 d7 j1 ~) x) e! d( s
银锭桥金锭桥神游西涯八景
银锭桥金锭桥神游西涯八景
: i' m3 q3 E+ j
$ r; A' u3 X \+ w/ h) L" k 5 i7 \& G5 ^" u
在这条水道的北岸是相传始建于唐朝的火神庙,明朝在庙后有一座滨湖的水亭,也是临风看水的佳处。后来什刹海水面退缩,水亭不再滨湖,日久也就消失了。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多次发生火灾,三大殿和乾清宫、坤宁宫相继被焚毁,万历皇帝派遣道士每个月都在火神庙举办法事祈求消灾。但是到了天启六年(1626年),发生在王恭厂的一场大爆炸又和这座火神庙相关。《帝京景物略》记述了这个怪异的故事:五月初六日上午,住在北安门(清朝改称地安门)里的太监们忽然听见有音乐的声音飘过三次,追寻声源发现是出自火神庙,正待开门察看时,忽见火球窜出殿堂滚上天空,众人仰望在西南方向惊雷滚滚火光大起,有灵芝状的黑烟直冲天际。王恭厂是军火仓库,这次大爆炸致使房屋倒塌死人无数,天启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也被震落窗扇砸伤了太监。事后有慈善家购置了很多棺材收敛死者,堆放在王恭厂一带,因此被称为棺材胡同,也就是后来的光彩胡同。
( z& A& Q- @0 C- A4 W
4 z: s' m3 p$ k- A1 S, Y+ b! E f
银锭桥金锭桥神游西涯八景
5 @; ~! b: _" |& H2 m* u ) d* u2 L7 L. C/ p7 X) N+ V
0 [ F/ z+ O8 A! q/ N2 L; {$ z过了金锭桥北行,岸边的道路现在叫前海东沿,过去就叫“一溜河沿”。水畔绿杨排空,槐阴遮地,湖心水平如镜,孤岛耸翠。对岸的荷花市场高柳垂绦,游人如织,令我忆起李东阳的诗句“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 9 R/ y! [5 ]" v1 ? G$ r% K- e
古时的什刹海水面大于现在,沿岸形成的烟袋斜街早先只在北侧半边有临水的房屋,因此李东阳在西岸可以望见广福观。李东阳在《西涯杂咏十二首》之《广福观》诗篇写道“飞楼凌倒景,下照清彻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步虚声”指道士步虚踏斗做法事的音乐声音,那时可以无遮拦地飘过水面。 . X6 W. N4 z4 b1 Q* W: u3 `
' x) | g! T/ D( e+ K# ]" e
银锭桥金锭桥神游西涯八景
0 b2 A( W; ?6 {) k$ u( `
0 Q3 ]: U1 _6 a" [$ p / n: a- I6 C# E! I( o$ F" _0 b+ z
早期临水而建的房屋多是建造在刻意垫高的台地之上,所以在烟袋斜街东口路北留下了几间高台阶上的房屋,那就是昔日的烟铺,烟袋斜街名称正是因此而来。我小时候看见过这些高台阶上的房屋在门口立着一米多高的木制烟袋模型,那就是昔日烟铺的标志。因为烟袋杆是实心的,由此产生过“烟袋斜街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市井俚语。自幼住在旧鼓楼大街的民俗学者常人春老先生告诉我,旧时烟铺的字号有“同合盛”、“广顺号”和“双盛泰”,到了民国时期流行纸烟,经营烟叶子和烟袋锅的烟铺也就相继歇业了。 6 Y) _7 d9 P( O P1 d; U
银锭桥金锭桥神游西涯八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