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2996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2-1-26
最后登录1970-1-1
|
* |+ z) T6 O: d/ V
& w* v; F9 k/ l. {7 C* e& G% _7 r
! @& ^3 ]4 n2 E* s- g, b' F8 K
' J! ~6 g3 H7 f* H6 m8 \, |
5 x5 Y A( o( g+ w, [: b7 ?+ V# N! g
. ]6 z" P3 n4 r7 o
狂欢”妙峰山 |
( }% |5 F3 V* `9 G" L2 ^
0 t& Y- P( F4 S! W3 s8 @1 l |
9 W G- f# l4 U5 V) T
" S% @9 l: a5 b$ g: y$ ^# j | | 3 Z9 h, j% o' w$ ]- W; i% K
# o$ }# U3 g4 d( E8 ]+ A6 ^7 G4 Z7 P1 o& |1 ]# O- T! Q
- a' O6 `5 P4 Z9 ^3 r- i" o
, |& T% t* t5 W9 n& n* a$ ~$ O! }: ?6 ~5 ~0 M
8 w s6 S3 f0 O1 {
8 g5 b4 c2 e6 N8 j1 L) m* @
1 u7 g6 `$ r+ B
: W& n. ]6 q5 R" D |
# o( r8 v& B9 J K8 g. I
* b8 n) j6 p7 J9 o9 y2 ] | | ) ?- S& _0 |* h- r% F/ l
v9 q+ \, y3 d+ f% X- \1 x% z! p; e
]+ Z+ A& G3 o3 V4 z' q/ W! s2 _
5 n% a+ w( E9 z8 D
2 G) q7 D: G& V Y7 A
0 x3 p: J ~9 o' t3 S w+ z0 } |
+ u) e" x) S/ D) ^& B+ v S& {, t- f3 p, S* ?% }* o% S o0 I+ z
香客回家时,一般都在庙外购买红绒花、纸蝠、纸虎、纸蝴蝶,或插在头上,或戴在胸前,称为“戴福还家”。上山朝顶时,香客见面,不论认不认识,都彼此打招呼,互道“虔诚”。进香完毕,插戴下山时,则改说“您戴福还家”。 | | $ [$ W1 B: w: S5 R7 D' S
8 |3 C+ W- o; z, i; r0 [( g
4 f! i7 v5 C$ f/ p% n& [: o
0 |( _, L- I3 V. i+ C1 T0 l
/ s- n6 @3 ~$ Z& g W: C1 ]. p- u, _3 V( { `& ], H' A, E
 | s* N \ G" B5 I- N* H" z Q
( V" v2 Q0 `7 b2 g- Y" f
图中的喜神殿是妙峰山的一大特色,殿里供奉的是唐玄宗。唐玄宗酷爱乐舞,曾挑选优秀乐师三百人,能歌善舞的宫女数百人,在梨园排演,他亲自担任指挥,兴起时还换上戏服参演,据说还是扮的丑行。后世梨园行因此奉唐玄宗为祖师爷,尊为喜神。 | |
' [9 V% {( l- C8 E0 D6 K! v4 s
: b4 B' X1 I/ D" o8 P4 P
. s% g* M' u( p3 [ q/ U6 C4 v2 \/ D& J6 ]) q
8 v, G) d+ ~/ z2 _% K* Z% `
! L+ `4 e- Y9 U
 | 5 k4 z# E% N/ z; j
0 g* Z5 M9 T, y9 ]3 F
图为山背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挑山工。他们大都是门头沟本地人,有的是将这个作为生活来源,提供有偿服务。也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无偿帮助香客背东西。山背子里有香、铺盖卷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图中人把棍架在身后倚靠休息,爬山时,则会把棍拿在手里当拐杖。 | |
6 n# s7 M9 \0 u1 V* b/ E q: |8 r! t9 p6 m; X) ~) P
9 C/ m' q# i$ Q' K" N6 q/ Y4 v A0 q* h, k! `# z0 g P# L4 A* U
: C# I: \; X: ~1 v) j
/ [8 ^! \% z3 m$ k$ `6 ~: n' w5 j6 j | : g6 m( v6 f' p, u+ r2 y
# R' V. X+ e# C# `
妙峰山惠济祠全景。惠济祠就是有名的娘娘庙。祠内供奉着五尊娘娘坐像。碧霞元君位居正中,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四位娘娘两旁配祀。据说,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从名号看,这几位娘娘主管的都是生儿育女、母子平安等百姓生活中的大事。碧霞元君娘娘管的事情太多,因此民间为她安排了几位助手,让她们“分工”更细一些。 | |
# ?/ z t' k- D6 ?' e- X, l/ ]) Q4 S, i8 R) N$ Z
* L9 _. G$ B! P3 u8 A' }
/ T* C, G% p% g% e3 G$ G3 X! b6 A" O l5 @* J( ~
/ L) G4 K& q& i
 | 1 _0 \7 |2 Y& }
- \* `/ M/ E/ M# }( b
