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2-12-20 09:34 编辑
& @3 y+ O6 S8 Y V( ]$ X8 p8 E7 Y" n" ^+ Y! b: a' D
" J# b( M" Q2 n3 Q0 z
, ^ `1 |1 n; M* r1 V( W 从“洋炉子”到“两用炉”& q9 T; b3 r8 ` ]( I
3 O, x5 L! Z4 e1 c* ~
铸铁的火炉子,能安装烟筒的,老北京人称作“洋炉子”。大概最早是进口货,所以称“洋”。后来“土造儿”了,“洋”还戴着。铸造的火炉子原来就有,和洋炉子不一样。方炉盘,圆炉口,有盖儿。直筒炉腔,炉箅下头,连着盛炉灰的空腔,比炉腔粗好多,鼓形,有底。底下三条腿儿。也有铸铜的,很笨重。没有安装烟筒的口。
7 N U- \& B" S7 h
3 V9 S+ }* Y& c& X8 d5 P “洋炉子”有不少样式。家庭用,常见是“花盆炉”。规格不一样,有大中小号。最早的由四个部件组装(可能限于铸造工艺)1、炉盘,带浅盆状的圈,圈后铸出按烟筒的口,前头铸个长方形口(口上有上下开合的盖儿,盘上的炉圈、炉盖,另铸)。2、炉腔上半部,上小下大,带梢。3、炉腔下半部,铸出炉门框和放炉箅的支架。4、带三条腿的炉底盘,炉腔下口坐上边。四件,用罗栓连为一体(都有上螺栓的小爪)。另铸的配件:a、炉盘上的一套火圈、火盖;b、炉腔中间套的镂空花盘,宽五六公分的圈。上头可烤食物、甚至湿的鞋袜。C、炉盘下烟道里能转的挡板、方形口的盖、炉腔下可开关的炉门、炉箅。这种炉子里边要贴炉瓦(不是烧蜂窝煤那种一体的,是一块一块拼接的)。炉盘上的火圈,挑下来,锅能坐进去,受热面积大。烧水做饭方便。最适合家庭使用。
+ g- ?7 H/ T! z. k7 c! d
# _+ A/ D, ` ]4 P' \+ r 五十年代末,改进花盆炉结构,生产出“简易两用炉”。沿用至今。比花盆炉矮,炉身一体,光溜溜上小下大的筒子。炉盘炉底,螺栓连接。简单、轻巧,煤球、蜂窝煤都可以烧,两用。铁皮煤球炉被彻底淘汰。 专门散热取暖的炉子,炉身直筒子。顶上如扣个小盆,盆底是炉盖。也有平顶的。炉身里头铺炉瓦。可以坐水壶烧水,饭盒热饭,烤食物。不宜做饭。9 g# b8 U% H" s3 R ~
L$ q+ K' s% }+ R6 p
1949年以后,工厂、学校、机关单位冬天取暖用这类炉子,比旧式的有小改动,叫“新民炉”。没炉盘,上头大厚圈,傍边一烟筒口,一个炉盖;炉身带凹凸竖棱,不用炉瓦,火旺时炉壁通红。下头炉门、炉底、炉腿。新民炉也分大小号,商场商店公共场所,冬天也是炉子,超大号新民炉,高一米五以上,粗半米多。上下是铸铁件,炉身是铁板圈的。怕烫着顾客,用铅丝网做栏挡,把炉子围上。每个单位都有专人管理炉子,生火、添煤、封炉子,当然重任在肩:保证炉火安全!比用空调、热风、暖气,操心费力,而且空气混浊,粉尘飞扬,时有煤气中毒的危险。今天的人们,上班、外出、居家、休闲,时时处处,安然适意。真令过来人羡煞!4 j) q& V8 e% f% U1 h- @' O4 n- v
: ?6 E( g& V- Z5 g1 C
蜂窝煤,机制煤球,五十年代末才出现。之前的燃料,就是人工手摇煤球和砟子(砸碎的小煤块,也叫硬煤)。1956年以后没有了私营煤铺。胡同里卖煤的是煤建公司下属的煤厂,买煤凭本儿,按人口定量。冬天拿着煤本儿,在煤厂小窗口外头排队。递进本儿去,审核、记录,扔给对面的办公人员。甩给你一句话:“内口儿交钱!”您挪到另一窗口,前头有人您接着排队。交上钱,连煤本儿带小票儿,杵给你,还是一句话:“内边领煤去!”推着车到大棚子里,小票交给发煤的人。他下口令:“装吧!”你戴上手套,往车里搬。屋子外头排队,冻得捂耳朵跺脚,煤棚子又高又大,挡雨不搪风,吹得从脚腕子凉到脖颈子。这一装车搬煤,暖和过火。里头背心都汗湿了。到煤厂门口,等着管事的过数儿,多了少了都不好。工夫不大,可天冷,湿背心冻成冰了。煤运到家,冰化了,顺脖颈子冒哈气。卖趟煤,冰火齐来。煤铺变煤厂,煤厂属公家。公家是衙门。煤厂的人是公家人。公家人就不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以来,扭过来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儿的化吧。说远了,跑题。往回找——
# Y7 r: ?) Q4 n+ X/ l& s, A- c8 A$ c: q1 m3 q6 i/ {
这蜂窝煤,老北京人不爱烧,认煤球。煤厂货全:手工煤球、机制煤球、蜂窝煤,都预备。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蜂窝煤才被北京人接受,成了唯一。煤改电,被接受的蜂窝煤,也得出局了。凡事如是,先进替换不先进。总有更先进! |