图为舞狮表演。狮子分为太狮、少狮、五狮、九狮等种类。太狮由两人披一件狮衣,表演狮子的雄风和威严。少狮则为单人表演的狮崽儿。太狮表演间歇出来打个滚讨个巧,以调节气氛。狮子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红黄两毛的,而是一个黄毛、一个蓝毛,代表金毛狮子蓝毛犼,犼是一种以狮子为原型的神物,神力比狮子还要大。 | | $ B6 L$ Y- X' h8 i* [, b4 f
# g: s: t% J8 @" Z
" `5 c; i1 r# Y9 }3 D
. h9 A* \1 N( ]3 \0 h' K3 k4 W
8 \% f3 U, |! | l
/ z C- y' V" `4 L; U, w, R+ `4 e
 | O" F$ a% `2 R% v1 _5 d; M. n
& g/ K" h- j- J$ J+ _+ T n
图为路边小吃摊。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分析说,图中棚内不是茶棚、粥棚的摆设,又因为山顶的善会向往来香客免费提供馒头,因此山顶上小吃摊的买卖不好做,所以他只好把摊位设在通往妙峰山途中。 | | |
" v" y" z' q( N9 Z
# r4 j! X3 n! S4 V) U$ Q; M4 E1 V+ F/ W8 Q5 b2 ?. c3 H
7 P1 L8 P7 ?3 }/ A) M: A
: L: N0 E6 |. V
3 U& W x; D( W9 D' h6 z 5月5日,第二十届妙峰山民俗庙会落下帷幕。这个在大山顶上的庙会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上各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表演异彩纷呈。清朝时,妙峰山庙会最负盛名,那时候外国人把它看做是“中国的狂欢节”。
% B' a# r1 B* q4 s) g' |4 C 据清《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 # \* Q- W% S' |9 F! [( `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介绍,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还来妙峰山进过香。城里大大小小那么多皇家寺院,慈禧干嘛大老远跑到这深山里来呢?原来,妙峰山供奉了一位斑疹娘娘,年幼的同治皇帝出了痘疹,慈禧亲自到妙峰山娘娘庙来“祈痘”。回去后不久,同治皇帝的痘疹还真就好了,慈禧认为这一定是娘娘保佑,她特意写了三块匾额送到庙里。 $ E; i4 ~ x) J. I
慈禧“祈痘”,娘娘“显灵”,这事越传越远,越远越神。从此妙峰山的香客不只限于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等地的人们不辞劳苦,跋涉数百里都要来妙峰山进香。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句俗话:“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
2 N: @+ t4 x- w$ a2 K G0 h 现在从京城到妙峰山,开车要一两个小时。没有汽车的年代,那些到妙峰山赶庙会的人,要提前半个月动身。有钱的坐马车,没钱的步行,一路风尘仆仆。多亏了路上每隔三里地就有个“服务区”——茶棚、粥棚,除了茶水、粥,还有专供来往香客免费享用的大馒头。此外还有为香客缝补、提供住处的各类“服务点”,这些都被称为“善会”,是北京、天津的有钱人家、官吏和商人以“行善积德”的名义出资操办的,为的就是求妙峰山娘娘保佑。
& M- |5 e# l, Z) z# ^& G3 b+ f 在那个商业不够发达,娱乐场所又特别少的年代,看会是当时人们一年中重要的乐事。人们为了看会而逛庙,庙会也就成了舞蹈、戏曲、杂技等各种民间文化汇演的好地方。
" L$ p _+ R6 x& h0 w 老北京有数不清的花会,集中了各种身怀绝技的能人,他们在朝山沿路和山顶上进行娱神表演。花会在赴妙峰山的路上,沿途各村镇都会有百姓摆桌备茶点迎接,各花会要献艺表演一番以表示感谢。表演的形式很多,舞狮子的、踩高跷的、舞棍的轮番上场,有“正会十三档”之说。另外还有一些不入档的花会自行表演,如龙灯、旱船、飞刀、竹马等不下六七十种。
1 d) N( f, ^5 z- Y4 D 花会这种民间的自发组织对妙峰山庙会乃至北京民俗的发展有极大影响。每年春节一过,各地的花会就开始出来贴报子,专挑士绅、商人的门上贴。这是他们募捐的一种方式,告诉人们他们准备去妙峰山进香了,希望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点粮食、布匹,或者其他帮助。多数人家不会拒绝这种要求,并把捐赠当做一种祈福的方式。然后花会的会首组织排练、制衣,确定行程,等到四月初一开始向朝顶进香。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与推崇,京城内外的花会组织不断扩大,种类逐年增加,技艺日臻完美,影响也日趋深远。直到现在,依然有一些会种活跃在北京乃至全国诸多城镇乡村。 文/杨阳 |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狂欢妙峰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